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从市场角度研究国际经济秩序历史演变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30 共9499字
论文摘要

  一、导论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发生,西欧商品市场逐渐成熟,世界经济体系(即世界市场)开始出现;18 世纪中后期,欧美等地相继进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工业革命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对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强烈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经济附庸,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化时代,资本高度集中于大银行、大工业集团,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形成全球范围内中心—边缘结构的生产体系。同时,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全球流通的人口和资本、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便捷的交通通讯等现代化的经贸交往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具有全球性,反映、规范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国家和市场双重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并在其推动下不断发生调整和变革。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自由、开放为原则,建立了以金本位制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稳定、自由和开放的经济贸易格局。但这种自由、开放的经济秩序在一战中被彻底摧毁,金本位制崩溃,货币集团林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封闭的无秩序状态,直到二战后才得以恢复。二战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主导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了稳定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国际投资生产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一个稳定、自由、开放的经济运行环境,促进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处于不均衡状态,内在调整不断发生:20 世纪70 年代,为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了牙买加金融货币体系,成立七国集团,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力量,提高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二十国集团成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而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关系学者基于权力结构理论,探讨在美国霸权衰落后,国际经济秩序将如何演变进行研究。霸权稳定论以霸权结构为基底,论述了霸权对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认为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霸权结构之上,有赖于霸权国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商品,惩罚“搭便车”的行为,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自由。随着霸权的衰落,国际经济秩序将面临崩溃、变革的困境。进入 21 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学者们重点探讨了新兴经济体崛起及其可能带来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与变革,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形成巨大冲击,“世界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均衡化,新兴大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国际体系的改革与调整中,为国际社会重塑国际秩序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动力,拉开了21 世纪国际体系转型的序幕”。

  但这些研究均忽视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经济属性,以及市场在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本文意在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从导致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另一个侧面,即市场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国际经济秩序历史演变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市场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指导经济发展、构建经济体制的一种信念和指南;市场在推进世界贸易,组织、调节世界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因此,市场观念和市场力量成为市场推进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两个重要手段。

  二、市场观念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内化

  市场观念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具有建构和被建构的特征。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市场观念,也即市场的观念结构,是市场行为主体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或期望,是市场行为主体在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中建构的结果。”

  如果施动者的互动进程发生变化,市场的观念结构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同时,市场的观念结构对市场行为主体也具有建构和塑造的作用,市场观念结构建构了市场行为主体的身份和利益,不同的身份和利益确定了行为体具有不同的行为。在世界市场中,市场观念更多地体现为国际经济社会信奉的经济主导思想,在近代以来的经济史中,主要表现为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国家主义。当国际社会信奉并实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时,国家之间以竞争伙伴的关系呈现,认为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是和谐统一的,自由贸易和经济交往活动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因此,各国努力构建稳定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国际货币平价,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对外投资;构建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削减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进而形成了稳定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当国际社会信奉并实施国家主义(包括古典重商主义和延续至今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经济政策时,国家之间则以敌对的关系呈现,各国或世界主要国家往往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本国经济形成了冲击和破坏,廉价的外国产品影响到国内工业基础的建立、民众的就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力图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本币贬值,通货膨胀,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国内政策和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恢复国内经济增长和民众就业。但在这种市场理念指导下,各国易陷入货币竞相贬值、汇率剧烈波动、贸易壁垒高筑、相互倾销商品,国际金融货币秩序、国际贸易秩序削弱或瓦解的无序状态。因此,市场观念在国际社会建构或调整国际经济秩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化到国际经济秩序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国际经济秩序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构成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内容。

  16-18 世纪,重商主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在货币即财富的思想指引下,各国为增加国家财富,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为追求财富而进行地理扩张;加强国家机器;拓展贸易范围和领域;发展商业资本。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通过多卖少买的方式增加国家货币存量,推行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对从国外进口的消费品课以重税,以便使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吸收国外货币”。

