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态学论文

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2 共86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福斯特生态危机思想探析
  【第一章】福斯特对生态危机的认识研究绪论
  【第二章】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背景
  【3.1  3.2】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
  【3.3】生态革命与生态危机的解决
  【第四章】福斯特生态危机观的价值评述
  【结语/参考文献】福斯特对生态危机的解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的背景
  
  随着生态危机对人类生活的步步紧逼,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生态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美国学者福斯特也从关注战争、经济不平等和第三世界落后等问题转向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向了对生态的研究?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生态研究呢?本章将分别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背景对其理论的形成进行分析。

  一、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

  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帝国霸权斗争激烈的当今世界,面临着重重困难,论文通过福斯特对资本主义展开的全方位的批判分析中,总结出其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有如下几方面:生态、政治与经济。

  (一)生态背景。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休戚相关。

  从农业文明之前的渔猎采集的古代社会到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环境的征服和破坏在逐步加剧,直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间,人类使自己深陷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之中。但当下我们到底欠生态环境多少账?科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生态问题现在到底是什么程度?人类生存是否受到威胁?等等,一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既有认识不同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既得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总是淡化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甚至到了 20 世纪末,由于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排放、水土流失等问题凸显,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环保运动,仍有反环保主义出现。他们坚持否认,现在生命本身已经遭受着来自自然的威胁。

  例如许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非常忧虑的环境危机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萨默斯就认为:"气候变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即使按照最悲观的估计,在今后两个世纪里每年还不到 0.1%,他认为强调生态危机就是'妖言惑众'."[8]

  为了避免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不能领悟到认识生态危机的重要性而招致新的灾难,福斯特则密切关注自然和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对生态危机的认识,面对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核污染、森林的消失、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地下水位下降和污染、不断扩大的垃圾填埋地、有毒副作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城市的拥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等,福斯特在深化对资本主义批评的同时,呼吁人们组织起来、行动起来积极应对生态危机:

  "地球上的每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了破坏,2005 年来自 95 个国家的 1360 名科学家经过 4 年的通力合作完成了"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公布,并警告说,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接近枯竭。根据首届"环境与发展"的中国论坛提供数据,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56 平方公里,每年新增 1.5 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功能退化;沙化土地 174 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 3436 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新增退化 200 万公顷;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10-15%的高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物种严重流失。"[9]

  现实残酷的一串串数字显示出,地球已经面临这严重的生态危机,死亡的阴影正笼罩着整个地球。

  (二)政治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重商主义、早期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都经历了帝国主义关系的全球扩张。早在 17 世纪美洲国家就作为欧洲中心的从属国被整合到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亚洲的印度和中国也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被整合。18 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充斥市场的机制棉织品,使印度传统的发展过程被打断,对印度的征服和掠夺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化。随着中心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更多的边缘国家被纳入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而就是在巧取豪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更多因环境问题引起的恐慌出现了。

  生态帝国主义在全球层面上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的少数国家将全球公域(即大气和海洋)和生物圈的碳吸收能力据为己有。据世界银行 2010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自 1850 年以来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全世界人口 10 亿的高收入国家占 64%,人口 42 亿的中等收入国家占 34%,人口 12 亿的低收入国家仅占 2%."[10]

  另一个全球公域,海洋,长期以来的鱼类资源也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不仅造成数百种海洋鱼类的消失,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使数以亿计的手工捕鱼的小渔民生计被剥夺,贫困或者破产,迫使其中一些人为了维持生计走进丛林猎杀、贩卖各种动物,加剧了濒危物种的灭绝。当然也不乏一些人铤而走险地加入海盗的行列,今日的索马里海盗中就有一部分是原著居民。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不仅利用它们的早发优势掠夺性地开采利用全球公共资源,而且这种掠夺也是世界不安定的根源之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为了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在强权政治的统领下,美国发动了几场战争,1991 年的海湾战争,后来的情况是美军永久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入侵和占领阿富汗的名义是反恐,而阿富汗则是西方国家开采里海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缘政治上的门户;2003 年攻打伊拉克,打着要摧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旗号,但是事实上伊拉克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帝国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资源战争造成的破坏,包括对石油资源本身的破环、对大气环境的破坏以及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总而言之,都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

  (三)经济背景。

  "20世纪以来人类人口的数量增长了3倍多,全球生产总值增长大约20倍。"[11]

