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2008~2012年连云港1046例病残儿鉴定情况回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4 共3645字
论文摘要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病残儿医学鉴定作为计划生育优生工作的一个方面,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严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再生育要求和切身利益.连云港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组织各科医学专家对全市所有申报的病残儿进行统一评审鉴定.本文收集 2008~2012 年全部符合病残儿鉴定标准的 1 046 例病残儿病残儿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连云港市 2008~2012 年通过医学鉴定的 1 046 例病残儿.

  1.2 病残儿医学鉴定标准 按照国家计生委 2002 年 1 月 18 日颁布的《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指导原则》执行.

  1.3 调查方法 由连云港市计生委协调卫生部门随机抽调市级医院专家库的各科专家对全市申报的病残儿进行统一评审、鉴定.鉴定范围为全市各区县,涵盖各乡村、街道.共收集符合病残儿鉴定标准的 1 046 例病残儿,分别按照《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指导原则》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分类,分析病残儿疾病种类、地区分布、性别比例、顺位变化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残儿地区分布 以连云港市各区县 2010 年平均 年出生人口作为基数,比较各区县 2008~2012 年病残儿比例,开发区最高(13.35%),连云区病残儿(7.27%)、新浦区(6.30%)次之,灌云县(1.24%)、灌南县(1.23%)较少,就连云港市整体而言,5 年间病残儿数量无明显变化.见表 1.

  2.2 病残儿性别分布 2008~2012 年符合病残儿鉴定标准者1 046 例 ,其中男 612 例 ,占 58.51%;女 434 例 ,占 41.49%,男女比例为 1.4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P<0.05).

  2.3 病残儿年龄分布 0~3 岁 117 例 (11.19%),>3~6 岁 459 例(43.88%),>6~12 岁 351 例(33.56%),>12 岁 119 例(11.38%).

  2.4 病残儿疾病分类及构成比 2008~2012 年符合病残儿鉴定标准的 1 046 例病残儿中,排列居前的 10 种疾病共 1 024 例,占总数的97.90%,无论是病种还是病数均以五官、神经、循环系统为主.见表 2.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2.5 病残儿疾病顺位变化 2008~2012 年先天性心脏病位于 病残儿疾病首位,占病残儿总数的 17.50%(183/1 046),其次为眼病、脑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癫痫等.见表 3.

  3 讨 论

  3.1 病残儿地区、性别、年龄分布.

  3.1.1 本调查比较连云港市各区县 2008~2012 年病残儿分布情况,表 1 结果显示,城区较多,县、乡、村较少,与广东省江门市资料相符[1],但其他地区多以农村资料较多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城区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较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某些农村地区对控制人口质量工作松懈,家属对症状不明显病残儿不敏感,以致不上报,或者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女性病残儿未上报,因此,即使是病残儿也没有申请病残儿鉴定.说明城乡差别有待进一步监测、探讨.

  3.1.2 本资料中病残儿男女比例为 1.41∶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与文献报道一致[2].可能与男性出生率偏高、病残儿大多数先天性疾病男性发病率较高有关[3],也可能与大多数女性病残儿未进行病残儿鉴定有关.

  3.1.3 病残儿中大于 3~6 岁组人 数最多 ,占 43.88%(459/1 046),>6~12 岁组次 之 ,占 33.56%(351/1 046),>12 岁组占 11.38% (119/1 046),呈逐渐减少趋势 .这可能与病残儿 4~6 岁时各种症状逐渐表现明显和参检人数较多有关.

  3.2 病残儿鉴定疾病分类、顺位分析.

  3.2.1 按照 ICD-10 分类,1 046 例病残儿中,排列前 10 种疾病的共计 1 024 例,占病残儿疾病总数的 97.90%,病残儿无论是病种还是病例数均以五官、神经、循环系统疾病为主.2008~2012 年鉴定的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较多[3],4 年排列均居首位 ,眼科疾 病排列第 2,脑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癫痫有所波动.先天性心脏病 5 年发病例数分别为 29、30、39、38、50 例,基本处于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人类先天性畸形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畸形为先天性心脏病[4].先天性心脏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目前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尚无针对性预防措施,应做好孕前 TORCH 检测,增强机体免疫力,孕中期进行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加强产前检查、产前诊断,尽早发现胎儿异常,及时终止妊娠,因此,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是实现优生和预防缺陷儿出生的重要手段[5].Mahle 等[6]发现,产前诊断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有明显影响, 并对提高患儿存活率、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2 本资料 显示 ,2008~2012 年眼科疾病增多 ,与河南 资料报道一致[7].本资料中大于 3~12 岁鉴定对象占 77.44%(810/1 046),除少数为先天眼疾外,多数为后天致残性眼部疾病.原因可能在于儿童用眼不当,学龄前期长期看电视、玩电脑,上学后学业较重,看书写作业时间较多,致使斜视、弱视、屈光不正等逐渐加重,矫治难以恢复.脑瘫也较多,可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产伤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减少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出生,以减少其发生.

