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改策略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7 共5286字

  引言

  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出于生活、生产的需要,人类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就随之出现。新闻事业,作为人类社会有目的、有组织、专业化、规模化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它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具有百年开课历史。然而,与其重要意义不相匹配的是,这门课程却是很多学生不喜欢的一门课,这就促使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其中原委并加以改进。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们获知,学生对这门课的普遍感受是“枯燥、不实用”.其实,对一门课程是否“有用”的判断,取决于学生的立意和眼界,如果一味强调它能否运用于新闻实践,所学知识能否在新闻单位立竿见影地产生效用,那么,这门课程确实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期待。《中国新闻事业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课程功能,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社会现象及新闻传播现象时能够从历史角度加以宏观把握。

  ①那么,在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的无兴趣之间产生的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之前,很多教学研究都是从教师出发,从教材出发,认为只要把教材编好,课堂上再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提高。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的总序中就有,“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

  ②不是说这种观点不好,只不过,教材改了又改,十几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无法大幅提高,这种窘境迫使我们冒险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解决思路。新世纪的新闻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它需要更大胆、更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式,从教学主体---授课教师这个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改变原有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力;从教学客体---学生这个方面来说,我们需要学生更积极的行动起来,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我凭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操作方法,以期能够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教学改革:

  1 课程框架改革

  以往的很多教材都是按照政治斗争史框架贯穿新闻事业史全部内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这是业界非常认可的一本精品教材,还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它的结构框架就是按照政治史的结构安排的,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等。

  ③这样划分新闻事业的分期并不能全面展示新闻事业发展全貌,为此,我们应着重改革,尽量从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构架课程内容,如我们可以从近代报刊的引入-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和高潮-资产阶级革命中政论报刊的发展-近代商业报刊的发展-新型政党报刊的发展等脉络组织课程框架。

  在这样的框架安排中,我们并不是漠视政治和革命,而是把它们作为时代背景,分析它们对新闻事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改革可谓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大动作,因为它几乎把原来大家认可的结构打破,重新搭建属于自己的新的框架。可是如果不变革,我们就要再重新学一遍政治史,然后在政治史当中穿插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岂不是本末倒置。

  如此变革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我们很难找到适合的教材,当前情况下教师只能在授课过程中打乱教材内容,自行安排内容衔接,综合各家之长。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仍以一本教材为主,我们选用的主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另外还为学生提供两本课外教材,以供学习参考之用,我们选用的两本课外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吴廷俊编着的《中国新闻史新修》和黄瑚编着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为了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这两本教材我们选用的都是电子书,可随时在网络上和电脑上阅读。如果想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一是教师还应在课外努力寻找适合教材,二是自行编辑出版新教材。

  2 教学内容改革

  以往很少有教师会对教学内容提出改革意见,但是时代在发展,即使是新闻事业史也需要与时俱进,最起码要更全面展示新闻事业史的发展全貌。下面以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溯源为例,简要介绍我们的改革思路。

  大部分新闻事业史教材都会用一章的篇幅讲授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多以时间为脉络讲授从远古到夏商周、三国魏晋、唐宋元明清的这段历史。比如,前文提到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就是以时间为脉络讲授这段历史,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清晰的了解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可弊端就是很难梳理某一媒介的发展历史。比如,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报纸主要分为三类: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这三类报纸贯穿从汉唐到清朝晚期的 1000 多年历史。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最接近近代意义上的报纸;从影响上看,朝廷官报最大,它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经营下,成为封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④吴廷俊编着的《中国新闻史新修》就提及了这样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如果单纯按照年代史介绍,教师很容易忽略信息汇总,学生自然也无法掌握史学全貌。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博览群书,取众家之精华,努力丰富教学内容。由于我们采用了多本教学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就为我们的内容改革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像描述人体骨骼模型一样把主教材的知识点和参考书上的知识点进行明确标记,制作成知识树,供学生学习之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知识点还清晰了然。新闻事业史的教学内容要像一张大网一样,尽量囊括所有史学知识。

  3 教学辅助手段改革

  3.1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以中国报学史为基础和主体的中国媒介史,报业史中有很多着名报人和他们的优秀新闻作品,对于新闻事业史的学习要建立在对这些报人和作品的充分认识和了解之上。面对众多的报人、记者、编辑,和浩如烟海的优秀新闻作品,学生在选择作品和阅读作品时恐怕会面临诸多困难。

