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年人称谓问题

时间:2014-05-27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970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称呼语亦称为称谓语,包括背称和面称。称呼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国内学者如祝畹瑾和刘永厚等对称呼语作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女性称呼研究、称呼语泛化研究、对大学生群体以及其他群体称呼研究、和对称呼语缺失的研究。但是,针对中年人的称呼研究并不多见,而中年人的称呼有别于其他年龄层,把握不准特别容易产生尴尬,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
  得体的称呼是交际成功的第一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称呼方面可见一斑。中华民族崇尚礼仪,在选择称谓方式时有自己独特的原则,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称呼体系,不仅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中国人自己也犯难,在人际交流中不时出现尴尬,尤其是对中年人的称呼难以把握。比较而言,英语称呼比汉语要简单得多,Ms和Mr.之类的称呼可以涵盖所有成年人,初次见面称先生、小姐或者女士,再次见面就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国,选择适当的称呼并非易事。本文主要探讨面称称呼语。在本文中,“中年人”指那些年龄或者外表年龄在35至45岁左右,一般情况下既无法冠之以“老”又不能称之为“小”的人群。
  汉语称呼系统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即社会语言学家所指的亲属类称呼系统和社会类称呼系统。汉语亲属类称呼系统堪称世界复杂之最。但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将其规范化,辈分清楚,长幼有序,男女不同,亲疏分明,对于任何交际对象都可依照这些规则在称呼坐标图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即合适的称呼语。在亲属类称呼体系中,辈分和年龄是非常重要的称呼依据,其中,辈分起主要作用,传统的中国家庭多为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不同辈分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父亲家族的亲戚与母亲家族的亲戚,分别用不同的称呼以示区别。而英语的亲属称呼更加简练,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律称grandpar-ents,姨妈、姑妈、伯母和婶婶统称为aunt,兄弟姐妹不分大小都是brother和sister.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亲属关系,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通过称呼的差别得以体现。在亲属称呼中,年龄从属于辈分,辈分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无论是年轻的被“拔高”,或者是被“降低”,因为辈分低而被年轻的亲属直呼其名,都不会出现尴尬。
  
  二、尴尬由何而来?
  
  在社会类称呼中不仅参项多,而且这些参项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此外,中国人习惯于将亲属类称呼延伸到非亲属成员,甚至延伸到陌生人,使称呼更加复杂化。年龄是借用亲属类称呼的主要参考因素,各种称呼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称呼的选择取决于称呼者的主观判断。由此加大了对中年人称呼的难度,导致称呼尴尬。选择称呼时的参项包括年龄、职衔、姓名、有性别通用称呼语、无性别通用称呼语以及零称呼语。以下对各个参项给中年人称呼造成的困难进行逐一分析。

  (一)年龄

  汉语称呼不仅把亲属类称呼向非亲属类称呼延伸,而且带有明显的年龄标志。年龄标志不仅反映在亲属称呼中,在社会称呼中也会根据对交际对象年龄的主观判断来选择,哥哥、姐姐、叔叔、伯伯、爷爷、奶奶等称呼都隐含年龄。“老”和“小”虽然属于过渡性反义词,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很难定性。称某人为“老王”或者“小李”既省事又方便,然而,汉语中唯独没有带“中”字的称呼,例如“中陈”这一称呼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听起来很别扭,不会出现在人际交往中。对一位杨姓男子和余姓女士分别有以下称呼可供选择:小杨、杨哥、杨叔叔、杨伯伯、老杨、杨爷爷等;小余、余姐、余阿姨、余伯伯、老余、余奶奶。如果称呼者年辈较高,“小杨”、“小余”首当其选;年辈较低者所使用称呼语介于大哥(姐)至爷爷(奶奶)之间;年辈相同者在“小杨”、“小余”和“老杨”、“老余”之间取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已经大幅度提高,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追求年轻不服老的心理也反映在称呼的改变中。但是,“老”和“小”毕竟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前者隐含尊敬,后者表示关爱。外表往往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况且,对自己年龄的心理定位也因人而异。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称呼者应该本着大度和谦虚准则(Generosity Maxim&Modesty Maxim)而降低自我身份,但是,如果敬称对方“老+姓”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对被称呼者则秉承赞扬、赞同和同情准则(Approbation Maxim,Agreement Maxim,Sympathy Maxim),称呼对方为“小+姓”似乎又有些不恭敬。对非亲属关系的中年人,在二者之间很难把握尺度,尴尬由此产生。

  (二)职衔

  职业和头衔都可以用于称呼,而头衔相对于职业占有绝对优势。当称呼某一位有头衔的老师或医生时,称呼者首先考虑的是头衔而非职业,例如“李主任”或“刘院长”;对于其他老师或医生通常使用职业称呼,如“李老师”(教授)或“刘医生”.但是,这类称呼仅仅适用于有头衔或职业社会声望较高者,对于那些职衔不明确或者社会声望较低者,如清洁工或门卫等,其称呼可能无所适从了。人们可能会在“师傅”或者“老板”中选择一个自认为比较合适的泛化称呼。然而,仅从外表区分“师傅”或“老板”,判断不一定准确。通常,“师傅”泛指体力劳动者,然而有研究显示,有些职业人群并不喜欢“师傅”这一称呼。“同志”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之后,“老板”成了一个适应性比较广的通用称呼语。

