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路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9028字

  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本性的批判。为了持续获取利润,资本主义生产需要不断"舍弃那些过时陈旧的生产工具(机器、建筑物等等),代之以效率更高、功能更强的新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12]

  这样做无疑会增加资本的积累,但却给生态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因为生产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而资本主义对利润最大化的根本追求决定了它"不可能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生产",从而必然会造成生产条件的破坏。奥康纳将此称为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生态危机,并最终构成资本主义崩溃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通过损害或破坏,而不是再生产其自身的条件,而具有自我毁灭的力量。"[13]

  我们知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上不断进行着自我整合,从而使其日趋理性,并不断增强着积累的能力。但这种自我扩张的体系必将受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当自然界无法满足资本自我运作的要求时,其结果就是生产的外部自然条件受到侵蚀与破坏,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的出现又会引发资本各要素成本的提高,使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资本主义是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相互交织的双重危机体系,其不可持续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生态上---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才是晚期资本主义无法绕过的"沼泽地".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进行分析,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它摆脱了生态危机的伦理解释与简单的价值观溯源,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把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以利润追求为导向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反生态倾向,这为解决生态危机,建构生态可持续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视角,正如本·阿格尔所指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恰恰因为它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中来寻找挥霍性的工业生产的原因。"[14]

  第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非理性使用进行批判。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技术可以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硬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交织在一起","打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印记",它为资本服务,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这类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一切以效率的提高与资本的增殖为目的,以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作为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因此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软技术是指"小规模的分散化技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与硬技术相比,软技术因其分散性、规模小、可循环使用等特点而难以被资本所垄断,所以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对自然的伤害更小。[12](117)
  
  当然,把技术区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这一观点并不影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的基本话语逻辑,因为他们并不是抽象地谈论技术的作用,而是把对技术的考察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组织结构联系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技术无疑是生产力的促进力量,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因遵循积累的原则而异化为资本获利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对技术的使用从来都不是以生态为原则的,它始终是以生产成本、销售额以及利润的高低作为选择的依据。因此"与资本在工厂中对技术的那种配置和运用方式---目的是为了控制劳动和生产剩余价值及利润---相比,也许技术本身不应受到更多的指责",对自然的盘剥的根源"在于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本性,而不在于技术。"[13](327)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普遍受技术所控制,其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赋予技术此种能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采用的技术类型及其使用方式使得自然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条件发生退化".[13](331)因此,不能把生态危机归因于技术本身,是资本主义在增长与积累的逻辑下对技术的非理性使用,才使技术与生态破坏因为对利润的追求而被同构。

  第三,对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批判。本·阿格尔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被伪装成幸福的源泉,对物的占有被宣传为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这样,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就无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而只专注于满足占有物的无限欲望。一方面,这种欲望是资本主义劳动方式所制造出来的畸形的自由追求,是在工作中失去自我的"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4](494)---消费成了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对消费欲望的刺激,是扩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精神动力。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存在的合法性,并保持扩大再生产的增长趋势,不断改善无产阶级的待遇及福利标准,但同时又通过多种手段刺激与操纵民众的消费,诱使人们把消费的满足当作人的本质需要的满足,以此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张。这样,对消费需求的不断强化就日益转变为一种"异化消费观",并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消费观念的不断强化,失去劳动自由的工人逐渐把消费当作逃避异化现实的主要手段,他们在"劳动-闲暇二元结构"中日渐"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并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工人的力量被削弱了,他们变成了为满足消费而劳动的"挣工资的人",[14](493)耽于闲暇的生活而无心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同时,畸形的消费观使整个社会把需要的满足建立在源源不断的商品生产上,这在强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必然会对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生态危机的消除必须首先要确证劳动是人的自由与自觉活动和本质的体现,而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而获取财富的行为。只有使人们"从创造性的、非异化的劳动而不是从以广告为媒介的商品的无止境的消费中得到满足",[14](488)才能把解决生态危机与变革社会的阶级运动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一种可持续的社会制度。

  第四,寻求生态危机的政治解决路径。既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那么,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突破制度的限制,寻求一种替代性的社会方案。赖斯指出,要打破资本主义所建构的"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模式,必须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个人对庞大工业经济结构的依赖,改善人们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城市的生活状况,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通过有意识的舍弃集中生产的某种值得怀疑的效益,把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引向劳动过程而不是消费活动,为人们自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多种满足方式。[15]

  奥康纳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把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推动一种新的民主的、生态合理的,并且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公平的生活方式。"[13](476)也就是说,要把生态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结合起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权力关系,通过反抗资本的全球化以及由资本造成的不公正的国际分工与生产结构,实现一种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当然,这一运动的胜利必须依靠坚定的革命主体。由于 20 世纪中叶以后工人的阶级与革命意识在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控制下不断消散,一些左派学者在讨论革命主体问题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悲观情绪与空想主义色彩,比如高兹就曾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希望寄于"非阶级"身上,认为"工业无产阶级的作用将由一个新的非阶级或后无产阶级---这是一个包括从体力、智力工作中被排挤出的和被部分雇佣或没有工作保证的跨范围的阶级---所取代。"[12](8)但大多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坚信工人阶级依然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认为无产阶级与新社会运动(包括生态运动)的结合,将会作为一种潜在的阶级斗争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7](250)
  
  福斯特更是直接把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寄希望于绿色运动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合作,希望通过激进的生态-社会革命破除以牺牲人与自然为代价的资本统治结构,建立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总体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生态危机的政治解放路径在于建立一种以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手段,以生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目标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强调人类自由的实现必须包含人与自然历史的统一的维度,要在认识自然规律有其限制性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对自然的滥用,以基层民众与工人阶级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决策的方式实现生产者以联合起来的形式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化的重新占有。

  结 语

  对资本主义制度、技术的非理性使用、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以及生态危机的政治解放路径设想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论域可以看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具有本质的不同。第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生态危机根源及其本质时与传统生态哲学理论不同。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从伦理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生态危机的产生,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着重从资本主义制度分析的视角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并进而把对生态危机的解决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结合起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第二,在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选择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生态哲学不同。对于传统生态哲学理论来说,主要是通过扩大伦理关怀的外延或者是寄希望于调整人们的价值观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生态伦理观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通过社会制度变革的途径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并进而提出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生态政治解放战略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设想,这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克服了传统绿色理论过于空泛的道德说教的缺陷,赋予了生态学理论以变革现实的品性,从而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契合。第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的原则。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或多或少都会把生态危机的产生看作是现代性的结果,并进而把技术的进步看作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从而把反技术、反发展看作是生态文明的主要构成。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进步的原则,它并不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坚持批判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以及异化的消费观念,认为正是资本主义"高度重视谋利以及与此相随的效率、物欲、经济增长等价值观"才激发了技术服务于这些价值观,并最终导致了毁损地球的实践,[16]生态学运动的目的不是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而是要以人对自然的集体控制与民主化来使社会发展既符合大多数人的真正需求也符合生态可持续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T.雷根,杨通进。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J].哲学译丛,1999,(4):23-31.
  [2]P.辛格。动物解放[M].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300.
  [3]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194.
  [4]罗德里克·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36-37.
  [5]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
  [6]王雨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争论及其价值[J].哲学动态,2012(,8):24-30.
  [7]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8.
  [8]W. H. 墨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12-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