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与改善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6 共4232字
摘要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占消费总量的绝大多数,是内需中构成消费需求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只有努力寻求突破,才能引导居民家庭消费驱动经济发展[1].对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不仅能掌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现状,还可以深层次地分析居民家庭对各类商品需求的变化趋势,了解商品市场变化规律,预测各类商品的未来需求状况,指导产品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合理安排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为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对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构成总体变化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消费形态变化较为重大,表现为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观念继续更新,消费档次显著提升。

  尤其是近几年来,贷款买房、买车已经大众化,假日旅游渐成时尚,网上购物也走入千家万户,城镇居民家庭逐步迈进宽裕享受型消费阶段,具体情况见表1 和表 2.


  从表 1 和表 2 可知,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支出从2004 年的 7182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18023 元,年均增长 15. 1%,增势十分强劲。食品消费由以前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丰富,营养全面,食品消费质量逐步提高。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6312 元,比 2004 年增长了 1. 3 倍。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由 2004 年的 0. 377 下降到 2013 年的 0. 35,表明城镇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衣着消费上,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 1902 元,比2004 年增长 1. 8 倍,衣着消费比重从 2004 年的 0.096 上升到 2013 年的 0. 106,比重略有上升,衣着消费越来越倾向于时装化、个性化和名牌化。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是小康生活的佐证,近几年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步伐不断加快,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 1745 元,比 2004 年增长 137. 7%,而居住支出比重却由2004 年的0. 102 下降到2013 年的0. 097,其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关于居住统计口径的规定,因为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城镇居民用于添置家具、家电消费上的支出呈上升趋势,加快了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步伐。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 1215 元,比2004 年增长 2 倍,该项支出比重也由 2004 年的 0.057 上升到 2013 年的 0. 067,且居民对耐用品的需求逐步向品牌化和节能环保型转变。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状况,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由 2004 年的 528 元增加到2013 年的 1118 元,增长了 1. 1 倍,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却由2004 年的0. 074 下降到2013 年的0. 062,这主要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家庭的看病负担。“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刺激内需,国务院出台了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免税等优惠政策,造成了我国车市销售的井喷,加上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导致居民用于信息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明显加大。因此,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和通信,2013 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 2737 元,比2004 年增长近 2. 3 倍,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由 2004年的0. 117 上升到2013 年的0. 1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城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的支出应该逐步提高。2013 年我国人均文教娱乐支出2294 元,比 2004 年增长了 1. 2 倍,而支出比重却由2004 年的 0. 144 下降到 2013 年的 0. 127,原因在于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生活消费支出持续攀高,生存型消费支出的增长抑制了文教娱乐消费的增长,从而导致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上升的压力巨大。其他消费支出由 2004 年的 240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699元,其他消费支出比重也由 2004 年的 0. 033 增加到了 2013 年的 0. 039.

  从消费构成比重的变化趋势看,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步趋向合理化。在消费支出的八大类中,还有居住、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其中,居住支出比重下降是由于现行的城镇居民居住统计口径中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国家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城镇居民家庭的看病负担不断减轻。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下降是因为物价上涨导致人们生活消费支出不断提高,抑制了城镇居民文教娱乐的支出。此外,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和其他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交通通信的支出比重最为迅猛。如果将吃、穿、用视为基本消费,那么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的快速上升则显示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化[2].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消费目的趋于享受,消费领域从物质到精神。

  二、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 一) 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又称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见表3.

  如表 3 所示,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2004 年的 0. 762 下降到 2013 年的 0. 669,10 年间下降了 0. 093.其中,除 2009 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略有上升外,其他年份的净储蓄率均逐年攀升,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逐渐下降。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近些年也是未来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 二)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根据 ELES 进行参数估计,设消费支出函数为:PiXi= a*i+ b*iY.PiXi为第 i 类商品的消费支出,i= 1,2…8; a*i、b*i为待估参数,Y 为各类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b*i为边际消费倾向[3].由 2004- 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收支中所获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可得各参数估计值,见表4.

  从表 4 可知,a*i、b*i系数均通过 t 检验、F 检验和 D. W 检验,模型估计基本合理。如表 4 所示,我国城镇居民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0. 623,意味着城镇居民将新增收入中的 62. 3% 用于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剩下的 37. 7%用于增加储蓄。在增加的消费支出中,按边际消费倾向排序,各项消费支出的顺序依次为食品、交通通信、衣着、文教娱乐、居住、家庭设备品、医疗保健、其他。其中食品和交通通信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分别是 0. 215、0. 106,即新增收入中有 21. 5%用于增加食品支出,10. 6% 用于交通通信支出。因此,食品和交通通信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 071,反映出城镇居民家庭衣着高档化的趋势。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 069,这印证了我国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 053,说明城镇居民注重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家庭设备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0. 048,高于医疗保健的 0. 033,用于增加其他消费支出的金额最少。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步升级,但仍存在上升空间。

  三、改善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建议

  ( 一)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是扩大就业规模,拓宽就业途径,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政府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镇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全国联网的就业信息,为城镇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二是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劳资协商调节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增加职工工资,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健全工资支付诚信制度,把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保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就业保障机制,优化消费结构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基础,政府应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培训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引导政府公益性岗位、企业和社区等吸纳失业人员。

  ( 二) 完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上学贵、看病难”已成为阻碍消费升级的瓶颈,政府要继续完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表现为增加对城镇社会保险的支出额度,降低居民的支付比例,增加对城镇居民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的投入金额。二是要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改革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城镇居民尤其是无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享有社会保障。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依法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工作,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让城镇居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增强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支出。

  ( 三) 提升服务性消费水平

  服务性消费水平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拓展发展性和享受型消费提升服务性消费水平,大力发展健身保健和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健全城市服务业功能,形成便捷高效、覆盖各个城镇社区的服务网络新格局。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引导企业提供新的服务产品,拓展发展型消费,形成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消费体系。做好现代物流、百货零售和肉菜市场超市的发展规划,使营商环境与城市规划和谐发展。同时要进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公平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竞争秩序。

  ( 四)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考核指标

  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4].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消费结构全线升级,基本生存需要消费比重基本趋于稳定,而交通和通信及服务支出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为进一步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政府应将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纳入各级领导指标考核体系,确立这一观念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单纯经济数量增长给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雯睿,彭一凌。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的实证分析[J]. 中国外资,2013,( 3) : 176.

  [2] 邹红。 扩大消费需求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与消费问题分析[M].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81.

  [3] 王茜彦。 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与预测[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 40.

  [4] 吴春红,魏云竹。 湖北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J]. 科技创业,2007,( 2) : 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