  3.3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病残儿的发生 病 残儿致残原因复杂,而先天性疾病是病残儿发生的主要原因.连云港市每年出生人口约 4.7 万人,按出生缺陷 128 例/万计算[3],每年出生先天性病残儿 600 多例,加上后天因素导致的残疾儿,严重影响本市的人口素质,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因此,通过各级计划生育及卫生行政部门协调配合,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病残儿发病率,是优生优育、提高本地区人口素质的迫切而紧要的任务.本资料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较高,应做好孕前宣传教育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避免有害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以及精神等,避免病毒感染.孕期避免乱用药物,建议服用叶酸或营养素补充剂等预防出生缺陷药物.对患有遗传疾病父母做好风险评估,做好产前诊断和优生监护.以上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多基因遗传疾病的发生.脑瘫是由于产时胎儿脑缺氧缺血所致,因此,提倡住院分娩,实行科学接生,提高产科技术人员水平,避免产程过长,发现有宫内窘迫或宫内缺氧者,应及早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减少难产、新生儿窒息和颅脑损伤等.因此,积极预防和消除脑瘫发病的各种可疑致病因素,有望降低脑瘫的发生率[8].针对眼部疾病,学龄前儿童斜视发病率高达 3%~4%,早期不积极治疗容易引发弱视,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及今后的择业.学生要有合适的环境光线亮度,改善近距离用眼姿势,缩短近距离用眼时间,减少蓝光辐射(电视、电脑等),增加户外运动,培养正确的用眼习惯.提供全面的营养,既要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又要有一定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如肉、蛋、奶等.做到劳逸结合,远近兼顾.现在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导致了视力残疾的发病率增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此外,应加强对该类病残儿的跟踪调查,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需要对病残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鉴定组成员应秉公办事,以防病残儿鉴定中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9].

  出生缺陷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生应从孕前开始,应充分利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对备孕夫妇在备孕前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发现夫妇存在的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前检查可有效降低病残儿家庭二胎病残再发率,而产前诊断可有效减少再次生育病残儿的概率[10].加强孕前优生健康宣传和高风险因素筛查,提高技术人员的咨询、风险评估等综合业务素质,建立专门的转诊通道,加强一级预防非常重要[11].同时 ,应加强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计生、卫生共同协作减少病残儿的出生.

  参考文献

  [1] 宋华,许彩华,朱健培,等. 广东省江门市 1285 例病残儿情况及再生育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6):394-397.

  [2] 叶逵,吴俊华,段振华,等. 安徽省部分地区 5 953 例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834-837.

  [3] 王国红,谢炜 ,张立华 ,等. 连云港地区近五年病残儿医学鉴定资料的变化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8):113-115.

  [4] 叶秀,夏果 ,叶逵,等. 安徽省 1999-2009 年 6021 例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分析[J]. 安徽医药,2011,15( 3):317-319.

  [5] 贾洪毅,于明,孟庆友. 影响出生缺陷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2):46-47.

  [6] Mahle WT,Clancy RR,McGaurn SP,et al. Impanct of Prenatal Dis-gnosis on survival and early neurologicmorbidity in neonates withthe hypoplacstic left heart syndrome [J]. Pediatrics,2001,107(4):1277.

  [7] 薛万和,许辉华,蒋丽芳. 河南省 2003~2006 年病残儿资料回顾性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5):275-277.

  [8] 卢晓妹,卜笑松,卢曼曼,等. 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5):386-388.

  [9] 王格,韩维田 ,关长吉 ,等. 辽宁省 2002~2003 年病残儿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2005,29(3):78-82.

  [10] 赵君,马旭. 我国病残儿家庭再生育随访与遗传性疾病再发风险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4):278-281.

  [11] 李川海,马明福,李安奇,等. 重庆市 1 002 例出生缺陷病残儿父母再生育情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9):1371-13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