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1-10 共8122字

  传播心理学研究从随意性向规范性迈进。现 在的传播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已经不再是某个个体和某个院校自己的个别行为了,而是将其纳入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之中,并且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法律保障其实施,并且研究者有了一系列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团体和组织,保障其活动的顺利展开。文中是特地给大家分享的传播心理学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阅读。

  传播心理学论文第一篇:传播心理学视域下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传播策略一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春题材网剧质量逐步上升,在主题阐述上具有鲜明特色,更加注重网剧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导向,赋予其更深刻的思想价值。《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作为一部热播青春题材网剧,以独特的故事线、精心的细节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本文以该剧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青春题材网剧;传播策略,《我才 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作为传播学的延展和心理学的分支,该学科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角度出发,研究二者间的心理互动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帮助内容生产者创新传播策略,打造优质内容,引发受众的注意。

  2020年5月19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芒果TV播出。该剧采用“回到过去”的设定,在并不新奇的套路中讲述温暖人心的青春故事。真实、共情、强烈的代入感使它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引发了网友极高的关注度。本文从传播心理学中的传者、受者两方面,结合《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实践经验,探究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动机

  (一)受众需要的改变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民众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大众文化盛行,使青春题材网剧拥有了更好的成长土壤,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成为观众在当前文化多元时代的首要选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声音、影像的接收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电脑等简易、便捷的设备进行接触。5G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丰富了这一过程中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人们通过便携设备进行信息接收的同时,往往会拓展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层面,社交需求出现并不断增加。观众在观看网剧的同时,还会通过网上论坛、讨论群组等进行交流。新形势下受众需求不断丰富,而网剧的发展也能够有效满足受众多样的需要。

  作为集合青春、校园、浪漫、温馨等元素的文化产品,青春题材网剧除了拥有忠实的年轻群体,近年来还受到注重怀旧情感而追求“身份、文化认同”的中年群体的喜爱。相当数量的中年群体通过观看人物成长历程的校园青春剧而感受自身的青春时光,能够自发地将自己的青春“情结”投射到剧中的人物与情节中,渴望在剧中找到“我”的踪迹,重温“我”的情感,弥补“我”的遗憾。

  (二)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表现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网剧传播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指的是受众在对网剧的接受、理解和贮存时,容易出现选择并接受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认知处理方式。注意作为先决条件,在受众的认知过程中极为重要,决定着能否开启“认知的大门”。然而在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选择范围广、获取方式多元,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目前网剧的发展主要依靠其主题、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大多是播出之后借助观众口碑去进一步推广,前期宣传工作相对欠缺,又因其小众化、演员平民化的特点难以在前期产生影响,对于受众注意力的把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基于对受众选择性心理的认识,青春题材网剧需要创新传播策略,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力,力争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定势思维下的发展契机

  定势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指某一特定活动的直接准备性。定势思维广泛存在于受众对青春题材网剧的认知中。在受众的观念里,青春题材的连续剧大多有固定的模式,套路单一、主题相似,很难突破受众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因此,高度还原现实的青春题材网剧担负着突破刻板的青春印象、体现时代走向、反映大众情感的责任。换句话说,定势思维下的受众认知也给了网剧传播者以发展契机,通过题材扩张、元素扩容、跨次元组合创新等,实现其内容的多元融合和青春的多样表达,就容易在同质化的青春题材剧中脱颖而出。

1.png

  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传播策略

  (一)注重传受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青春题材网剧的生产和受众观看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传者的制作和受者的消费都是人心理活动的表现。

  在制作《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时,平台方对项目的运作提供了市场化的反馈,对人物间互动等方面做了更贴近芒果TV年轻女性观众的类型化的处理,比如加入更多爱情戏的甜宠桥段,使作品更加贴近受众。如制片人所言,“最开始我们想做一个原创的青春校园类的项目,但当时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很多,我们就说要不要尝试做一个双女主的故事。”这样基于前期市场调研而做出的定位,不仅能够抓住平台更多观众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有效满足观众需求。并且在人物和情节的设计过程中,编剧会倾听主创人员分享的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初恋男友之间的故事。在这些真实的事件和情感中挑选出最符合剧情的细节,使故事的整体质感更偏向现实。如李青桐家庭的变化与下岗潮的时代大背景贴合,东北大男孩在恋爱中的直爽性格,八蛋这个人物也是编剧真实存在的一个朋友,甚至剧中李青桐出场时被车门夹的场景也是王珍妮高中时的亲身经历。

