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的分析总结及发展建议

来源:区域治理 作者:李婷婷
发布于:2021-07-01 共48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上海自贸区论文(最新范文6篇)
【第3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历程及其成功因素和挑战
【第4篇】江苏经济应对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第5篇】 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的分析总结及发展建议
【第6篇】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型开放阶段的先行探索

上海自贸区论文范文第五篇: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的分析总结及发展建议

  摘要: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投资规则,并且不断推出制度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建设经验,主要是"四项制度创新"和"三大保证体系".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力发展融入全球化的新经济成为必然趋势,上海自贸区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就,为之后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会削弱其优势,本文对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创新;开放;

  作者简介:李婷婷,生于1993年,2018级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对深化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秉承制度创新,深化竞争优势,探索扩大多外开放的制度改革之路,重点推出了"四项制度创新"和"三大保障体系",这些措施使得政府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内外资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同等待遇、简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上海自贸区

  2016年上海启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同时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结合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制度,与外资管理体制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增强,颁布了《上海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细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面的要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力图构建内外资一致待遇的市场准入营商环境。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形成公平开放、创新有序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创新市场准入机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按照内外资一致待遇的市场准入要求,深化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促进政策协同高效,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浦东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进一步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适应的商事登记制度,提高了各类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的便利度。同时为调整外资的准入规范,删除了原先规定的限制类和禁止类的11个细则,进一步优化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

  在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位列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的第78名,与去年一致,这一排名在新加坡、韩国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国家之后,同时也在阿塞拜疆、牙买加、蒙古等发展中经济体之后,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在G20国家中,中国GDP排名在前,但营商环境排名靠后,在这20个国家之中,中国位列第17名,仅在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之前。我们在探讨这一排名的调研基础是否全面,调研分析是否合理和公平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久持续的工作。

  2017上半年国务院在《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明确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将地址选择在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既可以形成更加包容的对外开放格局,又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深化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方向,为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大的便利和自由,更加便捷物流通关程序,但上海自贸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面临着开放程度不高、投资规则方面不够标准、体制机制创新不充分以及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中国设立自贸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贸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活力,而是力图通过高标准规则改革,市场准入制度的优化,促进服务业开放、金融创新、吸引外商投资,从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但在自贸区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获得建筑许可难,审核流程多,耗时长

  根据《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国大陆在获得建筑许可证方面全球排名172,需要走23个备案或审核程序,平均历时247.1天,上海在获得建筑许可方面需要经历23个流程,平均需要279天,漫长的审批和等待会造成诸多资源的浪费,世界最高得分丹麦仅要7个流程,64天。以企业向有关部门申请项目开设为例,从申请到建设开工的时间就需要一年以上,需要十几项审批,走很多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调查考察的时间,其中审批的部门包括环保局、住建委、规土局、民防办、消防委、防雷中心、水务局、房产交易中心等,按部就班走下来需要将近一百多个盖章,其中施工许可证申请、环评、卫评是最复杂的环节,并且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者企业文件不齐全等又会导致流程停滞,故而需要重新申请,使企业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从自贸区建设来看,上海自由贸易区缺乏对过境贸易的重视,在基础设施和通关便利方面仍然设多层审核耗时耗力,从服务业部门来看,这是外资进入限制最多的部门,审核手续繁琐,难以形成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

  二、投资规则与国际对接乏力

  在当前国际贸易由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扩展,对接全球高标准的投资规则成为自贸区吸引外资企业的关键,只有建立与全球对接的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外资企业才能减少进入的摩擦和成本。上海自由贸易区在知识产权、竞争中立、金融业开放、资本流动等领域仍有不足,就以竞争中立为例,在全球标准中要做到行政部门对一切企业一视同仁,不得对国企提供非商业性的帮助,但中国国企私企面临不同程度的监管,大量资金扶助和优惠性政策都向国企倾斜,使得实体经济萎靡不振,银行扶持也是优先流向国企,市场缺乏创新激励。基于中国实情,短期内对于投资规则的完善仍然是困难重重。

  三、贸易进口通关政策缺乏针对性

  随着自贸区的深化改革,部分企业已经体验过12小时内通关的"自贸区速度",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一些特定的领域进出口的时间费用限制缺乏针对性,比如制药行业,药品的进口流程比较复杂、审批的时间较长,对于一些进口的药品的研发和临床实验会有延迟,从而导致会错失市场先机,使其因为时效性而错失市场。

