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林奇式”电影美学特征

时间:2016-05-10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44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林奇式”摆拍摄影的特征探究 
【引言  第一章】 “林奇式”电影美学特征 
【第二章】具有“林奇式”特征的摆拍摄影家作品 
【第三章】 “林奇式”摆拍与其他摆拍摄影的区别 
【第四章】自己作品中的“林奇式”特征 
【参考文献】摆拍摄影的“林奇式”趋势研究参考文献


  引言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生于 1946 年早期学习绘画,后来经过了实验动画创作转变为电影创作。他是一个创作“多面手”,在其作品跨越不同的媒介之后,他的影像风格开始不受传统电影的束缚。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有着:诡异的故事结构;非常规的叙事线索;残酷暴力的黑色元素;超现实主义的想象。而他作品中的多元的混杂也使得他的作品无法被归类于某一类别,所以人们专门为他发明了“林奇式”或者“林奇主义”这样的词。

  我发现以摆拍为创作手段的摄影作品中,有一类摄影家的作品则是通过他们特殊的手法与观念使他们的作品有着一种“林奇式”倾向,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将此类摆拍作品与大卫林奇作品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而大卫·林奇电影的构成部分除了画面还有时间线索、声音等内容,这样就与摆拍摄影的平面图像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本文对林奇作品美学的分析将更侧重于其图像特征。

  本文最后将结合自己创作中的一些同类倾向与之对比,希望由此能够理清自己将来的创作思路与实践。

  一 “林奇式”电影美学特征

  1、图像特征

  A、光线营造的氛围

  分析大卫·林奇电影中的视觉因素。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奇异的布光手法,他使用光线营造的气氛最后呈现的效果与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非常的相似。与通常电影画面中的布光不同的是,林奇这种灯光不一定遵循某种摄影曝光需求的样式--追求一种现实的光线。在林奇的作品中,有许多黑夜拍摄的场景,无论室内拍摄还是室外拍摄,林奇都能通过他的团队使用复杂的灯光组渲染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戏剧氛围。

  林奇通常在大面积黑色寂静的环境中,突如其来的使用一束光线打到某个角落,使得画面现出一种卡拉瓦乔式的绘画光线效果,或者又故意改变光线习惯出现的位置、方向,而射向角色,使角色呈现不同寻常的观看效果。有时候也会利用场景中发光的物体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饱满。

  林奇的电影《蓝丝绒》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红色的墙上倒挂着几个形态奇异的壁灯,壁灯的灯光射向了墙面使墙面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光晕,演员手里的麦克风则变成了一个手电筒似的发光体,由他的下颌射向脸庞,而他的背后却有一束圆光打在一个沙发上,沙发则上坐着一个妓女,旁边角色背后,也被一束强光照射着,让人觉得他背后似乎有什么将要发生。这样的场景及布光部分在林奇电影中比比皆是,正是如此复杂的光线设计使得这个场景充满了奇特诡异的氛围,增强了戏剧化的效果。

  B、画面的多元分割

    林奇的作品中经常使用某些元素--如窗户、打开的门、镜子等。将画面的空间切割为多个部分,使本来平面的叙事变成了多个戏剧,而演员则在各自的空间中各司其职使得每一出戏之间又保持着某种独立性,就像是一台多幕剧各自出戏进行同台演出。如《我心狂野》中男女主角在汽车旅馆中的场景,女主角站在画面的左侧的一个柜子前,柜子的上方有一面镜子映射出她的影像,她的左右分别是一扇拉上窗帘的窗户和一扇打开的门,在门的另一边的卫生间里则是男主角的表演。像这样通过门窗镜子的切割使画面出现的多个窗口的戏剧性特征,使得他的作品画面中产生一种“画中有画”的效果。

  C、异化的形象

  林奇作品中还经常出现某一种极度异化的形象--通过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大卫·林奇坦言他最喜欢的画家便是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林奇作品中这种异化的形象正是因为来自培根作品的影响。培根的作品经常将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的肢解甚至扭曲,在可辨认的形象之下隐含着内心的想象和情绪。如 《象人》中“象人”的形象,是林奇通过化妆术对人物外表的扭曲、对阴暗的直接揭露,而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而《橡皮头》中奇怪生物般的胎儿以及林奇早期的动画短片《六个苍白的人影》里的形象则是林奇在“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这样创造出的人物在画面中成为了一种令人不适的恐怖,由此引起的巨大苦痛感撞击着观者的心灵。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创作源泉A、解构与挪用

  大卫·林奇在其创作过程中他将各种艺术类型的不同元素重新组合和解构,在他的作品中好莱坞类型片的各种元素在他手里都可以运用。在旁人看来毫无相关的东西,经过他的细心剪辑就变的极度的奇异,而各种不同类型的元素通常是相互抵触和互相碰撞的,这样的碰撞往往又能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混合使得观众无法在其中看到惯常的事物规律。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某些物品出现在我们习惯中不该出现的地方,但是我们又不知道它的含义,而这些出现的事物往往又是对我们传统观看经验的挑衅。

  B、天马行空的想象

  林奇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都是潜意识的驱使,都是源于本能的冲动。所以他的作品往往不考虑过多的理论依据,而是通过“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按照自己本能的直觉进行,所以其作品更多的是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产物。在大卫·林奇的着作《钓大鱼》中,也说过他的创意主要来源于“冥想 ”.而这一“冥想”的状态,其实是由一种 “灵性”促使而获得的艺术灵感的方式。他这种灵感的来源,其实就是一种超现实主义者惯用的方式。

  C、个人化的审美趣味

  据林奇的好友回忆,年轻的大卫·林奇有一种非常恶心的个人嗜好,他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甲虫、苍蝇和老鼠,也喜欢去太平间看死人的尸体。有一次林奇将自己的百宝箱落在了机场,后来林奇要求要回这个箱子时,机场工作人员都当这个人是神经病 ,大家都觉得正常人不会喜欢这样的东西。可是大卫·林奇的爱好确实如此,他的这些怪癖也在他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电影《蓝丝绒》里有这样一幕,在一个布满老鼠尸体的地上,一堆爬虫在拼命的嘶咬,而后许多爬虫又集中到一只被割的人的耳朵上。可能正是他这种怪异的嗜好造就了他打破常规的观察角度,这也许就是他个人化风格的源泉。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