  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是由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体制即"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所致,对于这种生产方式可以追述到 15 世纪末,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6 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加速了原始积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8 世纪后半期由技术革新引发的产业革命迄今已经历了蒸汽、电气、电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革命很快引起各行各业采用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导致全方位的社会经济变革。自 1800 年以来,世界初级能源消费从木柴到煤炭再到石油。1800 年世界煤炭生产约 1500 万吨,60 年后达到 1.32 亿吨,到 1900 年则达到了 7.01 亿吨,在一个世纪里增长了 46 倍。石油消费量 1890 年是 1000 万吨,1920 年达到 9500 万吨,1940 年到了 2.94 亿吨,到 20 世纪 70 年代每年达 25 亿吨。进入 21 世纪,已攀升到 39 亿吨。世界商业能源的消费在1860-1985 年上升了 60 倍。2000 年,不可再生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例为 82%.

  当然这些重大的变化都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1750 到 7980 年,世界制造业增长了 80 多倍。 1970 到 1990 年,工业生产连续保持年平均 3%的增长率,这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工业产值每 25 年翻一番,每 1 个世纪大概增长 16 倍,每 2 个世纪会增长 250 倍,每 3 个世纪增长 4000 倍。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以消耗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越快地投入资源使其变成商品,其创造利润的机会就越大。不得不说,按此方式,在利益的驱使下,在生产方式的踏轮中,生态与经济注定将会是背道而驰。

  因此,为了让经济与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一些西方环境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地想出将生态环境变换为进行可以买卖的市场商品,他们提出两种办法解决问题,一种是直接课税或者补贴,提高会破坏环境的种种行为的征税额,减少对破环环境行为的补贴,对能源的发展等不危害环境的活动进行补贴。另一种是通过国家建立自行运转的新市场,如碳排放贸易市场等,这是一些国家机构和环境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做的。然而对此,福斯特则认为,无节制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将会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机会再使用,无论怎样,应该对有限的意识。

  二、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在寻找应对生态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听到学术界的各种声音:是控制技术的发展?还是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是坚持绿色资本主义?还是要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本节按照时间的逻辑,纵向对福斯特理论的形成进行梳理,使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更加清晰。

  (一)马克思生态危机理论。

  福斯特本人一开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尤其是垄断资本猖獗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与第三世界的不发达等社会问题,他认同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即马克思最初涉及的自然,仅理解为人类自然的历史,马克思很明智地把"自然"抛到了一边,其历史唯物主义则被看作是培根"控制自然论"的翻版。

  直至今日,仍然有一些自成一派的生态科学家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在他的著作中深入地分析过环境问题,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一些学者分析马克思对于生态思想的发展没有做出一点的贡献,直到十九世纪他撰写的著作,他从来都没有用过'生态'这个词汇。"[12]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遭到了朋友的怀疑和批评,于是他开始注意弄清马克思和培根的关系以及在 17 世纪出现的"支配自然"思想的历史意义,这一理念源自何处,为何出现,又作何解释。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开始徜徉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最终对于马克思文章中历史性智慧的总结,形成了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福斯特将马克思归为生态学思想家的理由与现存其它学者的观点不同,他将问题最终聚焦在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主题伊壁鸠鲁的身上。无论是培根、达尔文还是马克思,其唯物主义的观念都可以追溯到伊壁鸠鲁那里。而伊壁鸠鲁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当今生态学所缺乏的生态唯物主义观点,也就意味着,培根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都是生态的,而不是"控制自然"的。在多数对马克思早起思想发展的解释说明中,很大一部分回应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当然不能否定黑格尔的影响,但是福斯特仍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阶段是远比我们勾划想象的复杂的,伴随着德国理想主义,马克思最初一直在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十七世纪的科技革命以及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斗争。在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一种对于欧洲科学和现代自然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欧洲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和巨大影响力的观点,那就是理性,今天我们可以总结为"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and nothing being destroyed is reduced tonothing."[13]

  伊壁鸠鲁的智慧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在自然哲学领域中深刻的唯物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霍克海默生态危机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的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霍克海默,不仅继承了卢卡奇、柯尔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结合其它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与剖析,形成其独特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霍克海默理论的批判主义色彩浓厚,其主线有两条:"一是对传统理论尤其是实证主义进行批判,以此作为批判理论基础。二是对社会现实问题、技术理性问题、启蒙精神等进行批判性研究,使批判理论得到应用和完善。"[14]

