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以高品质内容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91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冲击下都市报转型发展探究
【第一章】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出路研究绪论
【第二章】新媒体冲击下都市报的困境和出路
【第三章】 以高品质内容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都市报业多种经营融合转型
【参考文献】新媒体下都市报融合转型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以高品质内容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对新媒体而言,纸媒的短板毋庸赘述,而且有些劣势避无可避。在如此困局之下,纸媒纷纷走上寻求突围之路,"报网融合"成为各报业集团破局的不二之法。APP、微信、微博、云报纸、二维码……通过各种媒介的深度融合, "全媒体"成为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但在与时俱进发展新的传播手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手段仅仅是手段,报纸作为最具权威性、影响力的新闻内容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新闻内容,其传播的重中之重也在于内容。

  作为媒体,纸媒的权威性、采访权是其生存之本,也是最有利的武器,所以纸媒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择新媒体之短而填其空白,扬长避短,形成差异化竞争,才能有更大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提高内容质量 树立纸媒威信。

  纸媒如何与新媒体形成差异呢?途径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树立纸媒的"威",即传统主流媒体的威信--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瞻远瞩和思辨性。

  这是自媒体甚至新媒体的薄弱之处,纸媒的优势所在。当然纸媒的威信威严,除了大事件,大政策类的新闻报道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微"事件和线索,以接地气的形式做出自己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深度。重大事件的报道每家媒体都会全力以赴给予重点关注,竞争白热化,很难做出特色、独家。细节决定成败,纸媒对微小事件的处理更容易做出自己的味道,展现纸媒的优势,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职责和公信力,所以微时代,纸媒通过"微"事件、题材,树立自身威信、权威是扬长避短应对新媒体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公信力:见"微"求真,解惑答疑。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明显强于新媒体,尤其自媒体。但假新闻、有偿新闻的不断出现,纸媒的公信力深受影响,所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要努力扞卫自己的优势,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威信,这是传统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可丢失。如何通过提高公信力,来提升媒体的威信呢?

  新媒体尤其自媒体、微媒体等发布的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水分较大。有时谣言和传言被广泛传播后就疑似"事实"了,传统媒体有责任对这样的谣言或急需证实的信息进行求证,要对微媒体中主要的、有疑问的看似"微小"事件进行再加工、解剖和重新创作。这是纸媒等传统媒体的任务,也是彰显公信力最有效的方法。

  晚报 6 月 2 日刊发的《驾车吸烟记 1 分罚 100 这个说法子虚乌有》就是对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关于交管新规的一些不实传言,晚报记者通过采访,对 9条不实或不确切的新交规的传言进行了求证,为读者提供了权威,可信的信息。

  报道及时准确地对传言进行了纠正,为读者的解惑答疑,大大提升了报道的公信力,赢得了读者的信赖。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这样的信息在新媒体上也是屡见不鲜,包括晚报在内的纸媒对信息进行二次求证的报道也日趋增多,这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的职责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晚报 8 日刊发的《网曝景县 4名交警街头与群众互殴》报道也是对新媒体刊发的信息进行再次求证、深挖的一个例子。

  微信、网络等新媒体流传的这类需要证实的信息,多是百姓身边发生的贴近性极强的所谓"微小"事件,虽然事件并非重大事件或国家重大政策,但如果任其肆无忌惮传播,小事件也会如同疯长的野草泛滥成灾,对社会造成危害,传统媒体应该及时准确地予以澄清。青年报 23 日设立的谣言曝光台专版刊发了《省会一小学生遭人贩子迷昏?这条消息您别信!》、《家门口留记号 是小偷踩点?

  NO》、《爆裂西瓜多用膨大剂?》三篇报道分别对 QQ 群、网络等发布的谣言进行了澄清,这些题材虽然不大,却很生活化,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事件虽小但在百姓中的那个问号并不小,所有很有必要澄清。青年报开设专版的形式对社会、新媒体散布的信息进行求证、澄清,通过将小事件组合澄清求证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度,更能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如果这种形式持续不断地定期刊发,效果会更好。

  二、影响力:见"微"知着,以小见大。

  对于"微小"事件的报道,新媒体包括自媒体和微媒体多是就事论事。而传统媒体要从"微"事件中看到大局、长远,拓宽报道思路,否则就会使报道单薄,没有厚重感,形成不了较大的影响力,也浪费了自身的优势。

