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渝新欧”铁路与重庆外贸发展的关系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5 共41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 “渝新欧”铁路与重庆外贸发展的关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概述
【第三章】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概述
【第四章】重庆外贸运输通道的状况分析
【第五章】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贸易的影响力分析
【第六章】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输贸易的提升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重庆国际铁路对贸易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确保在日趋白热化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向人力资源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走上了资源配置国际化的道路。重庆作为我国一个西南内陆城市,充分发掘了自身人力成本低廉的地区优势,不遗余力地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来招商引资,吸引东部地区及国外发达地区的企业入驻重庆,特别是急需人力的电子加工企业。在2011年,重庆已先后引入了惠普、宏基、华硕三大电脑品牌商,富士康、广达等六大代工商,以及 300 余家笔记本电脑零部件厂商,形成了“3+6+3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这些项目全投产后,重庆笔记本电脑以及打印机、路由器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 2 亿台/件。然而,随着产能的不断加大,运输瓶颈日益突显,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重庆政府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打通了一条跨越亚欧六国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即“渝新欧”国际铁路。随着“安智贸”协议的签订,经这一线路出口欧洲的产品在重庆海关查验放行后,至终点,沿线海关都不再查。快速的通关效率及相对较为合理的运输成本使得内陆各地纷纷选择这一线路出口欧洲,而从欧洲进口一部分货物也经由重庆辐射到内陆各地。这使得重庆成为加强中欧贸易的重要一环,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格局。
  
  据统计,在“渝新欧”国际铁路运行后的 2013 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 687 亿美元,比 2008 年的 95.7 亿美元增长了 7.17 倍,排名全国第 10 位,在西部 12 省市中居第一位。
  
  12014 年,重庆市生产笔记本电脑 6100 万台,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强,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笔记本电脑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累计进出口 2713 亿元,增长 22.2%,占同期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46.3%,对同期重庆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贡献率为 30.8%.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运输瓶颈的打开,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稳步发展对重庆市进出口增长支撑作用显着。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对“渝新欧”国际铁路如何影响重庆外贸发展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升这一影响作用进行了思考。
  
  1.2 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重庆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快速增长,虽然较东部及沿海发达省市仍有差距,但其发展速度仍很可观。据中商情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表 1.1),在 2014 年 25 省市 GDP 排名中,重庆市增长率高居第一。这一骄人成就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伴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全球化步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理论被引入,成为研究区际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影响力也日益重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渝新欧”国际铁路的情况,从其对重庆外贸发展必要性方面解释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更用实际经济数据诠释了其带来的影响作用。同时,国际联运的实现使得重庆为中欧贸易提供了支点,形成了物流中心、转口贸易中心,为打造重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便利,从战略高度上将重庆推向了更高的层面。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外贸发展影响的研究,为如何提高地区外贸发展速度,进而刺激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实例依据及研究方向。
  
  同时,随着 2011 年 10 月重庆发出第一班“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始,武汉的“汉新欧”货运专列3;成都的货运班列“蓉欧快铁”4;郑州的“郑新欧”货运班列5及其他“X 新欧”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相继运行。“渝新欧”的成功运行及良态发展使其作用超越了重庆,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参照作用,更体现了其研究价值。
  
  1.3 文献综述
  

  虽然国际铁路运输服务对地区外贸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但目前针对此的学术研究尚不完善,外国学者的论着中虽有涉及,但都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国内外的文献综述都主要侧重于交通运输对经济及外贸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来展开。
  