  ⑤为此,我们将极力为学生准备和教材及教学过程相适应的电子书推荐给学生,以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选用的电子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网络上直接购买的电子书,另一种是利用扫描设备存储的电子书(把纸质书扫描成图片进行存储)。这两种电子书的获得渠道都很简易,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比如在讲授《中国新闻事业史》时会遇到很多百年以前出版发行的报刊,只靠文字介绍,很难准确描述报纸版面和版式设计,为此我们为学生推荐《中国报刊图史》供学生学习之用。通过一个学期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这本电子书的利用频率非常之高,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到。比如,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到近代国人自办的《申报》、《沪报》、《新闻报》,重要的报纸几乎都有图片及文字介绍,而且书中的文字介绍还会填补教师授课过程中的疏漏,供学生课外自学使用。

  3.2 充分利用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述和板书展示,单一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呈现沉闷压抑的气氛,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发展,如今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事件背景及相关教学资料。但是,利用视频资料也有弊端,很多视频资料时间都较长,而且不能集中展示教学重点,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教学重点,教师可能要播放多条视频资料。这样做的结果一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授课时间,二是容易发散学生思维。为此,我们设想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把所有的视频资料都放到学习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点击任意收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播放经过剪辑的精华片段给学生看。比如,在讲授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时,我们要先后介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报刊活动家,无论哪一个人物的背景资料都多达几十条,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先为每人剪辑出一段 5 分钟左右的视频精华资料,其余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详细目录,学生可自行决定收看。在收看视频资料的同时,还可延伸学生的课外学习,如通过视频资料介绍,我们知道了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的用意是什么;通过视频资料介绍,我们全面的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通过视频资料介绍,我们还详细的掌握了每一次新闻媒介变革的时代背景。

  3.3 自学网站的启用和完善 两年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开始组织材料建设新闻学专业的学习网站,网站建成后将为多门学科提供资料存储和供学生自学使用。两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建设,目前网站已初具规模并投入使用,而且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网站建成后,教师可以把大量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查阅,还可通过点击量、浏览量等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师生互动平台上,教师还可随时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网站的建成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通过网站自学,既启发了思维,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已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在突破教育培训的时空障碍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学习是促进教育培训现代化的一个全新方式。它具有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共享度高、灵活便捷以及成本低等特点。

  通过网站自主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讲授过的知识,但网络自学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今后任课教师在完善网站建设的同时,还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加强锻炼。

  4 教学效果反馈

  以上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改革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初见成效,通过两个学年四个学期的教学评估和对多届学生展开的教学效果反馈调查,我们获得了如下数据,这些数据说明通过教学改革,《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对 11 级、12 级、13 级三届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期末测评试卷分析(表 1),我们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确有很大提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1 级学生接受的是没有改良的教学方式,所以总体成绩和知识点掌握情况都不是很好,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参考书,对这门课程也没有什么兴趣,教学效果评估为良;12 级学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从知识点掌握到试卷评估都有 20%和 11%的提升,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课外阅读量的提高,教学效果评估接近优;13 级学生接受的是改良后的“新式教育”,所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生成绩再次提高,尤其是学习兴趣和之前相比有 24%的大幅提升,教学效果评估为优。

  一位大学校长曾对他的毕业生说:大学毕业好比一碗净面,放上一勺炸酱便是炸酱面,放上几块排骨便是排骨面。由谁来放这些东西呢?当然是学生自己。一个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对于一生来说犹如九牛一毛。大学生1技术需要到社会上,根据社会需要通过自学来补充、完善。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自学的能力。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点金术;如果把知识比做鱼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捕鱼的本领。⑥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我们欣喜的看到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和课外自学能力增强方面确实遥遥领先于传统教育。

  5 结论

  不论是现代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知识容量的大小都是衡量教师授课水平和授课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中改革教学框架,补充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网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电子书,加大知识容量,随着授课时间的积累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完善,我们相信《中国新闻事业史》在未来将更有效的提升这门学科的学科优势,为培养新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赵永华:《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初探》载《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2011 年版。
  ②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④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王欢:《利用多媒体方式优化<中国新闻史>教学》、《科技视界》,2012 年版。
  ⑥来自百度。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永华。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初探[J].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2011.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欢。利用多媒体方式优化<中国新闻史>教学[J].科技视界,2012.
  [5]李云豪。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文学,2008.
  [6]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