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比较分析“五普”与“六普”流动人口及其流动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5323字
论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流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口流动事实上是劳动者由一个地区流往另一个地区的行为,其本质是在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流动的同时,经济效率也在这种流动中实现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匹配,从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等都差别很大的国家,随着我国政策和产业的调整,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关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一个领域,其中有很多理论或观点,至今都对目前的研究影响颇深,如著名的推拉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模型、效用理论,目前被很多学者所广泛使用。我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流动人口的研究,从那以后,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报告更是层出不穷,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研究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流动人口为迁入城市与地区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因流动人口造就的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很快,但同时又受到实质性户口制度的影响。对待流动人口管理要“分类引导,合理调控,热情服务,加强管理”,同时也要健全法制,依法管理,改革户籍政策是人口迁移流动科学管理的保障。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的全球经济竞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而进一步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进而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流动人口的界定,各大学者也众说纷纭。

  在这里,首先需要区分的是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区别它们最主要的一点即是否为永久性的地域间的迁移。为了方便与数据的一致性,并且结合“五普”和“六普”的数据定义,本文研究中将流动人口定义为:流动人口是指调查时,被调查者居住地在本调查区域,但户口登记地情况是本地以外的人口(本文中主要分析跨省人口),同时剔除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即主要考虑全国范围内的跨省流动。

  我国流动人口是伴随改革开放,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制度障碍破除而产生的。

  2000年时,“五普”调查的我国的流动人口约为1.4亿人左右;2010年六普调查的我国的流动人口约为2.6亿人。那么,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显现出什么新特征?造成这些新特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应对我国流动人口变化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文中都将会一一探索。通过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比较会发现,这十年期间,我国的流动人口大约增加了80%左右,涨幅非常大。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流动人口是一个复杂而变化性非常大的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在“六普”统计的流动人口中,大概有63%来自于农村,进一步分析跨省的流动人口,这一比例高达81%,这个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这一部分人群又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很多的调查研究也表明,新时代的农民工与以前的农民工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于2011年研究发现,1980年以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已经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且这一代的农民工素质普遍较高,大多数的人不再是“亦工亦农”,主要是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如制造业等。

  同时,流动人口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流入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而且,对于两地的经济社会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到了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培训、社会融入等问题也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研究的同时也要从根源即从流动人口的迁移流动的模型来研究流动人口问题。这对于处理好流动人口相关问题有着深远和显著的意义,对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稳定、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比较分析“五普”与“六普”流动人口

  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这十年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政策、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流动人口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口的流动与其个人特征联系紧密,当然也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很强。以下,作者将对“五普”和“六普”的部分数据做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流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主要的流动方向是从经济相对贫困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向发达的城市地区。从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看,“五普”“六普”都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还是未有改变,但是,流动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广泛,流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更加集中,如广东省的2010年跨省流入人口总量在全国跨省流入人口总量中占据约8%的比例。但是“六普”数据显示,总体上相比国家的总人口增加比重,流动总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明显,上升了接近7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比较会发现,这十年期间,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大约增加了80%左右。

  论文摘要

  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以及东部一些发达的城市群,这些地方本身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加之近些年落后地区环境资源等的恶化以及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发展,导致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这些地方大量的转移。

  2.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看,近十年来流动人口构成还是以青壮年为主,但是青年和未成年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尤其是20-24岁的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五普”时,流动人口主要偏向青壮年为主。但是,“六普”时流动人口中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数和比重增长幅度较大,20-24组青年已成为流动人口中比重最大的一组人群,约为15.84%,比“五普”增加了约14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近十年来,0至19岁的青少年人群比重也大幅度攀升,越来越多的少年成为流动人口,这部分人群流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有跟随父母流动的可能,即流动人口呈现出举家流动的特点,也很可能跟我国目前对于流动人口各方面状况的改善提高密切相关。

  论文摘要

  3.男性流动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女性。比较“五普”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都是女性流动人口占主要部分。但是,在“六普”数据里面,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大大提升,成为一个新特征。

  论文摘要

  4.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但是主要以初中教育程度为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更加广泛的体现,也是我国教育继续深化发展的表现。但是,在流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所占比重是偏低的甚至是在下降的。

  如表4所示,近十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从总体上看,仅在初中文化水平上大幅度的提高,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相比之下是在下降的。这跟近些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有可能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大学或者研究生就业的困难局面,因而很多人放弃继续深造,初中毕业后就放弃求学机会直接寻找工作,因而造就了流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低。

