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翻译实践报告——以课堂英汉翻译实践为例

来源:海外英语 作者:杨婷
发布于:2022-11-24 共4472字

  摘要:经过硕士阶段一学期的学习,笔者已经对翻译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该文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展开:对原文的理解方面、术语的翻译方面以及动名词转换方面。通过具体例子具体分析,从而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理解原文;术语翻译;动名词转换;翻译方法;

  1 引言

  本学期老师布置了几篇翻译实践。内容虽不多,但是在进行翻译时,笔者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重点介绍遇到的几方面问题,包括:对原文理解方面的问题、术语的翻译问题和动名词转换问题。同时,笔者也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发现,希望对以后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 具体翻译实践与分析

  2.1 对原文的理解

  曾几何时,笔者一度认为母语为汉语的人,在做中英翻译时,肯定不会遇到理解原文方面的困难。毕竟从小就学习汉语,对汉语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在实际的翻译练习中并非如此。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例1: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笔者的译文:Qian Zhongshu has done a good job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as well as 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参考译文:Qian Zhongshu was a good promot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facilitating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cultures.

  分析:最开始读这段话的时候,觉得并没有什么困难,因为类似这种句子以前也遇到过。因此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用了直译法进行翻译,除了将最后的评论句“起了很好的作用”移置前面,其余部分还是保持原来的位置。但是翻译后,不免觉得译文有些拖沓冗长。尤其是“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在翻译时为了避免重复,还特意将“了解”分别译为“understand”和“learn about”,并且还在“学术”后面加了“成功”二字,希望能将原文的含义更好地呈现出来。本以为这个句子理解得算比较到位。但是,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参考译文才发现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出现了些问题。在没听老师的讲解以及看参考译文之前,笔者觉得这里的“学术”就是表面意义上的学术。但是之后发现,此处的“学术”与后面的“文化”二字,所表达的含义一样。而之所以会觉得一样,是因为在翻译这句话时将这句话与全文割裂开来,并没有将其放在全文的语境之下。“文化”是全文的关键词,自然这里的“学术”应该等同于文化。如此理解,译文就会精炼很多。并且,原文的含义也很完美地呈现出来。

  例2:现在的年轻人尤为如此,圈子已成为一种结交同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笔者的译文:It is especially for young people,and the circle has been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aking friends,exchanging information,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entertaining.

  参考译文:This is especially so for young people,who rely heavily on various circles to make friends,exchange information,keep in touch and have fun.

  分析:例2理解的难点就是“载体”一词。因为之前已经知道“载体”在英文中有与之对应的表达。因此,在翻译例2时,直接将“载体”翻译为“carrier”。课上老师讲解翻译时,提到英文中的“carrier”并不会用于上述语境中。课后翻阅牛津字典发现“carrier”有下面五种含义,分别为:(尤指经营空运的)运输公司;军用运输车、航空母舰;病原携带者;(自行车的)载物架;搬运人、运输工具。对比原文语境与“carrier”的五种含义,发现“carrier”一词确实不适合用于该语境下。原文想表达的是年轻人依赖圈子来交朋友等,而笔者之所以错用“carrier”一词,除了对这个词的用法不够了解,更重要的是没有理解原文。参考译文中的“rely...on”一词在此就非常贴切。不得不佩服译者的功力。

  上述例子让笔者感受到,要做好翻译,不仅仅是要掌握好外语,汉语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在翻译时,如果不深入思考,不理解原文,仅仅简简单单地将汉语转换为英语,那么译文很有可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目标语读者完全体会不到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平时也要注意多读一些优质中文书籍,尤其是文言文,以提高自己阅读汉语的能力。同时,在翻译时还要兼顾上下文,不能将句子与文章割裂开,否则无法参透某个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翻译

  2.2 术语的翻译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5]。而在翻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有关术语的翻译。有时术语的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文章的翻译质量。因此,准确地翻译术语显得至关重要。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例3:倘若参加武举,估计武秀才都考不上,得当一辈子老童生。

  笔者的译文:If he participated in the military examination,he would not be a military scholar,instead,he would been an old Tongsheng (people who are not a schola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参考译文:Had he taken part in the military exam,he would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preliminary exam and remained a Tongsheng for his entire life.