  6 月 4 日,都市报刊发的《"多一个人理发,女儿就多一丝生存的希望"》,报道了无奈的父亲在市区路边摆起了理发摊,一点点替患有白血病的女儿攒医药费的故事。这是一个新闻性较强、贴近读者的感人故事。都市报并未就事论事,仅仅把笔墨放到报道故事经过、原因和感人事迹上,而是把事件进行了扩大,试图通过报道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帮助。比如,文中结尾报道了白血病患者的社会救助仍不足以弥补救助漏洞,希望能完善现有救助机制,针对患儿家庭出台支持政策,提高报销比例、扩充报销范围等等,让更多患儿家庭减轻负担,从而提升了报道的高度和宽度。该报道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以小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新闻调查,把握新闻事实,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

  晚报 24 日刊发了《线路老化 老旧小区用电隐患大》,报道从某一老旧小区的用电线路情况切入,继而对多个小区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现象,记者采访了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截至目前 152 个小区将彻底告别"揪心电",今年夏天可以用上"放心电".该报道并没有只针对某个或几个小区的用电线路老化现象进行报道,而是以全市的老旧小区为对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多方采访、全面报道,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记者通过对一个具体"点"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从中挖掘出更大的主题,即"以点及面",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的主要手法之一。

  《现代快报》17 日刊发的《100 多个公交智能站亭为何总"黑屏"?因为无法通电,只能当摆设》报道了近年来,为方便市民乘坐公交出行,南京有些主干道的公交车站,都升级为可显示公交进站信息的智能站亭。但最近有市民反映,不少智能站亭成摆设,根本没有公交进站的信息。记者调查发现,有多个智能站亭如市民所说,显示屏黑乎乎一片,没任何信息。记者以此为由头,进一步调查,发现"黑屏"的远不止这几个,另有 100 多个站亭未装显示屏,因为老路上无法开挖路面,所以暂时不能排线,导致无法通电,既然如此为啥还要建呢?记者逐渐将问题进一步"扩大"、延伸,把一个本不是多大的小事,做出了一个有影响力,相对新闻价值较大的报道,值得借鉴。

  三、思辨性:从"微"入深,引发思考。

  传统媒体除了要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拓宽报道面提升影响力之外,还可纵深挖掘,不流于表面、表象,挖出更深层的东西。即使"微事件"也会有深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是纸媒应尽的责任和特长,也是纸媒赖以生存的法宝。

  晚报 6 月 9 日刊发的《地高辛片价涨 10 倍 原因何在》,报道以市民贾女士常吃的地高辛片价格涨了 10 倍为切入点,从现象、调查、探究、眼神、支招等几个方面,对药价放开后药品市场的价格进行了深入分析,立体化报道。报道开篇并没有把国家取消大部分药品的政府限价政策的大方针作为切点,而是从具体的个体--某一个药品的价切入,这样从"微小事"切入更贴近读者,也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报道层层递进、扩宽,形成立体化,引起读者深入地思考,把纸媒这种思辩性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都市报5日刊发了《邢台县西部山区"揭石板"卷土重来》,邢台县西部山区"揭石板"行为日益猖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当地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使该行为曾一度暂停。近日,记者暗访加工企业和采挖现场,发现这一行为又卷土重来。报道从走访、风险、建议等多个方面深入地对该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地报道,以生活中并不是重大的事件,通过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生动反映、剖释和思考,体现重大主题。

  《扬子晚报》25 日刊发的《南京公交卡每月收 1 元"磨损费" 30 元押金两年半"磨光"没得退》报道了市民王女士在办理公交卡退卡时,因为公交卡每月还要收取 1 元的磨损费,30 元押金早就被"磨损"掉了,而导致被收取的 30 元押金无法退还。经过《扬子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金陵通记名卡办理规定》中的确有磨损费一说,但对磨损费的收取是否合理引发了市民的质疑。 针对此事记者展开了深入走访和立体化思辩性的报道。报道从事件经过、相关部门的说法、其他城市的相关做法等多方面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深入报道。该报道的题材虽然也是一个微小的事件,但是关系百姓利益的贴近性较强的事件,而且有很多值得深挖和思考的东西,报道不惜笔墨,对该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大大提升了报道的思辩性,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思想深度上的优势。

  第二节:深耕社区。

  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传播逐渐走向成熟。众多大城市的主流媒体开始把目光锁定在社区,从关注社区新闻到纷纷推出社区新闻版或社区报,主动挖掘社区这块"新闻富矿".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着名老报人赵超构对晚报的定位。随着现今城市社会生活的转变,社区更多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聚集地,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新媒体愈发全面占领市民生活,报纸在与其竞争中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如何以社区新闻来增强都市报的贴近性,提升都市报的竞争力,成为报人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贴近服务满足新需求。

