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谈称谓语的语言变体及其产生的条件

时间:2014-07-0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67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对“称谓”作出了这样解释:“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称谓是社会生活中体现人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称呼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先行官”,因为一个正确、得体、亲切的称呼,能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

  一个人在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总是具有多种社会身份,需要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并且会随着交际对象的不同而变换自己的身份角色,正确及恰当地使用称谓语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对对方的敬意和自身的文化素养,能较为容易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称谓语按是否表示亲属关系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交际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属,更多是社会上的非亲属者,例如同事、老师、同学、陌生人等等。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爸爸去哪儿》中出现的丰富而复杂的称呼语(包括亲属和非亲属之间的交际称呼用语)入手,浅析称谓语的主要表现形式、称谓语的变体及其产生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阐述以下内容,在此对《爸爸去哪儿》作简单的介绍:《爸爸去哪儿》是一个集父爱、生活、旅游于一身的亲子互动节目,节目邀请了5组明星父子(女),包括林志颖和儿子Kimi、张亮和儿子张悦轩(天天)、郭涛和儿子郭子睿(石头)、田亮和女儿田雨橙(Cindy)、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Angela)。5位来自各行业的明星将还原到爸爸的角色,在没有孩子妈妈在身旁的情况下,自己需要又当爹又当妈,在48小时的乡村生活中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这个节目更多像一个纪录片,记录着父子(女)之间笑中带泪的亲情,它和歌唱类节目不一样,没有舞台,没有PK,没有淘汰,只有父子(女)之间的真实相处。也正因为它的真实、温馨感人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称谓语主要表现形式

  (一)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

  亲属称谓是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亲属称谓一般用于有血缘关系或姻缘关系的交际者双方。

  例如有着血缘关系的称谓语有“爷爷”“爸爸”“叔叔”“哥哥”“妹妹”等,而有着姻缘关系的称呼语有“岳父”“岳母”“舅妈”“表嫂”“妹夫”等。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5组父子(女)之间的相互称谓就属于亲属称谓,依照他们之间的辈分关系可以发现亲属称谓之间的规律。长对幼: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可以用小名,例如张亮叫儿子张悦轩为天天;可以直呼名字,例如王岳伦有时就直呼他的女儿为王诗龄;还可以用昵称,例如郭涛喜欢叫儿子郭子睿为宝贝儿。幼对长:一般会依照辈分来称呼自己的长辈,以表尊重。例如孩子们都会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爸爸,除了地域原因造成的细微差别,例如林志颖是台湾人,他的儿子Kimi称呼他为爸比。虽然说现在的家庭相处方式多样化,有的辈分关系明显,有的父子可以像朋友或哥儿们一样地相处,但是称呼总能体现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例如张亮和儿子张悦轩就是典型的“哥儿们父子”,但是张悦轩也并没有直呼父亲名字,而是尊称其为“爸爸”。

  (二)表示社会关系的称谓

  1.类亲属称谓

  类亲属称谓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对象。这种称谓是汉语交际称呼的一大特色,它广泛运用于非亲属关系对象的交际中,可以巧妙地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交际双方的关系。例如“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阿姨”等被广泛用于称呼与说话人毫无血缘关系的熟人甚至陌生人。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的交际对象说明,说话人已把对方看作自己人而非敌人,表示了一种亲近的情感,被称呼者则认为对方用这种亲属称谓称呼自己足以说明对自己的尊重。这使得二者的距离迅速缩小,生疏感不再那么强。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运用类亲属称谓语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一般情况下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对象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从节目收集到的称谓语中我们发现可以用以下方法对亲属称谓进行改造:在亲属称谓前加上姓氏或名字。这种类亲属称谓运用比较普遍,亲属称谓前加上姓氏主要用于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例如王诗龄会亲切地称呼林志颖为林叔叔,Kimi称呼王岳伦为王叔叔;而亲属称呼前加上名字则多用于同辈间的亲密称呼,例如田雨橙会称呼郭子睿为石头哥哥,称呼张悦轩为天天哥哥,田亮经常叫郭涛为涛哥。同时亲属称谓前加名字也可以用于对长辈的称呼,例如张悦轩会称呼田亮为Cindy爸爸,石头会称呼林志颖为Kimi爸爸,天天一般会叫郭涛为郭涛叔叔。

