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致谢类交际语言研究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30 共38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致谢类言语交际问题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关于致谢类言语交际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致谢类言语交际概念及性质
【第四章】致谢类言语交际结构
【第五章】致谢类言语沟通实现条件
【第六章】致谢类言语表达实现过程
【第七章】致谢类言语交际的话语形式
【参考文献】 致谢类交际语言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蔡富有、郭龙生主编。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6]陈建民。说话的艺术(增订本)[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7]陈建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8]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0]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丹·斯珀波,迪埃珏·威尔逊着。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费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 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4]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桂诗春、王初明。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7]高远、李福印主编。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8]高远、李福印主编。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9]何容。中国文法论[M].北京:开明书店,1951.
  [2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2]何自然。语用三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25]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7]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王彤福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28]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9]康家珑。交际语用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0]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4]刘凤玲、戴仲平。社会语用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6]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陆俭明着,沈阳编。20 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9]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0]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1]吕淑湘。吕淑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2]吕叔湘等着。马庆株等编。语法研究入门[M]. 商务印书馆,2005.
  [4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44]刘焕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5]刘焕辉。言语交际学(修订本)[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46]刘焕辉、陈建民主编。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
  [47]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8]李元授主编。交际学[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49]倪宝元。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该笔中学习修辞[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0]彭增安。语用 修辞 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51]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2]曲卫国。语用学的多层面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5]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6]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7]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0]王力着,《王力文选》编辑组编选。王力文选。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1]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62]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63]肖沛雄。交际推销谈判语言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64]徐玉明。中国交际辞令[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65]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43.
  [66]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8]詹斯·奥尔伍德。语言学中的逻辑[M].王维贤、李先焜、蔡希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9]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70]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1]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2]Aijmer, K. 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 Convention andCreativity[M].London:Longman,1996.
  
  期刊文献:
  
  [1]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差异[J]. 语文建设,1996(07):38-40.
  [2]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文化特性[J].北京语言文化学院编《语言与文化论丛》第 1 辑。北京:话语教学出版社。
  [3]陈建民。汉语的道谢用语[J].语文知识,1991(12):30-31.
  [4]储泽祥。谢谢的与原因宾语凝结式及其南北差异。世界汉语教学,1995(4):23-28.
  [5]储泽祥,刘琪。汉语方言感谢语及其回应语的类别研究--兼论感谢语的"回应错配"现象[J].语文研究。2014 ( 2 ):55-59.
  [6] 邓 新 侦 . 二 十 一 世 纪 初 中 国 语 用 学 研 究 和 发 展 综 述 [J]. 科 教 导刊。2010(5):168+172.
  [7]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J].外国语,1994(4):25-27.
  [8]聂仁发。"谢谢"与"感谢"辨异[J].语言研究,2010(3):76-79.
  [9]曲卫国、陈流芳。汉英感谢言语行为的对比语用分析[J].第七届全国语用学会议,2001.
  [10]曲卫国、陈流芳。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3):66-74[11]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1) :1-5+80.
  [12] 沈 志 . 请 求 言 语 行 为 面 面 观 [J]. 广 西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2008,S1:250-252 2008.
  [13]束定芳。 委婉语新探[J].上海外国语学报,1989(3):30-36.
  [14]田丹。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应答语分析--以曹禺先生的话剧为例[J].时代文学,2012(1)(下半月):203-204.
  [15]吴雪峰。致谢言语行为中过度礼貌用语的顺应性解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92-96.
  [16]许彩云。言语行为类型及其原型变体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415-417+420.
  [17]许彩云。言语行为类型及其话语模式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48-50.
  [18]印四海。关于意图及其传递[J].外国语,2000(2):21-28.
  [19]张绍杰。交际动态与信息中心[J].现代外语,1988(3):20-26.
  [20]吕明臣,张玥。祈使句交际意图的生成过程[J].社会科学辑刊,2013(2):227-232.
  [21] 吕 明 臣 , 张 玥 . 祈 使 句 强 制 度 的 生 成 机 制 [J].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2013(5):137-142.
  [22]李海霞。"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2009(2):175-180.
  [23]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93-95.
  [24]江晓红、周榕。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现代外语。2009(4):434-435.
  [25]郑丽云、方经民。感谢和道歉[J].修辞学习,1998(6):21-22.
  [26]Bach, Kent & Harnish , Robert M.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Acts[M].Cambridge, Massauchusetts: The MIT Press.
  [27]Coulmas,F.1981."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 contrastivelyviewed. In Coulmas, F. Ed.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zed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 The Hague :Mouton.
  [28]Eisenstein, Mirian &Jean W.Bodman.1986.I very appreciate: expressions ofgratitud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speakers of American English. AppliedLinguistics.
  [29]Lyons,J.(1977)。Semantic[M]s.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isity Press.
  
  学位论文:
  
  [1]王丽媛。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玥。请求类言语交际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匡川。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陈飞雄。汉语致谢言语行为的基本形式及语用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