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中国人口年龄比例与居民储蓄率的相关性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9 共1131字
摘要

  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呈高速增长之势,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1980年为 395.80 亿元,1990 年为 7119.60 亿元。进入 21 世纪后仍持 续 增 长 ,2000 年 为 64332.38 亿 元 , 到 2014 年 底 约 为485261.34 亿元。由于我国储蓄率在 2000 年以后基本保持在40%左右,较世界上其它国家而言特别高,因此,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不仅仅是收入的增长。本文从个体的角度,讨论我国人口结构与居民高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新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中的基本结构之一,人口发展的类型和速度、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2]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国家统计局资料可知,近几年我国三大年龄组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二增一减的趋势,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少年人口比重以较快的速度不断降低,而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则日趋升高.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增加,0-14岁人口的人数出现一个小高峰,少儿抚养比也相对较高,但近三十年中,我国的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的趋势,而老年抚养比呈现出相反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储蓄率的关系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有差异的.

  1976 年,莫迪里亚尼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扩展,认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会随劳动者人口的比例上升而上升,随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上升而下降。若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发生波动,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那么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率也会相应变化。[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成功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在 1980-2010 年期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逐年增加,由1980 年的 42903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 78388 万人,经济活动人口多且就业人员占其比重较大,使得社会储蓄总量大,因此也对应了我国近些年的居民储蓄率持续增长的趋势.

  结 论: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参与率即经济活动人口的增加,从两方面推动了储蓄率的上升:第一,工作人口的比重上升使得全部人口的总收入增加,从而提高了储蓄水平;第二,年轻工作人口的相对增加,使得总人口的消费倾向下降、从而储蓄倾向上升,产生储蓄率进一步提高.从各个数据来看,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与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老年抚养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随着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下降,老年抚养比的增加,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也相对增加.

  参考文献:
  [1] 冯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 ,2:92~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