  (三)姓名

  以姓名相称多见于年辈较高者称呼年辈较低者,或者职衔较高者对较低者(年龄因素退居其次)。长者之间互称“老+姓”,年轻人之间互称“小+姓”,如果关系比较亲密一般直呼其名。然而,中年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吗?若称以“小+姓”,被称呼者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也可能认为对方不够恭敬,况且,有小辈在场时恐怕难为情,似乎有失尊严;如称以“老+姓”,被称呼者可能于心不甘,内心不快,称呼者也可能于心不忍。直呼其名倒是一种折衷的方式,但是关系不太密切的人们如此称呼,似有不恭之嫌,也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终究难以出口,这是尴尬产生的另一原因。

  (四)有性别区分性通用称呼语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入世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凸显,如“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称呼语非常普遍。这类称呼语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后面带姓氏或者姓名,也用于陌生人之间。由于心理习惯的作用,人们常以婚姻来界定“小姐”和“太太”,“女士”则是一个比较中性的称呼。既然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占据主流,对女性称之为“小姐”或是“太太”稍一闪失,便会使对方难堪。况且,在非正式场合熟人之间,使用这类称呼会给人一种距离感。此外,由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小姐”有时候指从事色情活动的女性,无论是称呼者或者是被称呼者都可能感到心里不舒服,因此使用这一称呼时需要避免误解。尽管先生是不带婚姻标志和年龄特征的通用称呼语,但是并不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熟人之间。近年来,“帅哥”和“美女”不仅指年轻人,大有泛化的趋势,前者通用于男性,后者指女性,与外表和年龄无关,反映了现代人对外表美的崇尚心理,但是,使用者多为年轻人或者心理上的年轻人,不适合比较正式场合。

  (五)通用称呼语

  此类称呼语可以与姓名搭配或者单独使用,无性别标志,如“同志”和“师傅”,以及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老板”和最近非常流行的淘宝体“亲”.同志一词从90年代开始逐步被先生和小姐等比较时髦的词语所代替,但因为其无性别和婚姻标志,又无尊卑区分,可以用于各个阶层男女老少。然而,它暗指年辈相同者和上下级之间感情和地位有一定的距离;而下级对上级称“同志”则有缩小差距之意;陌生人之间称呼“同志”可以解决一时之需。所以,关系较近人士之间称呼“同志”须小心谨慎,否则也可能出现尴尬。“师傅”仍在称呼中挑大梁,通常用于称呼体力劳动者和职业声望较低者,如果很难找到其他合适的称呼语,陌生人之间极有可能选择这样称呼,但如果称一位不明身份的人为“师傅”,可能会引起对方不快。“老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泛化趋势很明显,不仅指私营业主、大中型公司老总、下属在私下称呼领导干部,也用于称呼硕士生或博士研究生导师,甚至用来称呼陌生的成年男子。用Leech礼貌原则分析称呼语的泛化现象,不难看出,“老板”之所以比“师傅”更受人欢迎,正是因为它符合大度原则(Generosity Maxim)和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称呼中大度地赞扬对方有财富有能力。“帅哥”和“美女”的流行,也可以从礼貌原则中找到根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赞赏外表美丽也是礼貌的体现。淘宝体“亲”也可以用于面称,但是多用于书面称呼,如卖家称呼买家;如果用于熟人之间,一般是为了达到幽默效果,或者烘托出轻松愉快的氛围。
  用通用称呼语称呼中年人的困难在于“同志”有点过时,缺乏亲近感;对白领阶层和其他非体力劳动者称“师傅”有点难以接受;“先生”和“女士”在熟人之间较少使用;“老板”商业味道浓厚;“帅哥”和“美女”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可以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在正式场合和对比较保守的人使用,很难把握尺度。

  (六)零称呼语

    呼语词如“喂”、“请问”、“劳驾”、“你好”、“您好”和“这位”等,都属于零称呼语,一般用于身份不明的非老年人,如果用于熟人之间,则表示对被称呼者不尊重,可能引起不愉快,熟人之间一般避免使用。纵观西方的称呼习惯,尽管错综复杂中也有不平等,但是“先生”和“女士”两个高度概括性的称呼词语,置地位差异、职衔高低和年龄大小于不顾,多少有些众生平等的意味。直呼其名在英美等国不同年辈人士之间司空见惯,更令人羡慕。我们泱泱中国,传统的沉淀太重,能不能效仿西方用“先生”和“女士”或者直呼其名,甚至让“亲”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管高官还是草民,简化称呼系统,最终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单纯起来,受益的又岂止是“尴尬”的中年人?
  
  参考文献:
  [1]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2]文会平,肖建安。陌生女性称呼选择的顺应性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邵敬敏。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9,(4)。
  [4]唐亚琴。“老板”称呼语泛化的原因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陈映萱。漫谈人际交往中的称谓问题,兼论面称统称的缺失[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6]刘姮。称呼语“亲”的语用功能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