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室内设计论文

清代花钱装饰设计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08 共3665字

  第七章 结语

  中国花钱以其丰富的吉祥内涵,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收藏界和艺术界的关注。清代花钱在整个中国古代花钱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花钱历经二千年多的发展,在清代它承上启下,并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花钱存世多、数量巨大,品种丰富、形制多样化,为我们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资料。对清代花钱装饰的艺术研究,归纳其功用种类、探析其形制、分析其纹饰艺术设计手法,能够让我们了解其背后所蕴含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并提取其文化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的创新,将之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文中,笔者首先对花钱这个名词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花钱衍生的大背景和国内国外针对花钱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其二,概述了中国古代钱币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花钱的起源和发展,并得出结论,认为花钱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所形成的趋吉辟邪的特殊精神追求的承载物。而之所以做成类钱形物件,是因为钱币作为人类交换媒介的特殊意义和钱币形制所体现的哲学观而成的。

  其三,从政治经济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清代花钱繁盛的原因,并针对清代花钱的功用属性对清代花钱进行了艺术分类,综合分为宫廷用钱类、吉语类、神怪宗教类、游戏类和其他用途类五大类别。

  其四,清代花钱无论是其设计形制、其装饰纹饰题材还是其纹饰的布局结构都体现了清代花钱独特的艺术魅力。综合分析了清代花钱的形式语言,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探析了装饰纹饰的艺术结构布局和装饰纹饰的艺术设计处理方式。

  其五,从传统吉祥文化和古代哲学两个方面,试析了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审美观念的导向影响。

  其六,从内涵需求和文化传承需要两个角度,提出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元素的运用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有益性。并以实例为对象,从"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清代花钱装饰艺术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表现,为本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设计求同存异的大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既有时代性、又具独特性的优秀作品提供了思路上的些许参考。

  由于花钱的文物属性和现代仿制品的层出不穷,笔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还不能一一断定其真伪,文中根据需要,对比选用了来历较为可信的近百张花钱实物图片,这些图片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地,以及着作《中国珍惜钱币图典》、《民俗钱收藏与投资》、《中国花钱图典》、《传统文化瑰宝民俗花钱》和拍卖机构网上可信资料。

  到此,本文对清代花钱装饰艺术的研究,由于时间因素等客观原因和笔者自身知识有限,一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做了有益的尝试工作,为后来者提供些许参考。对于清代花钱装饰纹饰的艺术设计和其背后蕴含的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研究,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和完善。

  清代花钱是中国花钱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的沉淀和发酵,其装饰艺术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审美观念、造物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清代花钱装饰的艺术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本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给予我们启迪,如果我们取其精华,将其中丰富的文化元素结合到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就是一种良性的继承和发展。以上,从艺术设计角度去研究清代花钱装饰,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清代花钱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图书文献:
  
  [1] 余榴梁。朱勇坤。中国珍惜钱币图典-花钱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莉。装饰造型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 邵琦。李良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 Craig Clunas.中国艺术史(刘颖译)[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 詹姆斯·霍尔。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吴胜雄。蒋科。钱币鉴赏与收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9] 郑轶伟。中国花钱图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10]赵阳。花钱的收藏故事[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6.
  [12]郑军。徐丽慧。现代图案设计[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13]刘春声。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4]景浩。传统文化瑰宝民俗花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5]丁福保。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M].济南:齐鲁书社,2006.
  [16]朱活。古钱小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7]张廷。民俗钱收藏与投资[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
  [18]戴志强。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9]王新文。钱眼里的文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20]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1]何林。民俗钱图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2]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3]郑晓江。中国辟邪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24]刘魁立。张旭。吉祥图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5]苗红磊。图形创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6]崔唯。图案造型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7]刘文庆。视觉传达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8]赵莹。传统民俗大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9]孙祥星。刘一曼。古董铜镜鉴藏[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0]翟鹰。装饰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学位论文:
  
  [1] 于琴。《秕言》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 汪田明。中国龙图像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 张斌。中国明清民俗钱币视觉元素内涵及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09.
  [4] 江智君。中国花钱艺术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 鲁炜。古代民俗钱币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 徐长春。中国古铜币形式意蕴与平面设计表达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2.
  [7] 刘雯。汉代文字瓦当装饰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8] 秦芹。中国和谐共生图形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1.
  [9] 冯侠。中国铜钱在现代标志中的运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高翔。宁远文庙装饰雕刻设计艺术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5.
  [11]周克林。压胜钱初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2.
  [12]姜殿坤。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3]王颖。陕西瓦当纹饰艺术的构成解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4]卢超。黔东南苗族刺绣蝴蝶纹样装饰设计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5:44.
  
  3.报纸期刊
  
  [1] 佟理。浅谈清代"辟邪花钱"图案折射出的信仰习俗[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
  [2] 翁小倩。撒帐习俗的民俗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8,9.32 卷。5 期
  [3] 孙浩。广东寿字壹两--中国第一枚纪念币[J].中国钱币,2009,01.
  [4] 陈琳琳。压胜钱刍议[J].科学时代,2014,02:0.
  [5] 汪田明。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再设计[J].中州学刊,2002,189.
  [6] 孙山山,孙扬。花钱纹饰的吉祥寓意研究[J].戏剧之家,2015,19.
  [7] 施江斌。谈儒家美学思想之"尽善尽美"[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8] 刘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09.
  [9] 李彬彬。浅谈清代钱币中花钱的文化特色[J].安徽文学,2014,12:154-156.
  [10]萧放。清代民俗文化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3,02:74-76.
  [11]周少华。清朝钱文花钱欣赏[J].收藏界,2010,06:96-97.
  [12]文杰。试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2009,4:141-142.
  [13]丁近军。漫话清代刻花钱[J].紫禁城,2000,02:16.
  [14]申柏,李豪东。中国古代压胜钱中的审美意蕴[J].艺术设计与文化,2009,02:11-13.
  [15]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J].中国钱币,2004,04:44-47.
  [16]苏平。古代花钱的特征与鉴赏[J].东方收藏钱币大观,2010:110-115.
  [17]王金梅。古代压胜钱民俗性类别与功能初探[J].文物世界,2014,06:26-28.
  [18]李翰。关于压胜钱的初步讨论[J].陕西金融研究,1983.
  [19]王军。吉语花钱古代"铜版画"[J].艺术市场,2009,09:59-61.
  [20]晁一民。吉祥语花钱赏析[J].收藏,2012,03:106-108.
  [21]刘英杰。不能花的古币"花钱"[J].新智慧:财富版,2012,01:79.
  [22]宋康年。"状元及第"吉语花钱[J].收藏,2010,02:147.
  [23]程思明。清代"受天百禄"吉语花钱[J].泉苑,2013,02:103.
  [24]袁宣萍。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06.
  [25]于欣。中国古钱币发展及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5,03:92-93.
  [26]沈利华。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27]许共城。论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和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28]黄道鸿。美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J].中国艺术,2011,2:195.
  [29]隋建明。甘肃天水传统民居木雕艺术文化内涵探析[J].雕塑,2013,3:5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