  例子:

  (1)Cindy:“我想去找天天哥哥玩。”
 
  (2)王诗龄:“胡阿姨,你记得田亮叔叔住几号房吗”

  (3)张悦轩:“Cindy妹妹,你在哪儿”

  (4)张亮:“伦哥,帮我来点盐行吗”

  亲属称谓前加“老”或“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非亲属的长者的称呼。在亲属称谓前加上“老”或“大”,既是对亲属称谓成功进行改造,也很好地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嘉宾们对当地的村民一般用类亲属称呼,很好地表达了他们对当地人的亲近感。

  例子:

  (1)田亮:“老奶奶的厨艺好不好”

  (2)张亮:“他们是不是都去抢那个会做饭的老奶奶了”

  (3)石头:“大姐姐好。”

  (4)郭涛:“老师傅、老奶奶,一会儿我们在那做饭,到我们那吃点饭吧。”

  亲属称谓前加“小”。这种称谓语一般用于同龄之间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表达了友好、亲密的情感。常见的此类称谓有“小妹妹、小弟弟、小兄弟”等。例如王诗龄在5个孩子中是最小的,所以田雨橙会叫她为小妹妹。

  例子:

  (1)天天:“阿姨,我能戴一下小弟弟的帽子吗”

  (2)王诗龄:“小妹妹不喝了是吧。”

  2.姓名称呼

  姓名称呼指在交际中称呼对方的姓名或姓名中的某种成分。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交际对象称名道姓的情况最常见。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观察可以发现人们可以根据交往双方关系的亲疏、年龄的长幼等将姓名称呼分为如下小类:全姓名称呼。这种称呼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公开场合,且无论是什么阶层、什么年龄段都可以使用,但是一般用于同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若不注意这一点,晚辈对长辈使用了全姓名称呼则会被认为对长辈的极其不尊重。例如张亮、田亮和林志颖这三个嘉宾是同辈,他们之间的称呼就是叫全名,而王岳伦和郭涛属于他们的长辈,所以也是直呼他们的名字。

  半姓名称呼(包括只称名或只称姓两种情况), 例如郭涛喜欢叫王岳伦为岳伦。昵称,是对人亲昵、喜爱的称呼,主要指小名昵称,林志颖一直叫儿子为Kimi,郭涛叫儿子为石头,张亮叫儿子为天天。

  例子:

  (1)郭涛:“岳伦,欢迎你,咱们成邻居了。”

  (2)石头:“Kimi,这里真的有宝物。”

  (3)张悦轩:“Angela,咱们去照看老奶奶吧。”

  (4)王诗龄:“天天,你刚才是不是发疯了”

  3.用“老”+ 姓或“小”+ 姓来称谓

  “老”+ 姓这类称谓多用于同辈之间,表明交际双方较为熟悉,是较亲密的同事、朋友、邻居等关系,如张三称自己的老朋友李四为“老李”。“小”+ 姓多用于长辈对小一辈的年轻人的称呼,如张三会称呼新来的年轻同事王五为“小王”。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王岳伦称呼郭涛为老郭,表明两人在一起录制节目中关系已变得较亲近。

  例子:

  (1)王岳伦:“老田,我把狍子给你还回来了。”

  (2)王岳伦:“老郭,你觉得这个酒行不行”

  (3)郭涛:“老王,咱俩开始吧,负责包饺子,就咱们两了。”

  4.官职称谓

  这种称呼一般运用于有官职的交际对象,无论官大官小,在中国这种称呼都较常用,以表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一般有三种情况:称官职,如市长、省长等;在官职前加姓氏,如张部长、李书记等;在官职前加姓名,如张三村长、李四秘书等。例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主持人李锐扮演的身份是代理村长,所以嘉宾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李锐村长。在云南的普尔黑录制节目时,嘉宾们把热情招待他们的当地村长称呼为张村长,很好地传达了对村长的感谢和尊敬。

