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室内设计论文

环境设计中的雕塑艺术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9 共3527字

  1 环境设计中的雕塑艺术综述

  1.1 雕塑艺术与环境艺术。

  1.1.1 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门三维的艺术形态,当欣赏者欣赏雕塑的时候,要想获得讯息,就要通过动态的观察,从其空间、形态、体积、感受、色彩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感知。实际上艺术家表现艺术的过程并不像理论家对艺术性的界定那样充满理性的逻辑辩证,艺术表现的过程往往更多出于艺术的直觉。正如赫伯特·里德所说,艺术的价值靠艺术家的直觉来表达,依靠直觉表现出的艺术可以依靠直觉去体会,这也就意味着艺术性的模糊,不明确和多义性。人们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体悟会随着阅历、文化品位、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以及时间、地点场合、心境等的不同而不同。当现代雕塑必然要把艺术性这一评判标准提到更为重要和纯粹的地位时,为了艺术评判的公正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艺术评判者及艺术受众的艺术品位和感知能力。

  1.1.2 环境艺术。

  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中来说,环境设计艺术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二,环境艺术作为各种文化所用,任何一种文化,几乎都是在环境艺术中实现的,因此环境艺术又是各种文化的容器,从而也反映着各种文化。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即为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理念,是一种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也是基本决策与科学引领的结合。毫无疑问在信息化时代,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是生存繁衍的唯一选择。

  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意义,通过艺术设计来表现当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及宗教信仰,并且从分体现了设计师个人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对于社会美学的追求,对于社会生活的向往等。

  1.2 室内环境设计的雕塑艺术。

  雕塑放置于空间环境中,它的设计要取决于所处的周围环境和设计主题,并且是在空间设计规划整体完成后再进行的创作。它限定了人类的视觉观赏角度,如何观赏雕塑作品的整体与局部,所以雕塑视觉定位时应考虑公众与雕塑的欣赏距离。

  传统的观念当中,雕塑艺术一直被视作环境艺术的附属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雕塑也逐渐成为了环境空间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要素。

  雕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内容,并且当有人进入空间时,使整个环境空间产生了动态变化,雕塑能更好的融入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使观者在所处的环境空间中又产生了无限的思考。虽然所设计的环境空间是静止的,但是随着观者的进入,却产生了无穷的变化,雕塑融入到艺术设计的空间中,使空间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生动,更加充满情趣。 要想在空间环境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雕塑艺术能够依靠其特有的特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1.3 环境设计中的空间艺术与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1.3.1 雕塑艺术与观念主体之间的关系。

  雕塑艺术在环境设计中是相对具有限制性的艺术,在建筑物和空间环境的围合之中,雕塑艺术的发展收到了建筑技术条件、空间环境、表现手法、形象等等的约束。雕塑艺术的审美形式分为:审美的尺度(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传播途径(五官感受)→受审美的客体(被审美对象)。

  雕塑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反响,形式和质感是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当我们对身边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墙面的单调性感动乏味与不满,我们逐渐发现装饰墙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同的材质表现,能够为雕塑艺术提供和传达更加丰富的表现主体。形式上属于外观的范畴,质感是雕塑艺术最能够吸引受众的地方。马赛克的外墙体也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逐渐的进入了环境空间之中,壁纸的出现也是在人们的审美尺度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石膏材质的天花板也曾经流行一时,现在也被取代[17].

  如山西西文兴村住宅梁下花板,就是观念主体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建筑环境和居住环境。同样不同的质感和形式也影响着观念主体的审美标尺,如在混凝土墙面上阴刻出来的人物轮廓形象装饰等。

  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基础上,通过色彩、光线、形式等方法提高环境设计的品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环境空间赋予新的文化价值。

  人的行为、心理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共生的关系,利于人性、合于人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人类。比如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室内、室外环境空间的尺度关系是完全由人类的比例尺度而建立的;人类的感官性与周围环境空间的艺术设计同样密不可分,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整空间内相关尺度关系、距离远近及材料选取等。人的心理活动会对周围的空间环境在尺度上提出限定或进行评判,并由此产生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心理空间问题。

