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开挖软岩隧道的支护结构变形模拟分析(3)

来源:水电能源科学 作者:张咪;曾阳益;邓通海;
发布于:2017-06-23 共4575字
  3.1.2支护后总位移变化。
  
  图6为支护后隧洞轴线方向总位移图,图7为支护后各监测点方向位移变化图。由图6、7可看出,支护后隧道总位移的最大值有开挖时的2.75cm减小至现在的1.70cm,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8]中关于单线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的规定,Ⅴ类围岩在埋深大于300m时,拱顶相对下沉0.5%~0.8%为安全,实际模型计算支护后拱顶相对下沉小于0.1%,故判断初期支护有效。拱顶沉降量在A处减小为1cm,洞底隆起值在D处降为1.6cm,在3D处均衰减到0.2cm左右。拱腰径向位移的空间效应影响范围由支护前的0.7D减小为0.3D,在拱腰0.3D范围内,拱腰B、C方向的水平收敛位移指向洞内,大于0.3D转向洞外,增加至0.04cm左右后趋于稳定。支护结构对拱顶的变形量控制明显大于洞底,这主要受洞形影响,洞顶为拱形,可向下和向外传递所受压力,故其支护效果会优于平面洞底。
  
  【6】  
  【7】  
  3.2开挖与支护后塑性区变化。
  
  3.2.1开挖后塑性区分布。
  
  图8为开挖后轴线方向及典型横截面S塑性区分布图。由图8可看出,隧道开挖后,在隧道前段三叠系上统罗家大山组三段(T3l3)的粉砂质页岩夹煤层地层中,塑性区开展深度普遍大于1D范围,在埋深最大的典型横截面S附近洞段,塑性区呈“X形”分布,范围可达到3D左右;后段三叠系上统罗家大山组二段(T3l2)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地层中,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小。在同等埋深情况下,围岩强度较大的前段隧洞塑性区范围明显大于围岩强度较小的后段,可见围岩强度对于塑性区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洞壁附近,围岩以剪切-拉张破坏为主,向深部扩展逐渐转换为以剪切破坏为主,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拱顶和洞底,拱腰位置分布较少。
  
  【8】  
原文出处:张咪,曾阳益,邓通海,邓辉. 深埋软岩隧道开挖及支护变形特征研究[J]. 水电能源科学,2017,(01):123-1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