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如何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来源:中学数学 作者:黄亚奇
发布于:2019-01-22 共2990字

  摘   要: 很多学生家长在与笔者沟通时, 经常表达出这样的困惑:小孩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成绩还很不错, 为什么到了初中就越学越吃力, 成绩一落千丈呢?笔者认为,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因此教师有责任做好衔接教学的有关工作.

  关键词:  初中,数学,衔接性教学

  一、厘清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层面的差异

  就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好像数学这门功课没什么明显的变化, 只是内容变多了, 能力要求变高了.话说得简单, 其实这些都对应着一种质的飞跃.七年级的学生, 不仅要面对新的课程设置模式, 也将应对学习习惯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 而教师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之间的差异.

  就知识的呈现方式来讲, 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可以分成七大板块, 分别是:计算、数论、几何、计数、组合、行程、应用题.每个板块所涉及的内容都不少, 但是这些知识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互相独立, 彼此不搞串联, 这其实也是匹配小学生能力水平来设计的.到了初中, 学生所接触的数学内容将是铁板一块, 很多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如果学生在哪一个板块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那么他的整个数学学习将陷入困境.

  我们举一个例子: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而且二次函数还涉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图像问题, 某些复杂一点的问题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由此可见,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漏洞, 这也就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尴尬局面, 尤其是在七年级的初始阶段, 如果学生因为衔接教学不到位, 以致于没有及时将这一块的数学学好, 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

  二、关注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性教学

  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本就充分体现出衔接性教学的有关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研读, 有效把握住几个关键性的衔接点, 并在教学中予以积极体现.

  首先是数系的衔接.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所接触的数包括正整数、分数、小数和负数, 这些数是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引入的.到了初中阶段, 数系会进一步扩大, 我们将把数系扩大到有理数的领域.此外, 有关数的运算法则也将得到扩充, 小学阶段的数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到了初中, 学生将要学习乘方、开方等运算, 这些都是与数系的扩充相匹配的.在学习数系知识时, 小学阶段的课堂都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实现教学,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习惯, 也要联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呈现来进行教学, 而且要配合相应的运算法则来进行学习, 事实上, 只有明确对应的符号规则, 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建立有关有理数的认识.

  其次是数与代数式的衔接.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时, 他们所接触的数都是非常具体的, 甚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在学生的眼里, 数就应该是具体的, 应该是对多与少最直接的一种表示.而在初中阶段, 随着有理数有关知识的学习, “式”的概念逐渐被引入课堂, 这将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一种过渡, 即学生将开始接触更加抽象的数学工具, 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述数学问题.这应该是学生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学生的认识将不再局限于那些具体的数, 他们将认识更加一般化且更加抽象的代数式, 这应该是学生思维上的一种飞跃.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在于, 学生将逐渐由纯粹数的具体运算过渡到代数式的形式运算, 而这一点其实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已经有一些渗透, 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基础, 并在课堂上有效地予以应用.

如何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再次是有关方程的衔接.学生在小学阶段业已对方程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所接触的方程还比较简单.受算术思维的束缚, 虽然学生也能够用方程处理应用题, 但是其思维本质依然是一种算术运算.换言之, 学生此刻还只是将方程作为一个数学问题, 他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方程是一种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有关方程的衔接教学, 并且指导学生体会未知数是如何在方程中进行运算的, 等量关系在方程建立过程中的具体价值.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方程应该是学生将算术思维发展为代数思维的一个重要契机, 教师在衔接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 促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蜕变.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渗透衔接教学的思想

  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因为它直接对应着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得相对要多一些, 而且很注意让学生进行重复性练习, 强调熟能生巧.这样的做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一定作用, 毕竟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是以直观思维为主.到了初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大幅度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以发展的目光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 并且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 有效改进教学方法, 将衔接教学的思想渗透其中, 帮助学生及早形成适应初中数学特点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强调数学概念之间的衔接, 帮助学生整合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 引导学生研究分式的相关性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有关分数性质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己猜想分式可能存在哪些类似的性质.这样的教学处理, 将探索的主导权移交给学生, 学生将由此而体会到知识之间的本质关联, 相关认识也将更加深刻.再来说数学概念的学习, 小学阶段的概念学习往往侧重于基本计算, 学生也只需通过机械记忆, 并结合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点与初中数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初中数学的概念大多会成为构建知识的节点, 它们会成为学生完成数学推理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在探究中领会概念的实质与内涵, 从而提升他们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我们的衔接教学关键是在心理层面.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 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老师和同学, 这种陌生感自然也就对应着一种隔阂:面对老师, 他们充满畏惧;面对同学, 他们的信任还没有形成.如何让学生能够放下畏惧, 和老师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如何让学生消除隔阂, 和同学热情洋溢地交流?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热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化解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障碍.同时, 教师在班级中还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 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让他们在共同协作中熟悉彼此, 也逐渐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 非常依赖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完成学习, 小学教师也经常采用形象化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研究数学.初中阶段, 学生将逐步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 而数学将是培养相关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 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目前的具体状况, 立足于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够强这一事实, 以一些形象化的手段建构课堂, 通过实物、模型、视频、图像等资料引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同时, 当学生对相关概念已经形成一定认识之后,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较, 以抽象性的手段重新解读有关认识, 由此推动学生向着更加全面而本质的领域推进自己的认识.

  总之, 做好衔接教学对七年级的数学教师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教师要努力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持续增强他们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促使学生完成平稳过渡, 为后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广哲.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障碍和突破办法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 2007 (8) .
  [1] 张君卫.关注数学衔接教学, 做好初一学生的引路人[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20) .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学
原文出处:黄亚奇.七年级数学的衔接性教学之我见[J].中学数学,2019(02):70-71.
相关标签:初一数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