  在此,侧重于霍克海默对社会现实和技术理性问题的批判与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做对比,从而进一步分析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形式的工具理性对于今天生态的影响,并且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挖掘。

  首先,人们的工作日益理性化,但同时,生活也逐步趋向非理性化。管理人员和技术和计划工程师的特权地位都将失去其合理的基础,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了技术问题,资本主义将机器变成了毁灭的手段,并不断追求技术设备的发展,这时的人已经变成制度统治下的存在物,被机器奴役的存在物,人被认为是客体,如果必要的话,人可被认为是自身的客体,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说,理性变成了人被控制的一种工具,即工具理性。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展开对技术理性和工业文明的批判,并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推向了更高的阶段,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

  [15]

  与此相比,福斯特对现有生态危机理论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态批评也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从而揭示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这点上看,可以说福斯特继承了霍克海默批判的理论。

  其次,通过霍克海默对社会以及科技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批判,可以看出其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推断是由于科技进步发展出的工具理性霸权,他认为,将工具理性作为技术合理性,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机器一出现,从一方面来说生活方式被改变并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机器技术又为统治提供了合理性,它不仅仅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甚至导致人自身的物化。当今的社会通过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时间,为个人工作提前做好安排,通过技术所制造出的产品,为个人休闲生活做好指南,通过技术发明的机器,为个人智能减轻负担,一切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所以人批判和否定的能力在退化,乃至于技术的精湛悄无声息地控制着人类。霍克海默过分地强调了技术的负影响力,认为持续发展的技术终将会导致人类的文明和人性的消失因此,为了防止技术产生消极后果或生态危机,应当停止发展技术。在正确看待科学技术方面,福斯特则认为科学技术是中立的,重要的是在于掌握并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在生态危机产生根源上,霍克海默把所有批判的矛头都指向了科学技术,然而却忽视了技术的应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无限对利益的追求,但也这正是福斯特理论进步之处。

  (三)马尔库塞生态危机理论。

  在设想当代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时,由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让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变化,科技革命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生产关系、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等,让最具影响力并富有批判精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做出一个假定,假定生产力正常发展并不考虑突发战争的情况下,他认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持续共存,资本主义将不惜通过毁灭性的生产方式加紧对资源的开采和实用来达到满足更多人更高的生活水平,于是生态的问题便闯入了他的视野。以下将分别阐述马尔库塞与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相通与不同之处:

  第一,生态问题产生表现的理论相通点。马尔库塞认为,依靠先进科技而大大提高的生产率使物质商品、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多地展现给大众,当代社会的需求大多是休息、娱乐等消费,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劳动工人的工作也从出卖体力变为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机械化劳动,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生活方式同化,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已经受到现代机器大工业影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被弱化,当然与此同时阶级斗争也被削弱了。在大环境下,将马尔库塞思想中的生态危机的表现总结如下:1.

  自然是可以科学的普遍控制的。在理性的资本社会中,自然就被理所当然地设计成为一种为理论与实践服务的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就在于应用技术这种中介来提高生产率并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2.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用不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毫无顾忌的破环自然,所以导致自然变成了商品化的自然,自然在受到人类过度的征服后,环境和生态危机加剧,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继续科学的谋划着对自然的统治,任生态在技术的操控下继续恶化,那么矛盾就不会单独爆发。马尔库塞认为人本身就具有破坏性,如果仍不对技术征服自然、人类征服人类加以束缚,很可能开启了人类终结之门。

  福斯特的理论中也同样渗透着与其相通的观点和看法,继承并发展了马尔库塞对环境与技术关系的一部分思想。

  第二,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理论不同处。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统治引发生态环境的恶化。技术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人们改变自然,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更新累积的技术也使其自身发生质变,在一个极权统治的手中,技术发挥着实际以及可能的效用。因此,他认为技术是非"中立性"的。"技术的合理性展示出它的政治特性,因为它变成有效统治的得力工具".[16]

  所以,他认为潜藏的目的和固化的发展模式让科学技术注定成为破坏自然的工具,他仅从文化批评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出发,而没有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没有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病。然而,福斯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好坏之分,技术的革新从属于市场需求,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从以上简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福斯特是在生态危机产生表现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也更深刻。