  (二)注重文化呈现,呈现自身特色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类先祖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关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认知可以从人类共性、民族性、地域性三个层面理解,其中,《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地域性差异上的文化表达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呈现。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开场便以“东北名片”抛头露面,在青春校园剧中放了一把火,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捧火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烟火气里颇有愈演愈烈的味道。东北“文艺复兴”的浪潮波及到影视领域,独特的东北元素发挥着深厚功力。买冰糖葫芦、打雪仗、滑雪橇的东北校园生活;对喜欢的女生说“待会儿我把我姥做的大棉裤给你找出来,背带的,带个马甲,老暖和了,你穿都得出汗”的东北式情话;热闹的大众澡堂、吐着烟圈的重工业厂房、冰雪掺杂的东北生活图景,都令观众耳目一新。编剧在台词中大量引用了在全国都具有广泛普及度的东北方言,导演在主要演员和配角演员的选择上也大量任用了东北籍演员,使得整体风格更加落地和统一。整部剧中贯穿了大量笑点,喜剧感更强烈。东北地区的文化输出也成了这部青春校园网剧的一大特色。

  (三)主题呈现贴近生活、指导生活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在《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部剧中,主体的故事线是母女和解。在剧中,单亲家庭母女间沟通不畅,互不理解,争吵不断。当女儿李进步回到母亲的学生时代,以同学、朋友身份亲历了上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后,她逐渐理解了母亲,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和解。对于李进步与李青桐母女之间的代际冲突的呈现,可以说直击现实生活的痛点。在剧中,李进步是在亲身感受母亲的昔日时光,以一位平等的朋友的形象和母亲相处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选择,给两人的问题解决按下了快捷键。观众在观看这一主线情节的同时,除了能够产生对当今家庭代际冲突问题的思考,还能够吸取剧中的经验,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懂得爱与包容、理解与支持,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见物见人、见事见人、见人见思想、见思想见动因,注重对人的深度关怀。《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有学霸、学渣,有拖油瓶也有开心果,这些人物性格鲜明,颇受观众喜爱。学霸看似成熟稳重,但也想要融入热闹的生活中;学渣不仅性格开朗,同时也有上进的决心;坏孩子绝不是一“恶”到底,也会真诚待人。《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真实地刻画每一个平凡人物,充满人文关怀,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该剧以亲情、爱情为主题,这种真实的亲情与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少年感的爱恨情仇更加浓烈,剧情也更具感染力。

  三、结语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系统的策略性研究,更好地进行融合创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热映有其必然性,从传受者心理、集体无意识、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方面可以发现其特有的闪光点。该剧不仅准确把握了受众的心理,而且能够突破既有的刻板青春印象,正确认识到青春校园类网剧的同质化问题,另辟蹊径,展现双女主的故事,对人物的真实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亲情、爱情的主题表达也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次思考。该剧的成功为青春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我国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57-60+95.

  [2]鲁文禅,贺天忠自我镜像与社会聚焦:青春题材电视剧叙事美学探微[J]当代电视,2021(05):12-15.

  [3]黄尧,崔睿. 青春题材电视剧的多元诉求[J]电影文学,2014(07):124-125.

  [4]刘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直击代际沟通探讨青春成长[J].广电时评,2020(Z7):13-14.

  [5]刘佳卉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看青春影视剧中的青年观[J].长江丛刊,2021(01):146-147.

  [6]刘媛媛. 青春题材网剧的现状、发展及突破[J]戏剧之家,2019(34):70-71.

  [7]李欣锐传播心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的创新传播策略一-以短视频栏目 《主播说联播》为例[J]. 传媒论坛,2020(20):14-15.

  [8]张洋校园青春类题材电视剧比较研究[J]今古文创,2021(07):103-104.

  [9]石慧敏.民俗传播的受众心理及媒体策略[J]今传媒2019(06):9-11.