  颁发特许证,给予某些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出口某些商品的特别权力,以形成对外出口的竞争力;各国政府间制定相互通商条约,维护各自对某些商品的垄断权。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采取直接掠夺、赋税搜刮、垄断贸易、强制奴隶劳动等手段搜刮殖民地财富,“据不完全统计,从 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末,欧洲黄金储量增加 64 万公斤,白银储量增加 1400 万公斤,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损失人口达到 1亿左右,对美洲原居民的杀戮和洗劫,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灭绝,人口锐减。”

  17-18 世纪的殖民主义者主要通过特权公司垄断贸易的形式推行殖民政策,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和非洲贸易公司等。宗主国直接从殖民地廉价进口的商品和工业原料,并把殖民地作为本国独有的销售市场,倾销工业产品,一个欧洲殖民国家逐渐建立起一个封闭的商业和工业帝国,改善自己的贸易收支。因此,虽然此时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追求一定目标,维护世界经济正常交往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未形成,各国陷入相互敌视、零和博弈的经济环境。

  到 19 世纪中后期,主张发挥市场力量,减少国家干预,开放世界经济,实现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被英国率先采用,并逐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运用于各国国内生产和国际金融贸易领域,成为这一时期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的指导原则,并内化为国际经济秩序核心内容。19 世纪前期,“英国相继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谷物法》、《航海条例》,并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削减关税,废止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商品的限制,从而成为自由贸易国家。”

  在英国主导下,西欧各国建立了一系列带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协定,形成了科布登条约体系,取消了大部分进口禁令,大幅度削减关税,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和经济交流,为建立自由开放的世界贸易秩序奠定了制度基础。在货币金融领域,为方便货币流通,促进世界贸易、投资的顺利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逐渐接受黄金作为本币金属本位的属性,以黄金含量规定本国货币的币值单位,允许黄金的自由兑换和自由进出口,从而奠定了金本位制的基础。这种固定汇率制的建立,保证了各国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避免国际逆差国家货币供给的过度减少和顺差国家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维护了国际社会的收支平衡,促进了国际货币的自由流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货币秩序。在自由开放的世界贸易秩序、稳定统一的国际货币秩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稳定、自由、开放的英国霸权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保证了一战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战后,市场观念实现了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融合,强调在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上干预经济,以实现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凯恩斯主义是这种市场观念的现实反映,并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生产交换的政策理论工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和市场相融合的原则。1944 年,为避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那种经济集团林立,贸易壁垒高筑,货币恶性贬值,汇率动荡不安的局面重现,战胜国家的代表云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代表们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力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自由、开放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经过近一个月的商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并根据协定建立了永久性的金融机构 : 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授予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干预经济,实现国际汇率稳定和收支平衡的权力。布雷顿森林体系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黄金官价;美国允许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当在一国货币离开它应有的或基本的价值线太远的时候,汇率可以作出适当调整。金汇兑本位制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后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保障了货币的自由兑换和汇率稳定,为经济开放和自由贸易创造了条件。在该秩序下,各国无需、也很难再偏安于封闭的地区经济体或货币集团,同时,各国政府有机会利用新建立的国际金融储备应对经济金融危机,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均衡。这种有管理的、稳定、开放的国际货币秩序,促进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为扩大国际贸易,加强货币流通,推进资本投资奠定了秩序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在汇率稳定的状态下平稳运行,实现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贸易领域,形成了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的局面,由此导致了国际贸易秩序始终处于动态均衡的状态。1947 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缔约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利用为宗旨。为此,关贸总协定对世界贸易作出了非歧视性、自由化、互惠互利、合法保护、多边主义等原则性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关税减让,降低了各国间的关税壁垒。经过关贸总协定内多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各国关税已经降至较低的水平,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开展,使其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各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但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石油危机的冲击,世界贸易量大幅下降,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以“非关税壁垒”和其他贸易措施形成的“新保护主义”开始兴起,形成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重大障碍。日本和此后的亚太新兴国家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出口导向”战略,在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工业基础,实现了工业化,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大幅增加,对现有世界贸易格局形成巨大冲击;欧洲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日益走向封闭,1967 年建立了欧洲共同市场,1979 年启用欧洲货币体系,与许多欠发达国家签订《洛美协定》,作为一个统一的集团与外部国家进行谈判,欧共体越来越作为一个地区性贸易体系在运行。面对经济衰退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增大,美国带头实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设立进口许可、通关手续、国内税赋、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迫使贸易竞争国实施“自愿”出口限制以减少商品进入,发展国内产业。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给世界自由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世界经济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