  一个媒体高速变革的时代,一个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的时代,社区新闻因关乎百姓生活,如今已经成为都市类媒体必争之地,如今已愈见成熟。

  燕赵都市报推出"记者天天进社区",河北青年报主打社区监督新闻。而晚报社区新闻则突出服务与互动,实行差异化竞争,努力开拓新空间。

  晚报用两年时间打造 100 个燕赵晚报社区,为报业集团"跑马圈地".省会共有大小 700 个社区,两年来,社区新闻版筛选出 100 个重点社区,打造成燕赵晚报社区。为每个社区挂牌,牌子上标注负责该社区的记者头像和联系电话,强化社区有事找晚报的观念。2015 年晚报连续刊发"燕赵晚报社区地图",每周向市民介绍 5 个燕赵晚报社区。晚报社区不仅向市民开放,提供各类休闲娱乐健康等贴心服务,而且还向环卫工、出租车司机、交警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水、避雨等便利,增强报纸黏性,使晚报社区深入人心,更让晚报的稿件有了极好的实施空间。

  其次打造独一无二的晚报公益服务团队。针对省会市民旧衣物无处处理的问题,社区部与爱心车队、爱心企业联手,在省会多个社区常设燕赵晚报爱心捐衣点,并启用月月都有捐助日活动。

  省会创建文明城之际,社区部组建"晚报创建文明城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为城市文明作画,扮靓了社区环境,同时还针对废旧电池问题,做环保公益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社区部还联合医院、律师、天然气公司等,推出"日日跑社区 月月进社区"服务,在大型社区开展多类服务活动。

  比较有代表性的很多实例。晚报联手社区大讲堂,特邀两位专家讲师,带着文明宣讲、文明故事进社区,开展公益讲座。专家讲师围绕社区不文明行为进行讲述,贴近居民、言辞在理,让居民受益匪浅。更有不少听课的居民提出,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文明的建设中来。记者敏锐抓住受众这一需求,留在晚报发起"从我做起 创文明社区"的倡议,希望社区居民总动员,一起抵制乱扔垃圾、不文明停车、私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加入到做"社区文明人"的队伍中来。

  倡议得到省会诸多社区的积极响应,仅仅一天时间就有 10 个社区数万居民争相参与,其中裕华区青园小区和长安区花园社区更是积极行动,小区居民纷纷在记者特别定制的文明条幅上签字,用实际行动表明要"从我做起,做文明人,创文明社区".

  二、打造互联网社区。

  互联网科技日益发展,社区新闻也要紧随时代的脉搏,以更方便、更快捷、更开放的方式与民众互动,分享资讯,利用移动互联网这种新技术新形式,来满足读者在新时代的新需求。2015 年 9 月燕赵晚报?小区管家 APP 在石家庄正式宣布上线,作为晚报 2015 年重点打造的智慧城市项目,不仅让试点小区的居民享受到了"燕赵晚报?小区管家"带来的便捷和实惠,同时也标志着省会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智慧社区项目必将推动城市管理方式的变革,让大众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真正核心,促进城市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化、扁平化,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方向转型。

  这个软件帮助读者集中了解社区相关的信息。不仅有物业信息的精确传递,不用担心错过了停水停电通知;家里什么地方需要维修,只要拍照上传静等物业维修人员上门即可;不小心丢了小猫小狗车钥匙等,可以在 APP 上发寻物启事;家里缺米缺菜缺水果,手机下订单当天就送到。而且,通过这一软件和配套智能硬件的结合,居民还可以实现对家庭的远程监控,并通过智能手环实现老年人及儿童的定位、血压检测、语音通话等一系列功能。精准性和服务性是其最大优势。

  燕赵晚报?小区管家依托移动互联网手段,以社区为入口,通过与物业、居委会等单位深入密切的合作,让居民享受方便快捷的智慧社区服务。 "智慧社区"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个软件就是从每家每户的柴米油盐开始,从找一个保姆开始,接一个停水通知开始,非常接地气地为百姓服务。通过小区管家软件上的"社区管家"、"生活管家"、"健康管家"、"智能管家"四大管家,协助物业让业主生活起来轻轻松松,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智慧社区的魅力。

  第三节:角逐生活类周刊。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飞速发展,以及同城媒体的围追堵截,地方性纸媒的读者大量流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积极应对这种竞争局面,地方纸媒重点在新闻版面上不断创新和转型,改变定位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纸媒不约而同地"后移重心",开设生活类周刊,并主动出击推陈出新,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生活类周刊,生活类周刊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必将成为纸媒未来竞争的主赛场,因为这个赛场才是真正属于纸媒的,才能真正发挥纸媒的优势。究竟如何才能在周刊这个赛场赢得最终的胜利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通过各报的对比来看看有什么具体策略和方法赢得这场赛事的胜利。