  1.3.2 雕塑艺术与环境客体之间的关系。

  雕塑艺术在形式上是装饰艺术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雕塑艺术与审美客体之间有一种判定的关系,一个成熟的雕塑艺术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审美标尺作为观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下:

  可以预想的是,虽然雕塑家的雕塑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虽然雕塑元素尤其是空间元素己经完全独立发展起来,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雕塑家的探索和实践并没有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回应,甚至在艺术界内部也有广泛的不理解的声音。我们可以说,从这一方面说,雕塑家的探索是在"孤注一掷",即抛弃原有的审美体系,抛弃原有的审美人群,不求广泛大众的普遍理解,迎头而上,不媚世俗。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自觉的为广大群众服务。

  艺术家也正因如此而显得越发脱离观众。在之前的艺术创作中这种疏远感是少有的,创作者与欣赏者往往有同样的审美基础和审美体系。而现在创作者却将观众甩在了脑后,而这也是这一时期先锋艺术探索的必然结果。这种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直到后现代来临之后,才开始有所弥合,但其裂痕却依旧难以抚平。

  1.4 雕塑艺术的装饰"美"在居住环境中的制约。

  建筑装饰是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逐渐兴起的,其出发点是为了考量设计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着眼于实用性与外观美的造型活动。建筑装饰过程中,要综合考量很多要素,空间、形态、色彩、光感、材料以及物质技术条件方面的精细,缺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装饰艺术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是外在环境的变化影响的结果。

  建筑装饰的美,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受到很多要素的影响,下面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建筑装饰的发展,在居住空间形式上受到一定的制约。装饰美对于居住的意义。首先在于建筑装饰对于设计思维过程的帮助。例如通过装饰设计的手法,对于一个给定的圆圈的构思框图,可以通过旋转、反照、滑移、逆转等各种手段来使之产生变化。从而给运用其居住空间,带来改变。其次,在一个室内空间环境当中,如果希望通过对中心空间进行强调和扩大,我们可以采取抽象平面的方法,使设计想法降至基本要点,然后再通过装饰手法来实现。一个好的建筑装饰环境能够为受众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受众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慰藉。正是因为空间环境的不合理,雕塑艺术和装饰艺术开始实时的调整其中形态,逐步形成了装饰雕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我曾经到过台湾的中台禅寺内,详细的观察了其中的柱体机构。

  四根大柱体是当时营造建筑的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其承载的功能性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在雕塑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只能紧紧围绕四根柱体,做了相应的建筑装饰。为了完善室内环境和烘托宗教氛围,艺术家经过雕刻,将四根大柱雕刻成天龙八部的造型。

  建筑装饰在色彩光照条件下的制约。色彩和光泽在整个的建筑环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和环境的变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居住环境的优劣程度。色彩的美观,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欣赏水平有差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会影响到色彩美观的欣赏水平,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风俗也会决定色彩美观的作用。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色彩美观的基本属性,正确的掌握色彩的效果,我们就能达到色彩美观的最大化。一个好的建筑装饰不但能够给受众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美观影响整个的空间,而与此相反,过于繁杂的装饰以及过于压抑的色彩则只会让空间环境产生压抑的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到受众的心理活动。

  建筑装饰的发展,其中的材料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式上的表达以及装饰效果的发展,各个方面都能够决定一个建筑装饰的成功与否。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装饰艺术的表达要素和受众的心理要素能不能达到一种契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尤其如果专业人士要想达到装饰艺术的认同,就更加不容易。在居住空间中,建筑装饰更加重视素材的原始状态。居住者要想使自己的空间更加的完善,建筑雕刻和传统绘画可以成为其中应用的手法。建筑装饰物的色彩、装饰物的质感、材料的文理在这种手法之下更加清晰。例如在台湾高雄的捷运站内一组墙面浮雕,都是以不锈钢、金属甚至纸板等环保材料制作而成,即起到了好的装饰效果,又烘托了艺术氛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