  新世纪以来,针对这种贸易开放面临的新挑战,国际社会经过多轮贸易谈判,就加强世界贸易管理的新规则、新机制达成一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了规则制定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为避免国家过度干预贸易和贸易歧视等问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为贸易在市场调控下自由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因此,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为支柱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充分体现了市场和国家相结合,共同调控国际经济生产、分配、交换的理念,为世界经济的运行创造了一个稳定、自由、开放的制度环境,市场观念内化为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内容。
  
  三、市场力量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与变革
  
  在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更为明显。市场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力量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先进性品质有着内在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力有推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生产关系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之,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将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调整或变革。市场和国际经济秩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世界经济领域的重现,主要表现为先进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落后的、过时的国际经济秩序阻碍市场力量和市场的发展;市场力量则是推动国际经济秩序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摧毁或变革阻碍市场发展的、落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构建符合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先进的国际经济秩序。

  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方式,能够自主调节经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具有自身的运行逻辑、演进规律和促进经济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功能。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国家应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调节生产交换的功能,国家只需在宏观调控上发挥作用,为市场营造一个自由稳定的经济环境。同时,在市场失灵时,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以保证经济的良性运转,促进经济增长。在市场规律的指导下,各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需要不断追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展生产、交换的渠道和范围,建立完善的、维护市场有序运行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就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调整和变革,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各国经济增长的稳定、自由、开放、统一的世界经济环境,推进生产的专业化和贸易的自由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人民福利的增加。

  在国际经济秩序建立的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与国家力量结合,共同构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19 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扩展和推进,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产品不断增加,大大超出本国的需求,对外贸易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强,金融流动性不断增加,世界市场的范围向全球扩展。强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商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交换的要求,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市场内在的张力对重商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提出巨大挑战,迫使各国废除贸易限制,降低关税壁垒,稳定货币汇率,增强资本流动,推进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废除了《谷物法》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制成品特别出口税、原材料和大部分食品进口税,只有少数商品保留着进口税,执行自由贸易政策。自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通过签订贸易条约和关税协定而扩大到欧美其他国家,“1860 年,英法签订了《英法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则废除了所有进口禁令,对关税也进行了限制,条约包含了最惠国待遇的内容,该条款也成为以后大多数贸易协定的内容,防止了贸易歧视,成为 19 世纪后半期限制关税提高的有力手段。此后的几年内,英法与欧洲大部分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1860 年后自由贸易政策在欧洲大陆上获得广泛认可,欧美各国进入自由贸易时期。”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取得异乎寻常的增长。“国际贸易值在 1830-1850年间翻了一番,而在随后的 30 年里至少翻了三翻,可能接近四翻”,自由贸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国际金融领域,英国因白银贬值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844 年,英国通过的《银行法》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部应保持的黄金储备,意味着英国在法律上实现了完全的金本位制。