  传播心理学论文第二篇:传播心理学视域下戏曲短视频的创新传播策略

  摘要:随着媒介环境的变革,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不断开拓创新,一改传统传播模式,迎合短视频行业,凭借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重焕生机。文章结合传播心理学对戏曲短视频的创新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以促进戏曲文化更好更广泛地传播。

  关键词:戏曲艺术;短视频;传播策略;

  戏曲与短视频的结合,不仅为短视频增添了戏曲的文化内涵,也给戏曲找到了新的传播模式。截至2021年1月,在抖音平台搜索“戏曲”,其话题的播放量已达45.7亿次。戏曲短视频引发了网友们很高的关注度,成为戏曲艺术传播的新的重要形式。笔者将从传播心理学这一视域出发,从信息注意的角度,结合戏曲短视频在“抖音”平台的实践经验,探究戏曲短视频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戏曲短视频的创新动因

  (一)生产制作门槛低

  传统的戏曲视频多以戏曲电影、戏曲录像等形式出现,其内容的制作集中在少数戏曲工作者手中,需要借助专业的影视公司和媒介公司进行生产,而且对演员的专业戏曲表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直以来戏曲视频的质量虽高但内容古板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短视频应用软件,点击录制按钮,就可以分享此时此刻的精彩内容给更多的用户。此外,各类短视频软件中不同的特效、贴纸、伴奏、配音等功能,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戏曲表达的多元化需求。而这种去专业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不仅让更多的用户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也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到戏曲内容的生产当中。相比于传统的戏曲视频,简短的短视频可以让受众快速了解最新的戏曲表演内容、热门的戏曲资讯、精彩的演员表演片段等,满足人们对戏曲、演员、剧团等信息的认知需求。因此,想要让更多人通过有趣便捷的方式传递、诠释戏曲内容,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和表达诉求,戏曲主动去专业化,抓住戏曲短视频的传播平台不失为一种方法。

  (二)注意力资源稀缺

  注意,常指选择性注意,是人心理活动中一定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丰富、更新迭代迅速,人们被碎片化的内容裹挟。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戏曲艺术传播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并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随着互联网、5G等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出现在精神领域中,形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集视听画于一体的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传播形态,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之内,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人眼球,而戏曲作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虽意蕴丰富,但大众审美特征的变化,使得人们更追求快节奏的内容生产,戏曲缓慢的节奏、陈旧的传统题材与受众的距离较远,导致年轻受众对这一艺术体系的认知模糊不清。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多元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人们的选择范围扩大。因此,在注意力资源短缺的时代,传统的戏曲艺术想要引起受众注意,拓展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魅力保有文化市场的话语权,首当其冲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创新传播策略。

  (三)受众需求转变

  在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位于第三层级。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台式电脑等“横屏”媒介逐渐淡出视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竖屏”时代到来。从横屏到竖屏,不只是屏幕尺寸和方向的变化,人们对视频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在获得信息时,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对于社交的需求也逐层递增。网络短视频平台近年来已经从单一的视频内容分享逐渐转变成集互动评论、视频直播、内容社区为一体的综合社交平台,受众对于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短视频表达和社交需求有了更多的期待。短视频集音视频、图文、互动等多种形式为一体,不仅拓宽了创作者的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在社交需求方面也增强了用户黏性。因此戏曲这一传统艺术想要进行创新融合走进大众视野,就可以通过受众需求的转变借助新媒体的舆论场互动使得受众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引发全网的社交话题讨论,提升用户黏性,更能延长受众注意力的延续。

1.png

  二、戏曲短视频的传播局限性

  (一)信息同质化

  在互联网时代,算法根据用户喜好筛选信息进行智能化推荐,因此,越来越多的同质化内容出现,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使受众沉迷其中,脱离原先的审美追求。如抖音开发的戏曲妆容特效、川剧变脸等,虽然丰富了用户体验感,但为了迎合受众口味,无限制的模仿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仅是娱乐至上的感官刺激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会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传播碎片化

  受短视频平台视频时长、传播机制的限制,戏曲短视频趋于碎片化传播。这虽然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时长的限制,传播内容很难具有深度。短视频往往截取戏曲中的一两个元素,如妆容、唱腔、服饰等,零散的传播信息迎合了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的特点,但也使得受众倾向于浅显的视频内容,难以了解戏曲艺术的全貌和深层的内涵。

