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语言中对女性的贬低现象和物化现象

来源:文学教育(下); 作者:杨媛媛
发布于:2020-10-27 共3346字

  摘    要: 语言与思维和文化紧密相联,是社会价值与社会态度的反映。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视角,通过中英文中描写女性的语言案例,分析对女性的社会低评价现象,并简单解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出语言的使用也往往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低评价心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

  关键词: 语言; 社会; 女性; 低评价;

  近一个世纪以来,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现代文明社会中,女性平等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女性享受着比过去更多的权利、自由和机会,并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女性人物,与男性一起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是,男女平等、男女相互尊重,充分承认和肯定女性作为人和独立个体价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并未真正形成气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Sapir-Whorf的假说,语言决定了文化和思维。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了社会的本质与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因此,通过语言可以深入的了解现象,并评价其背后的思维本质。

  本文通过对中文和英文中对女性的描述和称谓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女性社会低评价的现象仍然非常广泛并渗透到思维的潜意识层面,并尝试寻找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语言中对女性的贬低现象

  长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都非常低,甚至在很多时代中女性这个词汇一直与没有思想、愚蠢、无知等词语相关联。而对于男性的评价用语与对于女性的评价用语一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女性大都表现出讥讽而对于男性的大都表现出赞美。这点从西方的许多话语中就能看出来,例如西方有一句话表示如果家里丈夫不在,那么家里就“没有人”(If the husband be not at home,there is nobody);还有“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意思是就算是一个如同稻草的男子,也可以比的上一个如金玉一般尊贵的女子;“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atan.”意思是将女子比喻为撒旦设置下的陷阱。而在我国的汉语语言中也有很多贬低女子的话语,在评价女子的言论时经常会用“头发长,见识短”来加以讥讽。甚至中西方一些着名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对女性贬低的语言,比如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就说到Frailty,thy name is woman.说女性本身就是弱者。而在我国的儒家学说着作《论语》中也曾提到了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都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态度。

  二.语言中对女性的物化现象

  在一些广告里,通过利用女性的性感形象而来进行推销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形容非常漂亮、甜美的粉红女郎时,会采用Sophisticated,sweet-to-drink Pink Lady和Feel its slim,purposeful shape in your hand来表达,而这种广告表达方式主要就是利用女子的身体与产品关联,以引起男性的感官刺激(金朝霞,2010)。这样的广告语无疑是出于商业目的,出于对于男性潜藏心理的把握,但无疑将女性物化,在语言中体现出女性可以被男性把玩的含义。

  再比如说,很多人会用“胸大无脑”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一些能力不强或智慧不足的女性,把女性的智力和具有性别象征的身体器官扯上关系,言语间充满了对女性的戏谑和轻视。即便是一些在说话使用者看来是褒义的词汇,其实质也是在对女性进行物化,忽略和无视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如:“秀色可餐、樱桃小嘴”等,表面看女性是被赞美的,但其实折射出女性是处于被观赏、被把玩、被享受的地位,是被物化的,并且女性的价值是取决于男人的喜好的。
 

语言中对女性的贬低现象和物化现象
 

  首先,用女性的生理特征来指代女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说最为普遍。不可否认,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在中国古代,女性属于从属和附庸地位。因此,在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女性多半以美貌柔媚的形象出现,并且常常用女性的外表和生理特征来指代女性。虽则大多是赞美,但其实:一、出于对女性的把玩;二.出于整个时代对于女性价值的狭隘认识,反映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多重价值的忽略。

  古代诗词经常用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来指女性。比如《长恨歌》中形容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其中,“玉容”就代指杨贵妃;除此以外还有用特定的动作指代女性,如杜牧《赠别》中采用了“娉娉袅袅”一词表示女子;同时,在古代语言表达中还用配饰、用品表示女子,如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中就采用“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一句,将裙子与头钗作为表达女子的意象;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提到的“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也用红巾翠袖等女子的着装配饰指代女性。