  分析:“武举”“武秀才”“老童生”这些词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术语,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换言之,这里出现了文化空缺现象。“空缺”一词有“空白”“缺损”之意,表示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事物或现象,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成分及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5]。笔者在翻译这些术语的时候,也是查阅借鉴了一些资料。比如“武举”一词就参考了另外一个更为常见的术语“科举”。“科举”译为“imperial examinations”,这个翻译已经被大家接受。而古代的武举又涉及军事,综合这些信息,就将“imperial”替换为“military”,最后将武举译为“military examination”。参考译文中的“exam”则让译文显得更加轻巧。“武秀才”一词也是用了相同的方法。先查阅有关“秀才”的译法,然后再将“武”的含义加入其中,最终将“武秀才”译为“military scholar”。但是,对比译文,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稚嫩。译文中,“武秀才”被放在整句话中翻译,意译为“he would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preliminary exam”。“秀才”是科举考试中最初始的考试,因此,译文中,“秀才”翻译为通过最初考试的人。可以说译文非常精当生动。“老童生”一词让笔者犯了难,本想意译为“not a military scholar”,却发现跟前文重复。最后采用拼音加注的办法进行了翻译。参考译文中,译者也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了翻译。因为文化术语翻译比较难,所以之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以总结一些翻译此类术语的方法。首先,对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术语翻译,在翻译时,直接拿过来使用即可。其次,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表达的文化术语,可以使用解释性翻译,即意译。译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使翻译后的术语有具体的意义指向,从而传达出原文的含义和精髓。再者,译者也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办法来翻译文化术语[2]。在翻译文化术语词时,虽然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加注法等几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的,在翻译时,可以同时兼顾使用这几种方法。翻译的最终目的都是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得译文地道自然。

  2.3 动名词转换

  词性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中的一种词性的词语用目的语中另一种词性的词语进行翻译的方法[2]。英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翻译时要将汉语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中的名词。虽然理论了然于胸,但是将其应用于实践却着实有些困难。本部分将介绍一下在具体实践中遇到将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时遇到的问题。具体例子如下。

  例4: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崇高位置,从而推进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笔者的译文:He committed himself to ensure the lofty po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at of world,in order to push for the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orld.

  参考译文:...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world and earning for it a rightful place in the grand hall of world literature.

  分析:在翻译例4时,只想着在保证语法正确的情况下把原文信息表达出来,因此没有想到要将动词“走向”转换词性。所以最后呈现的译文有些别扭,不够地道。而参考译文中,动词“走向”在翻译为英文时变成了名词“dissemination”,非常简洁,既反映了原文的信息,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表达生动,意义准确。

  例5: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笔者的译文:Qian Zhongshu has done a good job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as well as making Chinese understand western academic success and the westerners learn about Chinese culture.

  参考译文:Qian Zhongshu was a good promot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facilitating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cultures.

  分析:在这句话中,汉语“起了很好的作用”为动词短语。在翻译时,还是将其处理为动词短语,没有考虑到转换词性。因此译文平平无奇,没有任何亮点。但是在参考译文中,译者很简洁轻巧地将其译为名词短语“good promoter”,简练传神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词性转换可以打破原文的词句格局,可以化生硬别扭、啰唆的译文为通顺、流利的译文[3]。

  结合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在中英翻译实践中熟练地使用词性转换技巧非常不易。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理论,但是将其应用于实践却难上加难。为了让译文更加地道,灵活使用词性转换技巧,译者有必要了解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平时多注意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在下笔做翻译实践之前,想想是否需要进行词性转换。笔者之所以没能做到合理转换词性,就是因为对西方文化以及语言习惯了解不够透彻,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注意。

  3 结论

  本文重点介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及在对比译文与参考译文时得出的一些结论。遇到理解原文方面的困难时,在翻译过程分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不可将某句话与全文剥离。平时的话多注意通过阅读优质汉语书籍以提升汉语水平,尤其是文言文,以提升语感。翻译术语有困难时,可以通过直译法、意译法、拼音加注法尝试翻译,也要学会兼顾使用这几种方法。当然平时也要多做一些有关方面的积累。有动名词转换方面的问题时,在掌握相关翻译理论后,还要了解中英文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此外,平时还要多做一些相关练习。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T 10112-19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陈海燕.浅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难点[J]中国翻译2015,(5)-:13-17.
  [3]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汉英翻译的有效性-以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为主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98-101.
  [4]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 (5):74-75,82.
  [5]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
原文出处:杨婷.翻译实践报告——以课堂英汉翻译实践为例[J].海外英语,2022(09):62-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