  5.用姓+职业表称谓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职位较高,或职业较体面的工作人员。被大家普遍认同用这种称谓的职业有律师、教授、老师、医生、董事长、经理、导演等。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王岳伦就被其他4个爸爸和工作人员尊称为王导演或简称王导。田亮一般称呼郭涛为郭老师,因为郭涛是专业的演员,在表演方面资历比他高,所以这样也表达了对郭涛的尊重。张亮虽然是世界名模,但是大家并不会叫他为张模,而是因为他曾是厨师,而且在节目中总能做出美味的饭菜,所以大家喜欢叫他张大厨。

  例子:

  (1)林志颖:“王导应该会蛮喜欢这个的。”

  (2)工作人员:“郭老师早上好。”

  6.社交通用称呼语

  社交通称是社会称谓的一种,一般是在不知道对方身份、地位、姓名时所使用。使用场合最广,带有尊敬之意。这类通用称呼一般可以适用于不同职业、不同职称、不同文化层次或者是不同的年龄对象,具有一定的通行性和泛用性。特点是数量少,使用频率高。较正式的称呼有同志、先生、女士等,这种称呼体现了较高的礼貌性;较随意和亲切的称呼有叔叔、阿姨、帅哥、美女等,这样很好地拉近了与对方的距离。

  例子:

  (1)张亮:“师傅,我们想去一趟椒莲广场,您现在去吗”

  (2)郭涛:“师傅,这个是干嘛的呀”

  (3)Cindy:“阿姨,这个小弟弟几岁了啊”

  三、称谓语的语言变体及其产生的条件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中较常用的一个术语,它指“对同一件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因此对同一个人的不同的称谓形式称之为称谓变体。著名语言学家马丁·朱斯把语言分为5种变体:演说体、正式体、商议体、随意体、亲昵体。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所产生的称谓语也如此,会有不同的变体。本文主要通过说话人的态度、讲话的场合来说明其对称呼语的影响。

  (一)称呼语与说话人的态度

  对待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 不同的情境里称呼语所包含的态度肯定不同。称谓问题也是语言应用的问题,它必定会带有个人的特色。每个人称谓他人的喜好、习惯、当时的心情、对被称呼者的态度等等因素都可通过称谓反映出来。例如,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在不同的情景下,郭涛对待他儿子郭子睿的称呼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会称呼儿子的小名石头,在石头表现好的时候,他会很温柔地改换称呼石头为宝贝儿,但是在石头很淘气,让他很烦恼时,他就严厉的称儿子为小捣蛋,当石头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他会很生气的直呼他的全名郭子睿。

  (二)称呼语与说话人讲话的场合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 别人对其称呼肯定是不同的。在单位别人可能叫他“小马”, 在家妻子可能叫他“老公”, 孩子叫他 “爸爸”,母亲叫他“儿子”, 买东西时别人可能叫他“先生”。这充分体现了在不同语境里, 交际主体的自主选择,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称呼语 , 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例如,林志颖在节目中的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称呼。一般情况下,他是Kimi的爸比,当拍摄内容需要宝贝们换爸爸时他变成了Cindy的新爸爸,当他在和其他爸爸交谈的时候,他被称呼为小志,当他经过乔装打扮成一位白眉仙人的时候,他又是孩子们眼里的神仙爷爷。所以,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不同的场合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别人对他的称呼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四、结语

  称谓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体现着交际对象之间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每个人在社会中总是由多种角色融为一体的,而并非只扮演一个角色。并且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下又有着不同的称谓关系,它要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使用称谓语时必然呈现出因时因地因人因景的复杂多变的面貌。称谓语在交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发展,准确地标示出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如何在合适的语境运用恰当的称谓语, 掌握称谓语的各种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称谓语了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总之, 我们可以在称谓语中洞悉交际双方的身份角色、亲疏关系、主观态度等,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交流。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