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白毛女》创作特点及其海内外传播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颜廷育
发布于:2019-10-26 共4457字

  摘    要: 主要研究《白毛女》的传播情况,涉及《白毛女》的传播环境、传播形式、传播特点、传播者及受众等多种传播媒介,以及这些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白毛女》的创作过程表现了我国现当代经典文学变化、趋于成熟的过程,并在传播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还原《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探析《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及传播影响,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样式的“白毛女”,在不同地区的反响情况,以及媒体如何对《白毛女》的评价。《白毛女》中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使得我们在阅读《白毛女》时还能意识到对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关键词: 《白毛女》; 文学传播; 文化领导权;

  《白毛女》是一个在上世纪不断被重复的故事,作为文学创作,它成功的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作为戏剧艺术,《白毛女》宣扬了社会正能量,把握了主流价值观。《白毛女》从一个文学剧本,被改编为歌剧、戏剧、芭蕾舞剧,它充分的发挥它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自从《白毛女》面世以来,根据抗战时期延安宣传部门的统计和1949年后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演出场次屡创新高,感动人数数以亿计,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媒体宣传也是最多的。在《白毛女》传播过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将整个国家的社会关系和审美角度反映得淋漓尽致。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白毛女》的传播现象,主要探讨《白毛女》的传播人员、传播形式、传播环境、传播媒体等多种要素,揭示这几者之间相互关系,力图还原《白毛女》从一个民间传说到一个艺术经典的锤炼过程。

  1、 《白毛女》创作过程

  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省地区流传着“白毛仙姑”的传说,当地群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性补充这个故事,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这个故事,这也是造成“白毛女”多种传说版本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看到《白毛女》的表现内容具有革命的积极因素和进步意义,它表现的是最基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全面地体现了艺术的服务方向。但是,无论哪种版本,都有“地主老财”、“八路军”等时代特征。通过改编白毛女的故事,一是加强了喜儿的性格;二是增添了大春反抗逼租、被迫出走、后来参加八路军并回乡一节;三是增加了赵大叔说红军故事,这使得故事时代背景更加明确;四是设法减少了原稿的话剧味道,增强了歌剧色彩。

  20世纪40年代,“白毛仙姑”这个故事流传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前期,邵子南先生收集了关于该传说的相关资料,为后期创造奠定了基础。周扬先生为了发掘该传说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精神,组建了创作班子。借用“白毛仙姑”为素材,要为解放区宣传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意识发挥重要作用,要符合解放区的特征。在创作团队的努力下,将政治形态与民间诉求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了《白毛女》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剧本塑造了善良、软弱可欺的杨白劳和逐步认识到反抗的喜儿形象,以及压迫他们的黄世仁。黄、杨两家就是当时两大阶级的代表。严家炎说:“整个《白毛女》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一样,倾泻出长期蕴积在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之情。”《白毛女》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对这一斗争历程的深刻概括。

  在后期,根据宣传需要的不同,《白毛女》多次进行修改剧本。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创作形式上,都有修改。剧本自诞生之后5年间 ,在不断修改和不断演出中获得不断的完善。要使戏剧情节更加精炼紧凑,避免冗长拖沓,进一步去掉了其中的话剧成分。将原先的六幕缩为五幕,删掉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细节的第四幕。此后,不论是哪一种表演形式,内容上都延续了原来的主题,同时将共和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出去。1949年之后,《白毛女》的宣传不仅是在国内,还在国际交流,对外宣传方面做得相当优秀和出色。走出了国门,出访了多个国家,向世界人民展现了共和国的风采,展现了我国的“文化领导权”在文艺实践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白毛女》创作特点及其海内外传播
 

  2、 《白毛女》的传播

  《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并且以歌剧、京剧、电影、芭蕾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活跃于国内、国际的舞台之上,传播了半个多世纪。直至今日也是观众最为爱看的经典之一。

  2.1、 《白毛女》在国内的传播

  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取得统治权。全国1949年之后,我们文艺政策要覆盖全中国,并且要求我们的人民群众无条件服从和接受。但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强制推行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让群众自觉认识和认同。文化宣传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一个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执政的权威性;而另一个就是向全世界宣传新政府的合法地位。《白毛女》在文化价值观上强调了共产党了领导的先进性,在国内外实现了宣传新政府的传播目的。

  2.1.1、 传播区域的不同

  《白毛女》出自延安,虽然在后期也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例如在重庆、上海、云南等后来解放的敌占区,并且起到了预期的演出效果。但是,相对于解放区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最好的传播效果还是出现在解放区。在那里,我们宣传了文艺政策、领导主张、执政方针等,并且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热烈的拥护。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解放区的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共产党让他们逃离了旧社会的苦难,最早感受到了新社会的幸福;二是,延安的创作团队深根于基层,了解解放区的情况。这一切都归根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应该说,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白毛女》能够传播的根本原因。歌剧《白毛女》改变为电影、芭蕾舞剧等多种形式之后,一个是在国内大获成功,再一个就是国际上也是获得了巨大的反响。通过这些的宣传,反映了国内的巨大变化,向国外传播了新政府的合法性。