  1.3.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经济学家对于运输问题研究较早。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90)在《政治算术》中认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作用。6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较深入地提出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拉德那(1850)在《铁路经济》中专门研究了铁路的各种运营管理和成本、运费、利润等问题,为铁路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更是提出了拉德纳法则,即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配送范围将会成倍地增大。若运输成本降一半,配送范围可能增大四倍。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67)在其经济研究中也对运输经济思想,在其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了交通运输中铁路对资本主义工业的作用,并对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化研究。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关着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美国 D.P.洛克林、L.F.马文、R.E.韦斯特迈耶等人都各自着有名为《运输经济学》的作品,其中大都论述了政府制定的运输法规,及对运输业的控制,着重讨论运价和成本,将运输与经济联系在一起作研究。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B·豪伊尔(1973)在其着作《运输与发展》一书中肯定了运输对经济方面的推进作用,指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运输,而运输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肯尼思·博伊(1997)在《运输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比较清晰地把运输经济分析建立在运输业网络经济特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后来的学者通常将此认为运输经济学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Cowie Jonathan(2009)在 Stephen Ison 等人的协助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来介绍运输经济学,将市场化理论进一步引入交通运输发展的讨论。
  
  David A. Hensher(2011)在《交通运输学》中在肯定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同时提出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运输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指出了客运,货运及物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同时,随着各国间联系加深,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蒂尔道夫(2001)利用部分均衡理论建立了一个比较收益分析模型,对运费与贸易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论证。
  
  JamesF. Shepherd 和 Gary M. Walton(2010)以北美殖民地为研究目标说明了航运,航海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是用大量分析论证生产力的提高并不那么大地依赖于技术变革,而是因为市场组织的完善及企业在市场活动中风险的降低,从而引出了运输的重要性。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对于运输的研究起步较晚,解放前大部分是引进西方的运输经济学理论,先后翻译出版了《交通经济学》、《铁路管理学》等着作,介绍运输成本统计方面的原理。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运输经济学在国内才逐渐形成了学科理论体系。张风波(1987)在《中国交通经济分析》一书中利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从建国后到 80 年代中期之间的国民经济和运输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运用回归分析对比了交通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阐明了依存关系。
  
  许庆斌、荣朝和等人(1995)在《运输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着重阐明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朱健梅(2002)指出了铁路运输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她应用博弈理论建立了运输通道选择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建设大运量的运输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发展的战略需求,而铁路建设则为运输通道建设的重中之重。
  
  李瑞华(2009)通过实证的方法利用历年统计数据估算了一个运输与国际货物贸易的“logistics”关系模型,把运输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进行量化, 并将运输对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变动率等进行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 结论表明我国运输对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影响在逐年增大,但发展却后劲不足,若想提高运输效率, 节约贸易成本,使运输能更好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 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政府投资深度和广度。
  
  刘亚东(2009)指出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密切,文章将物流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民航运输、管道运输、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等变量,利用 1985-2007 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我国对外贸易与上述物流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对外贸易构成沿海航运、内河航运、管道运输的原因,沿海航运和铁路运输构成对外贸易原因的结论。提出了加大铁路、港口等物流运输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会宗(2011)运用全国及三大区域 1995~2006 年的相关混合数据对预先设定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此验证区域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铁路建设的建立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就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其长期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一些;其促进作用对于发达地区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在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但相较于偏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促进作用只能在较长时期内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提出了一条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过大的重要途径,即重点加大对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叶昌友、王遐见(2013)制作了空间面板模型,用以检验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 1997~2010 年间的经济数据为例,表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相连性;区域间的运输建设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十分明显,而其中铁路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为突出,分析表明每提高一个铁路密度百分点即可带动约 0.002 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1.4 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运用规范方法分析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另外,还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定性分析了国际铁路运输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并用大量数据资料说明“渝新欧”国际铁路对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从而使本文更具说服力。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者都以运输业整体来研究对外贸易的影响,或者研究其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但并不能说明区域的情况。因此,本文将主要以“渝新欧”国际铁路为研究目标,共同探讨铁路运输对重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渝新欧”铁路运行时间不长,资料及数据的统计特别是书面的数据资料受限,只能根据目前海关及贸委会等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整理来说明其影响作用。在其影响研究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搜集更多资料及学习更新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同时,重庆作为西南中心城市也有其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对于其他城市的借鉴作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