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突发事件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和路径

来源:社会福利(理论版) 作者:赵川芳
发布于:2021-11-16 共6794字

  摘    要: 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是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社会工作通过行业推动、政府支持、基金会资助、社区动员、自发行动等形式,围绕突发事件中的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等不同工作对象和宏微观场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但是源于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社会工作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角色定位和作用功能发挥的空间范围。同时,存在不同介入途径的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整合认同问题、社会工作在技术方法的适应性问题以及与社区力量的融合问题。因此,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需倡导大社工理念,注重社工队伍的本土化、在地化和长效化服务机制的建立,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发事件的时机和空间范围,夯实社区中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借用互联网提升社会工作的技术化和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 :     社会工作;突发事件;角色;路径;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to emergencies is an important title in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Social work focuses on different work objects such as individuals, families, communities, schools and hospitals in emergencies, and carries out various work.However,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work fields, social work has not yet formed a clear professional role positio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problems of identification among social workers with different ways of intervention, adaptability of social work in technical methods and integration with community forces.Therefore, in response to emergencies, social work need to advocate the concepts of large social work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ea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servic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community, and use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information level of social work.

  Keyword: Social Work; Emergency; Role; Path;

  根据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突发事件,因其突然性、破坏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难以预计的危害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各个专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均成为参与社会治理、共创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工作,秉承助人自助的职业使命,围绕社会问题和困境群体,从宏观、微观、中观不同层次介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助人解困、化解纠纷、缓解矛盾的活动,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突发事件应对中,社会工作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应对的环境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的发展,当今社会发展在自然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具有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在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也打乱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有序化生活。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在事件发生之时的积极行动,更是体现在突发事件预防、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等不同环节中的有效作为。在法规政策、制度机制、管理运行等方面,对于各类突发事件,我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动群众自救互助等多方合力应对的局面。

1.png

  2008年汶川地震,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害事件的初始之年,此后,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8.15”天津大爆炸、2020新冠疫情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突发事件中,社会工作以不同的工作形式,针对受灾地区开展了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生计发展、健康教育、关系协调等不同形式的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减发[2011]2号)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均强调社会工作在灾害救援方面的参与和作用发挥。2013年,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3]214号),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动员与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交流合作机制等,促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3]。2015年,民政部发布《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5]188号),从常态减灾阶段、紧急救援阶段、过渡安置阶段、恢复重建阶段等不同阶段提出了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内的社会力量介入灾害救助的主要服务内容,以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4]。2020年3月,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所致的群众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194号),要求开展被隔离人员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强化一线工作人员心理支持与社会工作服务,要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5]。在政府政策资源支持下,社会工作依托于高校、行业组织、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社区等不同背景、不同性质的平台,通过行业推动、社区动员、自发行动等形式,围绕突发事件中个人、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等不同工作对象和宏微观场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工作。

  二、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角色功能分析

  (一)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尽管近些年来在政策制度上大力推进,但源于社会工作领域和职业角色的多样性,社会工作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且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角色定位。当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当中,首先面临的是其角色定位“我是谁”的问题。因服务对象、工作环境、方法技术等不同,社会工作者可能会有资源链接者、心理援助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组织者、教育者等多种身份角色。当多样性的角色身份集中于社会工作者身上时,造成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也不尽一致,新闻媒体中往往也将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工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等不同称谓交织混杂在一起,再加上突发事件对人们生活、行为、认知造成的影响,社会工作者自己在自身职业角色定位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要给社会公众形塑一个鲜明的社会工作者形象是难以实现的。

  (二)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功能发挥

  同样,社工自身角色的定位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即“我要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问题的不确定性。2020年肆虐中华大地的新冠肺炎战役中,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重要力量,居民将社区工作者看作是居委会“准官方”工作人员,因而对社区工作者具有和政府公权力同种属性的认同感,志愿者在危险环境中以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更是让身处困境中的居民对志愿者的角色属性有了更深刻的感动和认同,社会工作者却是处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夹缝中难以被定位的角色。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尽管有着所在工作单位背景、专兼职的区别,但是三者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开展的工作本质都是助人活动,都是针对突发事件下具体问题提供的服务性活动。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称谓不一,其工作内容、角色发挥却无一例外地都起到了社会工作所提倡的助人解困的作用,三者之间功能作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性拓展了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在角色上的多样化显现形式。

