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22 共7637字
摘要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己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探析。笔者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及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3个方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

  1 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排放较少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3方面的内容: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和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再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2].

  李胜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从内涵上说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4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水平,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3].

  刘细良(2009)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4].

  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博弈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化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5].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5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规律的把握上,低碳经济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低碳经济发展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形成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利最大;?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进行节能减排[6].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的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2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研究

  庄贵阳(2005)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需求2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外部推动即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发展中的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时代挑战的准备;内部需求方面,我国目前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1].

  胡淙洋(2008)通过介绍英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了它们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指出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7].
  
  付允等(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非常紧迫,理由至少有3点:①我国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②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我国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8].

  宋德勇等(2009)指出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顺乎世界潮流,合乎我国国情。如果不尽早行动,我国极有可能被“锁定”或“固化”在高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之中,这不仅要付出更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且还会丧失赶超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9].张坤民(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不光要看到外部压力,更要看到我们的内在需求。他从能源禀赋、发展阶段、当前流量、“锁定效应”及边际成本5个方面说明走低碳经济之路符合我们的内在需求。还指出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抓紧,规划试点经济政策配套和体制改革要跟进[10].

  此外,蒋益民(2008)[11]、冯之浚(2009)[12]、刘兆征(2009)[13]等也分别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等角度阐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3 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路径选择的研究

  3.1 整体对策建议方面。付允等(2008)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性和技术为发展方法。提出了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指出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建议,包括:?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14].

  解振华(2010)强调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我国作为发展我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指出我国将从6个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协调;?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部署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15].

  此外,鲍健强( 2008 )[16]、郭印( 2009 )[17]、黄栋(2009)[18]、王文军(2009)[19]、张坤民(2010)[10]、李旸(2010)[20]等学者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基本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建设低碳城市;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碳汇潜力7个方面。

  潘家华(2009)认为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及资金、技术的约束,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应该在于以方面:?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引导消费者行为。除了以上3个方面,碳捕获与埋存技术,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此外,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21].

  3.2 技术创新方面。刑俐(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他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低碳技术与传统新技术的异同,以及低碳技术如何造就了人类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进而导致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开发应用低碳技术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引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规范“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应用于低碳技术的资金来源,在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鼓励催生“低碳技术”市场交易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成立;鼓励“低碳技术”科普知识的大众普及,营造“低碳”的社会氛围;制定出详细的可操作的低碳技术的筛选标准,核心是碳的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并注重成本效率;切实了解各部门现有设备和基础设施及需求,估算出制造商可以承担的费用风险,先试点再推广[22].

  王文军(2009)在对前人已有成果借鉴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思考,指出技术、制度等成为低碳经济得以落实的核心因素。因此,从技术着手,对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低碳经济发展范式体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再者要依靠公众的行动[19].

  杨芳(2010)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她从促进能源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并指出,目前,我国可以在电力、汽车、重工业和废弃物管理、建筑、农林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上进行突破,并且,许多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是商业化的或接近商业化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和有效的能源环境政策鼓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推动能源价格改革,使能源价格影响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府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显著提高能源研发投入所占的比例;为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3].

  3.3 消费方式创新方面。谭娟等(2009)指出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目前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5个层次:?“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经济消费”,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安全消费”,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24].

  陈晓春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消费领域的变化并非是自然形成的,经济基础的变化需要经过消费者不断克服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惯性,只有进行不断的消费引导,坚持消费的低碳化和可循环,才能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提出了相应的引导消费行为的建议:引导家庭合理消费,鼓励学习型消费;引导个人文明消费,诉求消费正义;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与消费,支持环保企业;政府要合理引导消费,坚持“低碳化”运作[25].

  3.4 政策创新方面。李胜等(2009)指出,怎样科学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应该从政策链的角度系统的创新相关的公共政策,才能有效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创新国家产业、金融和财政等相关经济政策;创新公民参与的社会政策;创新国家科技和人才政策,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消费政策,倡导绿色精量消费;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3].宋德勇等(2009)指出,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相关政策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财税政策不够灵活,与发达国家以市场为主的政策工具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明确我国低碳化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上,要从以行政手段、控制)命令为主的政策工具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转变;?完善现有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总之,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创新,在于通过政策工具的“设计)执行)反馈)修正)完善”的试错过程,逐步将低碳经济潜在的、无形的压力显性化、具体化、标准化,减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益,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9].

  陈晓春等(2010)从政策执行乏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并希望通过加强行政执行力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来保证政策的执行;结合当代我国国情,科学决策;加强目标管理、强化行政问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26].

  3.5 环境金融创新方面 任卫峰(2008)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他认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环境金融建设十分必要,必须在制度层面上构建相应的激励性机制,推动环境金融理念的建立及相关培训。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且不能局限在现有的金融体系内思考问题。应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的积极性,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27].李芳(2010)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金融服务先行,提出了国家低碳金融发展的3点建议:?开拓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是当前低碳经济必须要配套的金融服务;?对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给予政策扶持;?对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政策扶持[28].

  3.6 构建低碳城市方面 夏堃堡(2008)指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29].

  辛章平等(2008)指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说明了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并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30].

  3.7 建立碳交易市场方面 郭印等(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应充分利用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的广阔前景,积极开拓国际碳汇市场,尽早出台碳交易市场管理规范,着手培育熟悉国际碳交易规则的本土碳交易商[17].岳岚(2010)认为为了有效地减少CO2排放,建立全球碳减排市场是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的碳减排成本比较低,在多个领域都有很多的减排潜力。同时,我国的减排市场也很大[31].

  3.8 发展低碳农业方面 吴一平等(2010)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特点,结合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特征,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途径:创新农业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碳汇农业;运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据此优化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我国低碳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2].

  4 结语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如何恰当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转型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围绕低碳经济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我国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构建低碳城市、消费方式创新及政策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该研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以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3]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4]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21.
  [5]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43-46.
  [6]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 2010(4):122-123.
  [7]胡淙洋。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1):11-18.
  [8]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9]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报,2009(3):85-91.
  [10]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010(2):26-28.
  [11]蒋益民。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J].新湘评论,2008(6):20-22.
  [12]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视野,2009(8):39-41.
  [13]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2):52-57.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8-10.
  [15]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2):14.
  [16]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17]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176-179.
  [18]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48-49.
  [19]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114-117.
  [20]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56-67.
  [21]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27.
  [22]刑俐。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23]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73-77.
  [24]谭娟,陈晓春,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4-21.
  [25]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26]陈晓春,胡婷,唐姨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49-52.
  [27]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38-42.
  [28]李芳。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先行[N].工人日报,2010-“4-15.
  [29]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3):33-35.
  [30]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31]岳岚。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CO2减排形势的动态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70-173.
  [32]吴一平,刘向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58-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