  (三)盲目自我赋权

  短视频的操作门槛低,使得用户的个性化表现出更强的作用,如在抖音平台上,它的受众热衷于追求网络热点,因此个性化、趣味性的内容能吸引大量受众模仿,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为受众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使受众利用媒介形成自我赋权,但许多用户对于自我赋权没有清晰的认知,使得在低门槛的平台中出现盲目跟风、低俗、虚假等行为失范现象。例如有民间艺术团演员直播“坟头唱戏”的事件,这违背了合理的媒体赋权机制,影响社会稳定,对文化传播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戏曲短视频引起受众注意的策略

  (一)内容创新满足多元受众

  传统的文化内容需要加快融合创新的脚步,通过融合各类内容表达形式满足多元受众。如“戏曲之家”等抖音号将戏曲穿插在故事的演绎中,在内容形式和表达风格上都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戏曲一定要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刻板印象,内容短、平、快,以平民化视角,轻松有趣的方式传递到受众面前,系列剧的形式又延长了受众的注意力。除了以故事的形式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了解戏曲的内涵以外,戏曲短视频还通过聚焦局部的特写式传播引起受众注意。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发布者为了吸引受众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往往会将内容聚焦在戏曲表演中最精彩的片段、或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身上进行传播,通过短小精悍的作品内容表现更丰富的戏曲魅力。在德云社的抖音号“德云曲库”里“戏曲戏腔”这一合集以德云社众弟子在各个节目上的戏曲表演精彩片段为主,已获得四千多万的播放量。在抖音平台2019年为艺术类视频提供的“DOU艺计划”上,京剧名家王佩瑜的老生大笑、梅兰芳弟子李毓芳的兰花指手势示范等特写式内容的戏曲短视频都获得了大众极高的反响。戏曲短视频的内容生动丰富,不局限于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戏曲装扮、后台探秘、戏曲趣知识、戏曲团生活等都成为了内容构成,从中舒缓了受众压力使其感受戏曲中的趣味,戏曲短视频形式的创新使受众被吸引,从而接受、理解戏曲之美,进而模仿、再传播,不同的内容满足了多元受众的喜好,也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

  (二)情感共鸣引发价值认同

  短视频之于传统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历史传承方式,因此短视频和戏曲的结合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对戏曲进行传播更有效地激起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带来情感共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生活化、碎片化的视频传播方式,可以逐渐激发受众群对于戏曲文化表达的兴趣,把戏曲文化带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隐性的文化基因,唤醒处于人们潜意识的文化沉淀。在抖音这一短视频平台上,截至2021年1月“戏曲”话题约有19.4万个视频,40.6亿次播放,可见大众对于戏曲文化充满热爱,戏曲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都有着跨越时代的价值认同。

  因此,戏曲短视频引起受众注意的策略就是要不断加强受众对于戏曲短视频的展示、围观、讨论、分享,虽然在传播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不影响其精神和内容的传播,使远离大众视野的戏曲文化散发出新的魅力,深化受众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容易获得受众认可,满足其心理需求,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有效监管引导大众观念

  视频创作者对于题材内容的选择对于戏曲短视频的传播效果至关重要,低俗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面对内容纷繁复杂的短视频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把关人”。短视频用户在观看和戏曲相关的内容时,要学会摒弃虚假信息,对于价值观扭曲、内容低俗的信息不相信、不传播。短视频创作者在发布作品时,要遵守平台的管理规范条款。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视频监管的审核管控,不能助长“流量至上”的不正风气,应促进“内容为王”的信条,营造良好的传播生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市场的主导作用,向短视频平台源源不断输入优质内容,引导大众吸收主流文化观念,真正助力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

  四、结语

  在传播心理学的视域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戏曲短视频的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引起受众关注的传播策略,更好地将戏曲文化融合创新传播。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持续传递下去,因此要具有跨界思维,创新传播,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顺应时代潮流占据网络文化舆论场的一部分。依托短视频平台,创新戏曲文化传播形式,加强政府监管引导大众观念,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吴春彦,郑文杰.价值建构与路径探索一-短 视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实践[J].戏剧文学, 2020,447(08):135-139.

  [2]秦翠平,邓年生.探析移动短视频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一-以“抖 音短视频为例[J]新闻潮, 2020.,(7):20-23,38.

  [3]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R].北京, 2019.

  [4]李欣锐传播心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的创新传播策略一-以短视频栏目 <主播说联播》为例[J]. 传媒论坛, 2020,68(20):20-2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