  一、推陈出新 补齐短板。

  体育比赛的赛场上,某个位置缺人,力量不足,就会调配人员进行补位,弥补这个位置上的漏洞。每期的周刊就是赛场的运动员,也要适时地换人补位,才能应对时代的变化,补充血液,弥补短板,应对激烈的竞争。

  在这方面,燕赵都市报主动出击,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周刊进行了升级提档。

  原来有财富、旅游、车、健康、悦读、楼市等周刊,各个位置基本涵盖了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教育方面的是其一个短板,形式上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内容上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都市报 5 月 14 日推出 U 教育周刊,强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补位。教育周刊是家长学生特别关注的内容,做出品牌做出规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大有文章可做,都市报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强力推出了 U 教育周刊,补齐了自身的短板。全新的 U教育周刊,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U 教育周刊的名校探营版块,刊发的各名校的特点和贴近读者的内容,为家长和学生了解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信息,更重要的是媒体提供的服务与读者的需求实现了无缝隙的对接,完全吻合,这就是把服务做到了家。此外燕赵楼市 21 日更名为买房周刊,内容进行了调整。从周刊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原有的燕赵楼市的内容多是从媒体或者房产市场的角度进行报道,而新的买房周刊更多的是从读者的角度、购房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稿件的采写和编排,从内容上依然可以验证这一变化。

  相比而言,晚报健康、汽车、旅游、楼市、乐尚、创富、成长等生活类周刊,已经是多年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周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忠诚读者,其中成长周刊以举办活动见长,通过活动的举办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为晚报赢得了大量读者;旅游周刊通过对景点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出行服务,贴近性和服务性很强。总体看晚报的周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吸引力,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有竞争力和潜力的周刊不少,但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打硬仗的周刊却也不太突出,也就是缺少明星球员,缺少真正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运动员".

  相比都市报和晚报,青年报的生活类周刊规模效应较为突出,每周有经济圈、楼市、车、健康、家长会等周刊,特点是不惜人力物力,重点打造重点版面,其中经济圈和家长会每期都有 16 个版面左右,有周刊杂志化的风格,这种用大量版面吸引眼球的做法是把双刃剑,做好了可以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多角度的需求,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会大量增加发行成本,影响投入产出的比例。

  随着纸媒新闻版块转型和定位的日趋成熟和定型,生活类周刊的领地,未来定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同体育比赛和战争一样,只防守不进攻的队伍很难赢得比赛,想打赢这场比赛和战役,就必须主动出击,赢得先机,防守的同时适时反击,以己之长攻其之短,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和对手。

  二、寻求合作 赢得先机。

  对于纸媒来说,生活类周刊这块重要的赛场,任何媒体都不可轻言放弃,如何在这个赛场的比拼中赢得先机呢?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寻求合作,与相关部门、企业、院校深入合作,通过双方合作配合来突破竞争对手的防线,这要比单打独斗效果好的多。

  燕赵都市报新创刊的 U 教育周刊,首期就联合全省各大名校,通过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周刊名校探营版块对几所知名学校从学生家长的角度,以各自学校的特点进行报道和新闻宣传,在配上名校的简介,内容多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内容,服务性很强,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强有力的信息,这不但实现了服务和读者需求的高度吻合,还有效地避开了广告味道,如果这种配合的做法产生浓郁的广告味道,很可能受到读者的心理抵触,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会大幅降低。这种通过合作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信息的策略要比硬广告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从而实现了媒体读者和学校三方共赢。此外,U 周刊这种寻求合作的策略,体现在了多个版块上,如 21 日,U 教育联合河北省新闻国际旅行社推出暑期学子游首场活动,五天六夜的"北京博物游学之旅",将让孩子们体验北京这座城市所拥有的魅力。既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高等学府的人文魅力,可以体味千年古城的深邃历史,更有万里之遥的异域之旅带你游览全球各国。通过双方合作,优势互补打造的这种活动既提升了周刊的品味,也符合学生家长的需求,效果很好。都市报这种主动出击、主动求变,通过联合社会资源,引进外援,提升战斗力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以提供信息服务满足读者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合作双方利益需求为落脚点的精准定位,是实现三赢的关键所在,与新媒体相比这恰恰是纸媒的优势所在,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更是纸媒未来赖以生存的根。