  2.1.2、 传播的载体不同

  在解放区,“白毛仙姑”从一个民间传说,经过文艺工作组的辛勤努力,变成了歌剧《白毛女》,并广为流传。歌剧,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且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新生事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陌生的从西方引来的文艺形式,为什么在解放区、在新中国的广大土地上获得成功。这是共产党民族政策,团结农民政策胜利的体现。通过文艺表现形式,使得落后的农民同胞认识到了先进的国家概念,认同了自己的农民阶级,了解了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

  歌剧《白毛女》的巨大成功鼓舞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又引入了多种传播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意义。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宣传了“解放区意识”,在反对和推翻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中起到了突出的宣传作用。在歌剧转换为电影过程中,文艺传播者:一是突破了艺术本身的难关;二是如何消除宣传对象的差异化带来的观影影响。巧妙的将歌舞平台结合到黄土高地上,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进行有机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认识和理解《白毛女》的深层意义。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之后,剧作者又把歌剧改编成了电影。电影对民众的接受形式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和有效,可以更好的为人民艺术服务。在1950年,根据我们党宣传的需要,我们的创作团队趁热打铁把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电影《白毛女》,秉承歌剧的精髓,凭借电影独特的表演的艺术手法,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修改是成功,是有独特意义的。第一,电影具有极强的传统民族风格,诗意描绘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第二,《白毛女》丰富了中国的电影语言,蒙太奇进入结合了民歌对答的形式,将电影上升了一定的高度。

  2.1.3、 《白毛女》的国内传播效应

  歌剧《白毛女》的观影人数没有做过系统统计,但是根据解放区万人空巷的观赏效果,可以推算那时应该每个人都应该看过。电影版的《白毛女》风靡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在1951年的中秋节,电影版的《白毛女》在全国放映,涉及近30个城市,大约有200家影院进行上映,平均每人都能有机会。

  歌剧《白毛女》首场演出得到肯定,在周扬及其创作组的意料之中,同时也在意料之外。首演后的第二天,中央办公厅就向剧组传达了三点意见:第一,《白毛女》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是成功的,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对一部文学作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具体评价和指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十分少见。贺敬之在后期关于《白毛女》的观影情况提到,“每幕重排时,许多专家都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修正了剧本及排演。”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许多老百姓和学校的勤务员热心地来看排演,在许多细微的地方,他们也发表了意见。我们发现普通民众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丰满了《白毛女》的传播效应。

  电影《白毛女》就是以歌剧为基础,结合实际做了一些重要修改,弥补了歌剧版《白毛女》的缺憾,在原剧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通过观看电影,使得当时的观众全面的认识《白毛女》的深刻思想,又一次提高了政治素养。

  2.2、 《白毛女》在国外的传播

  1949年之后,为了文艺交流的需要,当然更多的也是为了外交的需要,《白毛女》走出了国门,在全球开始了巡回演出。《白毛女》在国外巡演是国家的需要,不论时代的变化,他都坚持这本源。

  2.2.1、 《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

  《白毛女》是中日外交的使者。日本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签订了贸易协议,《白毛女》的电影胶片就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日本朋友。回到日本之后,在3个月的放映器内,电影《白毛女》共放映近300次。后来,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应邀来华表演《白毛女》,反响很大,他们是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多次来华演出,演绎了一场别样的“芭蕾外交”。

  在日本放映期间,观众反响不一,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观众的文化水平,有的观众所处的地域差异,这些都决定了日本观众对影片主题理解的差异。总的来说,电影《白毛女》还是很受日本民众欢迎的。原因有两点:一个原因是对于喜儿的悲惨遭遇,日本穷苦民众是感同身受的,日本人了解中国穷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产生了共鸣。另一个原因是电影主题反映了日本民众当时的生活状态,特别是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生活状况糟糕,日本民众把喜儿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白毛女》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增进了双方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更快、更好的发展。

  2.2.2、 《白毛女》在欧洲的传播

  欧洲地区,特别是东欧地区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刚建国,需要到欧洲学习,交流。在欧洲交流期间,文工团主要去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我国就是将《白毛女》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在国际上树立我国新政府的合法性,争取更多国家认可我们的新政府。在这种背景下,《白毛女》进入欧洲巡演,通过在欧洲的演出,达到了我们的既定目标,体现了“文化领导权”的作用。文艺演出团在欧洲的演出成功,完美的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政治、文化任务,大大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友谊。

  《白毛女》脱胎于“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搜集、加工、整理、升华,变成了一部经典作品。在现代传播领域,对于《白毛女》一类的红色经典,我们应该在新社会文化体系中找到新的价值坐标,为《白毛女》的红色传播加油鼓劲,并且探索出一条全球化与地方化相结合、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J].文艺研究,2006.
  [2] 李成瑞.《白毛女》与青虚山—《白毛女》歌剧创作60周年引起的回忆和感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
  [3] 单元.《白毛女》:文本隐伏内涵解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颜廷育.《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174-1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