  四、创新不充分,职权分工界限不够清晰,上下协调力不够

  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出台了各项文件支持自贸区建设,但大多从各自管理的角度出发,缺乏协调性和实用性,多方管理、交叉监管,限制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其次实质性创新较少,自贸区创新主要是简化程序、降低费用等程序创新,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政策性和体制性创新较少,另外外商投资的壁垒仍然存在,在企业进入自贸区后,一些承诺的制度优惠财政支持等跟不上,并且因为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多个管理部门和服务行业,利益导向不一致,会出现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协调问题,从而限制自贸区的改革进程。

  五、追求效率,行业发展不协调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旨在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开放程度,但是片面追求效率,注重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设,而忽略必要的跟踪管理服务,片面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会导致金融等第三产业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造成虚假片面的繁荣,会诱发非法套利和洗钱的风险,不利于稳定持久发展。

  营商环境的提升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从政府到市场再到企业,营商环境的提升中主要面临着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足,缺乏时效性信息互通;申请流程手续较为繁复,缺乏精准性,对于一些紧急事件或者特殊行业的处理缺乏针对性,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从监管者变为服务者

  葡萄牙在许可证方面全球排名第32位,采取各部门协同机制,相关监管部门在企业项目前的准备阶段就开始介入并给予实时监督的许可证制度,并且在项目的始终给都予跟踪式服务,了解项目进程和企业需求,对于企业的一些特殊化项目,给与定制的政府服务,提升投资者的满意度,吸引更多外资。上海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给予企业所需的服务,加强企业和政府的沟通协调,政府从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为服务者,提升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也可以考虑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更好地响应企业的诉求,从而更好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程度。

  (二)设定对接全球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规则,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形势

  上海自贸区在贸易法规的公布和实施、进出口手续和费用、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一体化监管方面与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一些差距,我们可以参考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和G20峰会中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制定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也可以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了解营商环境的概况,向世界著名自由贸易港,如迪拜、鹿特丹等的营商环境对比学习,结合自身实际设立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规则,设定与全球贸易投资相对接的高标准规则,有助于提升自贸区的建设水平,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站住脚跟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对特殊行业分情况对待,提高通关灵活性

  深化自贸区的对外开放,应注重推进有利于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机制和体制创新,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行业给予针对性处理,例如对易腐、易烂货物优先放行,并在相关口岸设定特殊的储藏规范,满足各项货物的不同储藏需求,避免相关企业的货物损失,对于制药研发领域,提高审核的效率,可在监督的范围内给企业研发试验预留时间。其次,提升自贸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增加自贸区码头、道路、机场、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对照先进自由贸易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自贸区基础设施水平,从而夯实对外开放的硬件基础。

  (四)理清职责和管理机制,避免重复监管,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消除贸易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度

  对于各部门的文件领会其精神,政府设定专门的部门管理进出口事项和投资事项,规避重复监管造成的效率损失,将审核事项精简,提高监管效率。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港,以新加坡为例,一般进出口货物无须缴付关税和其他进口税,并且办理进出口贸易的手续便捷,一般货物进出境不要求事先申请,只需在进出境后14天内向海关提供相关报关表就可以。如果上海自由贸易区有这样自由便利的进出口环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

  (五)推动国内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是关系民生的重点,是促进就业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带动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若片面发展第三产业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更加不协调,政府应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保护扶持,在税收监管方面给予实体经济实惠,鼓励企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让实体经济起主导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才是可行良策。上海自由贸易区应利用强大的腹地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让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制度创新更多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带动区域贸易增长、吸引资金引入、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营造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优惠税制环境的同时,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促进跨国研发、设计、工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资源集聚,打造科技之区、创新之区。企业可以利用自贸区获得全球资源和供应链网络,将自贸区作为实现全球营销战略的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东道国设置的一系列贸易壁垒,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当前的国际贸易已经从贸易领域向投资领域扩展,中国应当未雨绸缪,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契合当前国际贸易转型,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必须在投资、贸易、金融、行政等方面按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来完善营商环境和规则。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归纳、问题检视与复制方法[J]当代经济管理, 2016,38(07):8-13.

  [2]龚柏华国际化和法治化视野下的。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J].学术月刊,2014(01):40-46.

  [3]张逊上海自贸区离岸贸易发展瓶颈一-以英力士。 上海有限公司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4]李凯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向自由贸易港转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7(12):35-39.

  [5]夏娘。杜玉琼。中国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下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7(31):131-132.

  [6]陆丽萍,樊星陈畅构建内外资一致市场准 入制度,优化上海营商环境[J]科学发展2018(02):75-80.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原文出处:李婷婷.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区域治理,2019(52):102-1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