  晚报周刊合作共赢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晚报乐游杂志采用与各景点合作举办活动,既为读者提供权威、精准贴近的服务和信息,同时也为景区进行了宣传。

  比如 20 日乐游杂志刊发的《这么美的地方,你来不来?》通过体验者的体验经历来吸引更多读者,读者的感受才最可信、最贴近,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5 月8 日乐尚版刊发的《妈妈,节日去哪儿?》,报道了母亲节带妈妈去哪,从母亲节的角度对各大商场节日当天活动进行了介绍。通过与商家合作为读者提供了精准的服务。

  从全国知名报纸的做法来看,在与第三方合作方面,主要方式也是通过联合第三方,举办活动,报道宣传等方式,吸引读者的同时实现效益,关键是内容要真正能吸引读者,能够真正把服务做到读者心里。《钱江晚报》8 日新教育周刊刊发的《今年读小班的娃又多了 想读托班更悬了》,通过与各区教育局合作,对各城区入园的最新信息进行了刊登。入园对于一些家长而言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十分渴望这样的信息,新教育周刊的服务信息完全做到了家长的心里。另外当日的新教育周刊《"小中考"填报志愿怎么选专业》与各学校联合,由多所学校的校长进行讲解注意的问题,既宣传了学校,又做精了服务,可谓一举多得。新教育周刊一期就有多处双方合作的案例,可见这种二过一的打法在生活类周刊的赛场上是十分实用和见效的方式之一,也是纸媒的优势所在,新媒体的资源与纸媒相比要逊色不少,所以只有利用好纸媒自身的优势并发扬光大,才是纸媒赖以生存的法宝。

  三、多接地气 粘合读者。

  新闻要贴近百姓接地气,生活类周刊更应如此,媒体要放下身段,摒弃那些说服教育和道理,要把报道做成服务,要把信息做成产品,要把服务做到家,这样才能粘合更多读者,才能保持影响力,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原来简单地从上至下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做法,已经不适合社会需求的环境。

  晚报提供的许多信息和服务都十分贴近百姓,而且与目标读者的需求高度吻合,如 5 月 5 日乐行杂志刊发的《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保养死角》、《玻璃水用完才加,增加驾驶风险》等报道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对于有车一族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服务信息。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高大上的信息已经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媒体比拼的是谁做的更细、更实,所以这样的信息才是能够让读者"驻足"的内容。

  此外晚报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方面,晚报显现出成熟的策划力、高度的亲和力。比如,5 月 23 日成长版刊发的《下周六与少保中心的孩子们庆六一》、《拍创意全家福 赢古装写真》等活动,都受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都市报 21 日买房周刊刊发的《枕山美?光影行首届"枕山墅?太行轩圃杯"摄影大赛正式开幕》,此次举办的摄影大赛活动共有 500 多名摄影爱好者,他们齐聚西山太行轩圃项目拍摄现场,在探讨与交流中用相机记录完美瞬间。通过这一接地气的活动吸引粘合了读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房产直通车版块 21日刊发的《交房面积有误差 开发商是否应该退房?》从读者角度制作标题,报道事实,有很强的亲和力、贴近性和服务性,能够对百姓购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对读者的生活有实用价值。

  说到接地气,靠亲和力来粘合读者,《现代快报》车天下的做法耳目一新,完全不同于晚报、都市报的方式。《现代快报》车天下周刊有一个版是该报记者对汽车相关问题的"吐槽"文章,文笔自由、风格幽默风趣,话题贴近生活,读来轻松,而且实用,比如 5 月 27 日车天下刊发的《致奔驰家书》中写道:"毕竟你是位见多识广,久经沙场的百岁老人,当遇到了新兴的中国市场股比无法增高时,零整比必然成为制衡的杀手锏,何况苏、锡、常自唐宋就是泱泱中华富足之地, 更不必说当下了。"虽然看似像是一篇美文,但报道的选题、主题和表达的内容都是贴近读者的,都是读者关心的汽车行业种种问题,只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诠释"接地气是多样化的".此外该版还刊发了《学端奥迪两个"金饭碗"》、《丰田马自达不搞窝里斗》等均是风趣亲和风格的文章。这样的内容能够瞬间吸引目标读者的关注。在生活类周刊中这样接地气风格的文章也算是一种创新,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但也不能全是那种带有"泥土味"的内容。

  风格幽默,形式新颖,选题亲和应该是接地气的创新形式。可见只要主动寻找,接地气的方式有很多,守着原有的方式不敢越雷池一步,看似保险实则是更大的风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