  19 世纪中后期,美洲等地发现了大型银矿,白银产量急剧增长,世界市场充斥白银,导致白银贬值,银金比价降到 16:1 以下,实行银本位或金银复合本位的国家面临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威胁,白银开始普遍非货币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英国,选择黄金作为本币的金属基础。1871年,德国采用金本位,随后,荷兰、瑞士、比利时也采用了金本位,到 1878 年欧洲从整体上已经过渡到金本位制,随着美国、俄罗斯、日本加入金本位制国家行列,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成为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的国际金融货币秩序。国际贸易自由化和金本位制的全球扩散,成为英国霸权下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内容,也是英国对世界经济实施控制和调节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对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基础之上,各国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贸易保护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无序竞争,不仅导致了经济灾难,也带来了国际性战争。

  国家间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自由的经济体系,并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因此,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是组建了世界银行,成为承担国际复兴任务的国际投资机构;三是签订了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重建国际贸易体系。

  在国际经济秩序调整过程中,市场力量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落后过时的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制度产生冲击,促其调整和变革。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保证了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缓解了国际收支危机,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各国国内经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其国际货币安排,始终难以摆脱“特里芬难题”的魔咒,在保持国际流动性和维持美元信心方面难以取得恰当的平衡。20世纪 60-70 年代,“特里芬难题”的预言变成了现实,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市场对美元的信心降低,引发金融恐慌,各国竞相用美元兑换黄金,大量流动资本逃离美国,美元贬值,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最终迫使美国停止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解体。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为适应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流动性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国际社会着手建立更加灵活的货币调节机制,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开放。1973年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一体制下,各国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在不影响汇率长期趋势的前提下平滑短期的汇率波动,即利用“逆市而为”的政策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力的调节了国际资本流动,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适应了市场发展的要求,是对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与完善。

  进入 21 世纪,市场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立的国际金融规则、秩序提出挑战。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资本投机行为不断增加,资产泡沫膨胀。同时,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影响,最终产生了金融秩序的脆弱性。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并逐步波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全球性金融动荡,并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扩散,导致欧美国家陷入增长停滞、经济衰退的局面;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放慢了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经济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面临改革和调整的压力。自 2008 年华盛顿峰会以来,由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承担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任。

  二十国集团大力推进强有力的监管框架建设,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支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建立全球性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新机制方面的工作,促使其达成《巴塞尔协议Ⅲ》,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同时,“二十国集团积极巩固国际金融机构,为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 1.1 万亿美元的资金,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扩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发言权”。匹兹堡峰会明确指定,“二十国集团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危机过后,世界金融秩序实现了重大调整和变革,新的秩序更能体现世界经济的基本力量格局和市场力量发展的方向,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国际经济秩序具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受到国家与市场的双重影响。本文专注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经济属性,着重从市场的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维持、演变的过程,以揭示市场在世界经济秩序演变中的作用。市场观念具有建构国际经济行为体,影响行为体利益和行为的功能,成为指导国际经济秩序构建、调整的指导原则,决定着国际经济秩序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并不断内化到国际经济秩序之中,构成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内容。而市场力量与国际经济秩序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市场力量成为推动国际经济秩序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摧毁或变革阻碍市场发展的、落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构建符合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先进的国际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 曹国亮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 [J]. 考试 ( 高考文科版 ),2009,(12).
  [2] 时殷弘 , 袁鹏 , 林利民 , 等 .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体系转型的研讨会成果 [J]. 现代国际关系 ,2009,(4); 秦亚青 ,崔立如 , 等 .G20 崛起与国际大变局专题研讨会成果 [J].现代国际关系 ,2009,(11).
  [3]( 美 ) 亚历山大 · 温特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 秦亚青 ,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 王正毅 .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 宋则行 , 樊亢 . 世界经济史 ( 上卷 )[M].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6] 曹广伟 . 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 [J]. 国际展望 ,2012,(5).
  [7]( 英 ) 彼得 · 马赛厄斯 , 悉尼 · 波拉德 . 剑桥欧洲经济史 ( 第八卷 )[M]. 王宏伟 , 钟和 , 等译 .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8]( 澳 )A.G. 肯伍德 ,A.L. 洛赫德 . 国际经济的成长 :1820-1990[M]. 王春法 , 译 .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