  论文摘要

  5.务工经商在迁移原因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从人口流动的原因看,“五普”和“六普”两次调查,务工经商都占据了主要原因。在“五普”的数据里面,选择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占据总流动人口的比重约为30%。但是,需要指出的时,相比2000年“五普”的数据,“六普”数据显示,因为务工经商而选择流动的人口已经达到45%,远高于“五普”的30%。如果进一步分析跨省的流动人口迁移原因,如图7所示,这一比例达到了75%。

  三、流动人口流动原因分析

  流动人口的种种变化与21世纪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我国总体发展来看,经济因素和制度障碍的破除,尤其是这些年户籍等制度的慢慢放松等等,都对于流动人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型理论有很多,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市间万有引力模型、空间经济学理论、以及著名的推拉理论模型。结合目前的研究以及流动人口流动的深层次原因,笔者主要从空间经济学并结合其他理论知识,对于近十年流动人口变化的新特征做尝试性的分析。

  空间经济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差异。空间经济是由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力(或向心力)和分散力(或离心力)。当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后,即会产生一种资源的集聚效应,各种资本或资源会朝着向心力较强的一地集聚,其中也包括劳动力,即流动人口的产生。人口自由的流动并且继续向资源积聚力强的地方(即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积聚,进而导致更多资源在发达地区积聚,其结果便是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愈发的发达。由于大量的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劳动价格下降,通过价格机制和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基础设施与便利交通,又吸引了更多的企业重新选址迁往该地,造成资金、技术以及其他资本继续积聚到该地。这是流动人口为经济发达地区带来的生产能力,同时流动人口也为经济发达地区带去了消费能力。大量流动人口的迁入,扩大了消费市场,拉动当地内需,如果某地区人口和购买力使得市场规模更大,由于市场规模的比较优势,该地区将会吸引更大份额的企业,即国内市场效应。

  再者,空间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叫“经济粘性”,也叫做“路径依赖”。即某地的经济发展已经按照历史长期形成的某种模式或路径发展,即便有外在的其他政策或调控,该地始终会较长时间保持原有经济的发展路径。结合我国现状,改革以来对于东部地区的重点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城市开始集聚各种资本资源,加之本身发展的经济粘性,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流向这些地区和城市,其中很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即前文所提到的农民工。同时,因为大城市各种资源集聚后产生的优越性,流出地的教育医疗等设施和流入地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再者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大量减少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加之情感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带着自己的子女迁移,因而便有了流动人口中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结合上述理论,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归根结底近十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和规模以及结构等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首先,流动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均衡的状况,虽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各种资源向东部集聚的惯性,造成近十年来流动人口进一步向东部沿海以及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流动,因而造成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其次,男性流动人口比重大于女性人口,这有可能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所引起,也有可能是教育制度或者是生育变化所引起,但其中能最主要的可能是产业和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的提高,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人对知识重视的表现。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以及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的进一步的集聚,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带着自己的子女流动迁移,因而便造成了流动人口越来越年轻化少年化的趋势。最后,务工经商在迁移原因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发达地区资源进一步的集聚所引起的,这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相关建议

  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当成“劳动力”来对待,管理者们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基本权力,如流动人口的就业、医疗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一直都未得到很有效的解决。虽然,目前大多数研究重点都放在户籍制度上,认为户籍改革是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笔者结合上述分析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面笔者从其他角度针对性的提几点建议:

  (一)对于流动人口继续大量的流向西部发达城市和地区,这就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对合理有序的引导流动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对于流出地区,相应的政府、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要重视流动人口问题并常抓不懈,积极的为流动人口创造方便的交通、运输、政策等条件。同时也要根据本地区需要,做好人才的保留战略规划,鼓励流动人口的就近结业。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积极的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医疗、保障、交通、住房、教育和社会融入等基础条件。但是,也要积极预防流动人口过多的涌入当地,对于当地造成资源、价格、生活水平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对于流动人口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学龄人群越来越多的特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比例下降的问题,这就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提到,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尤其是流入地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得到合理妥善的解决。如农民工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应当尽早并且完善的解决好。

  (三)针对务工经商成为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以及流动人口中显现的男性首次超过女性的新特点。这就要求国家继续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推进产业发展,结合落后地区的各方面优势和特点,加强当地的招商投资力度。尽量促使落后地区充分的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防止过多的外流。对于流入地发达地区而言,应当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流入地企业而言,招聘员工时要注意合理的性别比构成,切勿造成性别歧视,同时要设置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保障,切实保障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权益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枫莲,高文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检验[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4).
  [2]杨子慧,萧振禹.流动人口与城镇化[J].人口与经济,1996(5).
  [3]陈金永.中国大陆近期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及政策探讨[J].人口学刊(台北),1998(19).
  [4]李梦白,胡欣等编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