  (三)社会工作者在突发事件中的工作范围确定

  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应对,在社区中往往以“三社联动”形式开展,“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尽管有助于整合社区内外各方力量的共联共动,但也无形中将社会工作看作是社区引进的外在力量,虽然突出显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引领和对作为社会力量的社会组织的动员,却忽略了社区内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工作开展的社会工作属性,使得本应该整合为一体发挥实质性社会工作作用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开展的机制上形成隔离界限。对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角色的归类划分也使得在介入突发事件中的启动机制不一。社区工作者或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介入是其日常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由工作属性和职业价值驱使的应急性常态化运作,投身突发事件应对的志愿者在利他主义的内驱力理念指导下,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开展应急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中社会工作者在角色上则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具有有一定的重合性,一部分社区工作者(包括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因其自身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社会工作相关培训或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在工作中认同自己是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这一定位,对于自身的角色具有比较明确的归属,而秉怀社会工作、慈善公益等助人理念、又没有在社区工作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社会工作者,其介入突发事件中,角色定位存在着两难性。从社区内部工作体制而言,无论是志愿者还是社工,均属于社区外部的救援力量,不能算是社区工作者;从社区外部来看,来源于社工机构或者依托于政府支持而提供社工服务的社工,才可以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于实际进行资源链接、服务支持等服务的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因其来源的多样性,从社区内外的认定口径上又难以确认其角色归属。

  三、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之间的整合问题

  突发事件应对中,来源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工作站、高校等不同背景的社会工作者,通过行业协会倡导引领、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资助等不同形式介入突发事件,不同介入路径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理念、方法、技术、工作步骤上参差不齐,不同背景来源的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机构之间尚未形成资源信息的整合协调,又存在与嵌入情境、服务场景的被动协调,如此的互动结构限制了社会工作者在资源链接、信息传递方面作用的发挥。同时,以往以社会工作者专业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非志愿者作为社工自我身份定位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社工的自我发展,并以此形成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市场企业、社区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壁垒,社会工作只能以碎片化、分散化的形式介入突发事件中,难以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形成整合性力量。

  (二)社会工作技术方法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从不同的促进机制来看,社会工作介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而言,因为突发事件类型、时间、地点、破坏程度的不确定性,灾害救助、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尚未成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往往属于临时性、应急性的介入领域,且灾害类型不一、危害程度轻重不同,对社会、社区、居民影响不一,社会工作能够介入的空间和场域难以定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无论在能力、技能等方面基本尚处于以理论架构的假设介入突发事件应对中,在实践服务的开展方面仍然中处于探讨、摸索阶段。

  (三)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的融合问题

  在灾害应急当中,社会工作者介入更多地被划归为配合政府开展工作的社会力量,在介入渠道、作用平台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稳固的作用机制,政府文件提倡“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更多是倡导鼓励,而实际的运作环节和制度支持尚未成熟。近年来各地政策文件中倡导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或者社工、社区工作者、社区等联动,发动社会力量促进社区的发展、建设和服务,开展了不少成效显着的工作。但是,社会工作者始终被看作一个嵌入社区的新角色。在突发事件中,被社区认同、与社区各方力量的融合比较耗时耗力,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凸显。

  (四)突发事件应对中社会工作介入的长效性问题

  突发事件因其难以预料性、破坏性、突发性等特点,在事前预防、紧急介入、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需要长期性、持续性的应对机制。近些年社会工作介入不同突发事件,例如地震、抗疫等,主要以应急性、临时性的角色开展服务,未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社会工作对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应对即便能够即时行动,也难以长期坚持开展跟进性、连续性服务,短效性的社会工作服务使得突发事件应对中社会工作作用角色的发挥也不易清晰定位。