  同时,在英语中也存在很多对女性进行物化,并含有贬低含义的语言现象。比如说西方经常称女性为pet、lamb等词汇,表示女性为宠物、小羊羔等用来表示宠溺,这就好比汉语中的“宝贝”、“乖乖”等词语,其潜在含义是无知、无助。对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孩经常会采用bunny或者pussycat、bird等动物的名次词汇用来代指比喻女性,表面上是指女孩子漂亮或者可爱,但是潜在含义则是对女性的一种物化与贬低,体现出了在词汇中往往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生存需要依赖依靠于男人。在对女性的物化方面,还体现在了一些贬义词汇中,典型的,在形容一些胖女人的时候,英语中经常会用cow将女人比作母牛;而表达一些瘦弱的或者年老的女人时会用crone,将女人比作母羊、还有用biddy代指一些长舌老女人,以及用vixen等词表示有坏心眼的泼妇与坏女人,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了女性不被尊重的社会现实与对女子的歧视。

  三.语言中的男女不对称现象

  赵靓(2015)在一项对于男女称谓的社会接受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带有男性气质的女性称谓,往往会给人以“有气场”、“干练”的印象,而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称谓,则往往获得较低的评价,被看作“没用”、“被人瞧不起”、“甚至(性)无能”、“不是男人”等。

  而在语言表达中,男性和女性的许多性别词汇应用也存在不对称的情况,这点在词汇的组成结构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男性的大部分词汇都没有标记形式,而女性的大部分词汇都被加上了复合词或者束缚词素进行构成,典型的如Prince、author、count、actor、host表示男性,Princess、authoress、countess、actress、hostess表示女性。后来,在爆发女权运动之后,女性也开始可以被无标记形式的词汇指代,如actor、poets、heroes等。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贵族女性被称为countess(女伯爵)。这种表达在汉语中本身就存在歧义,比如说“女强人”、“女英雄”等,内在含义是本身这种称谓就属于男人。同时,另外一些词汇在分别指代男女时含义也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比如governor表示州长,而其女性形式的governess则表示家庭教师;还有mistress一词,更多的是指情妇。还有我们经常说的“家庭主妇”,这一词被广泛接受,而直到近些年才出现了相对应的“家庭主夫”一词,这也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本质,同时也反映出了社会发展与认知的变化。

  四.结论

  语言与词汇本身并不具备地位的区别,而性别也不应当受到歧视,之所以出现性别歧视的情况,主要就是态度的制度化本身与语言的使用者存在歧视心理。如果可以从社会角度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规范语言,就能更好地扭转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现代文明发达的西方,对女性低估和不完整认识仍然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认同还是极大程度上集中和局限于女性的外表和观赏价值等方面。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中,女性仍然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次要地位。这一深刻的社会现象反映在语言中,并又通过语言被进一步强化。但同时我们也应乐观的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人群在视野上不断开阔,在价值认识方面逐渐多元化,女性的自我意识将不断增强,并且男性对女性的价值认识也在不断进化,关于女性的语言差异也会变得更小。同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学、语言学家与女权主义者们的不断努力,更快速彻底的消除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情况。

  参考文献

  [1]桂永霞,李融.粗俗语的多功能性质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
  [2]桂永霞.论社会的语用制约[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3]吴依婷,占良颖.认知隐喻视野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初探[J].鸡西大学学报,2011(05)
  [4]郑珂.隐喻视角下的英语语言性别歧视[J].台州学院学报,2009(05)
  [5]罗芳春,孙存志.从动物隐喻看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鸡西大学学报,2012(03)
  [6]金朝霞.试论英语广告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J].大众文艺,2010(12)
  [7]丁玥.语言中的性别现象与交际中的性别差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01)
  [8]赵靓.“萝莉”和“御姐”:哪个更女人?---语言使用者对汉语称谓社会性别之判断和评价[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02)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原文出处:杨媛媛.浅析语言中对女性的社会低评价现象[J].文学教育(下),2020(07):32-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