  (四)奥康纳生态危机理论。

  在这一领域中,除福斯特外当下比较重要的代表还有詹姆斯·奥康纳,他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也做了深刻的研究,二人各自创立自己的学说,分别以"物质变换"和"生产条件"为各自理论核心,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构建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和资本主义的第二矛盾理论,探析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开展了一场激烈论战。奥康纳更加充分地阐明马克思的生态学限制就是马克思并没有将物质断裂作为资本主义危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推理,他认为,马克思认识到了农业生态破坏的存在,但他从没有意识到由于对自然生产条件的损害,生态的退化可能会影响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危机即资本供不应求的出现。因此,奥康纳认为马克思没有将这两者合二为一来发展出如何增长生态消费来为降低利润率和资本积累危机做出贡献的一种理论。奥康纳的理论贡献是试图解释马克思在此处论证的失败,演示了资本主义对生产条件的损害如何创造出了一场特殊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称其理论为资本主义的第二矛盾。他争论到,由于收入和财富的不平衡,资本主义一直会被第一矛盾或者是经济危机的趋势所困扰,这与剩余价值的增长和通过货物与服务的交易产生对剩余价值或利益的理解障碍有关系。第一矛盾代表了只注重利益的经济危机。然而,专注于第一矛盾,奥康纳坚持认为社会主义批评家忽视了与逐渐损害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关联的第二矛盾。

  这来源于马克思对三种生产条件的分析:1.个人生产条件与人类劳动力的再生产相联系。2.外部自然界的生产条件,例如:森林、油田、水的提供、鸟的种类等。

  3.一般公共的生产条件,如:建筑的环境,像城市以及其基础设施。奥康纳将他叫做生态马克思理论完全地定义为第二矛盾,然而将第一矛盾看作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矛盾都是以经济危机趋势的形式同时存在。另外,奥康纳还认为"唯一可能行得通的政治形式,应是这样的民主国家:在这种国家中,社会劳动的管理是民主化地组织起来的。"[17]

  由此可见,奥康纳的民主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

  对此,在第二回合福斯特对其经济危机机制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条件被破坏因而提高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资本生产短缺,继而引发经济危机,究其本质是供应商品方资金的短缺造成的危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危机根源是,一方面,商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购买力不足,于是导致供求失衡,所以造成经济危机,其本质是需求商品方由于购买力短缺造成的危机。奥康纳认为目前第二矛盾可以代替第一矛盾的主要地位。而福斯特基于上述理解,指出,他的"第二矛盾"论的力量以及对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已经很明显了:它联系了生态的不足,经济危机以及社会改变中新运动的增长提供了一种单一的合理的论证。对此,福斯特提出两点质疑:1.生态问题不一定必然直接引起经济危机。2.不存在把环境破坏的结果转化为成本的增加的自然反馈机制。在福斯特看来,物质变换的范畴更根本,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乃是资本主义制度。

  从这场论战中可以看出,两人分别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上,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寻求人类社会的出路,这些问题本身及对问题的研究和回答,都体现了福斯特和奥康纳思想的系统性和开创性,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也是他们成为当代杰出代表进步的地方。两者的不同则是他们的研究方式与角度不同,福斯特开始是从马克思的文献着手,深入分析其生态思想,不仅仅挖掘出了生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展开并深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在理论上,他既指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又指出一种新形态的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在理论上,他指向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消除人和劳动的异化,而且要消除自然的异化,达到个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相应的,奥康纳则是从相对于就社会运动的新社会运动出发,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波兰尼的社会理论为基础,融入了文化与自然因素,重建了资本主义矛盾理论,他的理论发展指向了政治经济学,他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在于实现真正的国家民主,于是,他的理论又指向政治学和政治哲学,在实践上,他指出生态社会主义。

  通过对福斯特和奥康纳的比较,更能激发我们思考,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资本破坏了生态环境还是以资本为基础和前提的民主从根本上、直接地破坏了生态?从他们的争论中,我们思考的不只是概念或者理论,值得思考的更是对资本的态度和立场。

  本章小结。

  有比较才有鉴别。本章以现实背景为切入口,分别对生态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进行详细阐述,着重叙述了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分别与马克思、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以及奥康纳做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理清过去几十年间生态危机理论的发展变化,不同人物理论的共性与特点、福斯特的继承与创新,凸显福斯特的理论建树,表明福斯特在这一理论的较高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有启示意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在交织着智慧与乌托邦的构想中,发现一些有关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必然带有的东西,使我们对未来文明发展方向有更清醒的认识,在建设工业文明的同时,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