  四、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的路径探讨

  (一)倡导大社工理念

  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不仅仅需要进行资源、信息、需求、问题的挖掘、整合并建立相互链接机制,更需要在社会工作的角色范围上进行广泛整合。“大社工”注重凸显社会工作在济困、救助、解难等方面以人为本、解困增能等助人理念的实际运用,以及针对社区、家庭等不同场域不同群体实际助人活动的实施,与此同时,淡化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专业方向、行业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从而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能够比较迅速地融入不同社工机构、社区自治组织、政府等多方救援力量当中。当“大社工”的定位放诸政府、市场、社会的多方力量互动的整体视角下,携手公益慈善力量、社会服务机构、爱心民众、社区工作者,动员和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应对、灾后重建等不同环节中,必将有更为广阔的作为空间。

  (二)注重社工队伍的在地化、长效化建设

  突发事件在特定场域发生,造成的危害和破坏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在文化习俗、经济发展、地方语言上各有不同,当突如其来的破坏性事件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时,面临环境巨变、家人重伤重病甚至因灾离世,人们的身心、生活同样也遭受颠覆性的创伤和打击,甚至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延续至灾难事故过后的数月甚至数年。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不仅仅关注事故发生现场此情此景下受事故影响的人们的需求和问题,更需要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延续性,关注灾后受灾群体,特别是有亲友伤亡、变故巨大的个人和家庭,给予其必要的多方位支持。因此,灾后对遭受重创家庭、个人的持续性支持需要通过本土化、在地化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转化,以能够提供长期长效的灾后社区重建、心理重建的服务。

  (三)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的时空限制

  从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恢复整个流程来看,社会工作何时介入?从社会工作发挥的作用功能看,应当救人于危难水火当中,但是突发事故复杂性、破坏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事故发生之际,社会工作者及组织缺乏必要的救援技能、医疗技术、灾害防御能力等,贸然介入事发地点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成为被救援的对象。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应当在介入的时间节点上和介入的空间范围上有所慎重,结合所在组织性质职能、工作职责、应对能力综合考虑介入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范围和对象,配合救援方救援工作的开展,适时进行查漏补缺,不仅仅聚焦于救援力量着力救援的人群和区域以及公众、新闻媒体关注度比较高的区域、对象和事件,也应深度发掘因为事故的突发性,救援力量尚未顾及、关注度不高,但急需帮助和救扶的区域和居民。

  (四)拓展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社区成为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恢复的主要阵地。社区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及时回应居民需求,最基本的是推进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区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阵地,淡化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社区网格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专业、职业背景的区别,以及社会工作者所在组织的政府或非政府性、营利或非营利性的区别,将物业相关工作人员、志愿者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当中,形成融合性力量,以社会治理共同体背景下的“大社工”队伍格局,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投身于突发事件应对当中。

  (五)提升互联网+社会工作的技术化和信息化

  技术化、信息化的普及,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广度、深度和速度均以瞬间为计,受灾面积、伤病死亡数目、基础设施受损情况等信息借助于互联网能够迅速被公众知晓,也因此,社会工作的开展模式需作出适应性调整,以点对点、面对面的个案小组服务为特色的深入接触性的工作模式应随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趋势进行适当转化。当社会工作思考如何介入突发事件中时,介入场域的复杂性、环境的高危型、问题的多样性亟须社会工作运用技术化、信息化的平台、终端、互动软件等,了解突发事件中的需求信息、挖掘资源供给、协调供需分配。通过服务依托手段向信息化、技术化转化,提升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mem. gov. cn.(2021-04-21).

  [2]央广网”建设人人有责、人从尽责、 从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B

  [3]中国政府网.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EB).

  [4]中国政府网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幼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

  [5]民政部网站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原文出处:赵川芳.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应对探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1(10):27-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