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个体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研究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陈增鹏.袁丹.邓科穂
发布于:2020-03-18 共6302字
  摘要:目的:考察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方法:通过视频短片诱发四组被试的不同情绪, 测量其乐观偏差。结果:1.无论哪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乐观偏差, 且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乐观偏差。2.愉快情绪组的乐观偏差程度明显高于悲伤组、恐惧组和中性情绪组, 其他三组之间的乐观偏差差异不显著。3.各组被试在不同效价事件上的乐观偏差有显著差异, 表现为无论在哪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对消极事件的乐观偏差都明显大于对积极事件的乐观偏差, 即Ⅱ型乐观偏差大于Ⅰ型乐观偏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 乐观偏差; 事件效价;
 
  Optimistic Bias in Different Emotional States
 
  CHEN Zeng-peng YUAN Dan DENG Ke-sui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Provincial Children's Hospital A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o research the optimistic bias under different emotional state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Single-factor group design. 172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emotional ( pleasure, sadness, fear and neutral emotion) groups and induced corresponding emotion by movie clips, and then their optimistic bia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emotional state, subjects expresss optimistic bias in some degree ( p < 0. 001) an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optimistic biases ( p < 0. 05) in each group.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ias scores in each group, F ( 3, 168) = 8. 93, P < 0. 01. The happy group's optimistic bia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hree groups, and this three groups are not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Subjects in different events of optimistic bia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less of what kind of emotion, optimistic bias with negative ev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 positive events, in other words, the optimistic bias of type Ⅱ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ype.
 
  一、乐观偏差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乐观偏差的概念衍生于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及其同事关于不确定条件下判断与决策的理论与研究 (Kahneman, 2011) 。[1]而最先对乐观偏差进行实证研究的是Weinstein,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 让其与自己的同班同学相比, 对自己经历某些未来生活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结果表明, 大学生普遍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 更不可能经历消极事件。[2,3]Weinstein认为大学生的这种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看待自己未来时的乐观态度, 更是一种认知判断错误。最初, 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随后他进一步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并提出“乐观偏差”这个概念, 即乐观偏差是“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 而他人更易遭遇消极事件”。此后, 许多研究者又对乐观偏差进行大量的相关研究,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乐观偏差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 如消费领域、健康领域和投资领域等。[4]关于乐观偏差的类型, 国外学者没有进行专门阐述, 我国学者王炜等人认为乐观偏差可以分为Ⅰ型乐观偏差和Ⅱ型乐观偏差两类, 前者是指向自我的乐观偏差, 即个体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后者是指向他人的乐观偏差, 即个体认为消极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5]
 
  影响乐观偏差的主要因素是事件特征和个体因素。众多研究表明, 事件的某些特征, 例如事件的发生频率 (普遍/特有) 、效价 (积极/消极) 、严重性 (严重/不严重) 、可控性 (可控/不可控) 、合意性 (合意/不合意) 、原型的显著性以及可能发生的时限 (短期/长期) 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乐观偏差。[6]影响乐观偏差的个体因素则包括个体在事件上的过去经历、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的某些人格特质等。就个体的情绪状态对乐观偏差的影响而言, 有研究表明, 当个体被启动去体验消极情绪时, 他们比被启动体验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出较少的乐观偏差。[7]虽然国外对此已有研究, 但国内却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既然情绪是影响认知的因素之一, 乐观偏差又是一种认知偏向, 那么在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下, 个体是否依然存在乐观偏差?即乐观偏差是否存在跨情绪的普遍性?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法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 并研究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用于诱发特定情绪的材料通常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文字和图片属于视觉刺激材料, 声音属于听觉刺激材料, 但这两类材料都只通过刺激个体的单一感觉通道从而诱发相应的情绪, 而视频则是一种双通道刺激材料, 与前两者相比, 视频能使个体产生更强烈的主观及生理变化, [8,9]从而达到明显的情绪诱发效果。然而, 通过实验诱发的情绪存在时效问题。例如, 有研究发现用图片启动的消极情绪在3分钟内基本恢复正常。[10]因此, 用于测量被试乐观偏差的作业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保证诱发的情绪能贯穿整个作业过程。
 
  乐观偏差的测量通常用自陈量表, 有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两种方式。直接比较是让被试与事件发生在参照群体 (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的一般人) 身上的平均可能性相比, 判断不同性质的事件 (积极的或消极的)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大小, 若被试判断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高于平均水平或判断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低于平均水平, 则表明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乐观偏差。间接比较则要求被试进行两次估计, 首先估计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P1) , 接着估计相同事件发生在参照群体身上的可能性 (P2) , 若两者之差大于0 (对积极事件用P1-P2, 对消极事件用P2-P1) , 则说明被试存在某种程度的乐观偏差。两种测量方式各有优缺点, 直接比较测量只需较少的题目和反应时间, 也更容易为被试所理解, 但这种测量方式有可能增强被试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乐观偏差。间接比较测量虽能削弱被试自我中心的判断倾向, 但却需要更多的题目和时间。
 
  综合以上因素, 本研究决定采用直接比较测量的方式, 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用电影短片诱发被试的不同情绪, 考察个体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研究目的如下: (1) 探明是否在不同情绪状态下, 被试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乐观偏差且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乐观偏差; (2) 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 在每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的乐观偏差是否存在事件效价上的差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223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有效被试172名, 其中男生73人, 女生99人, 年龄为18-22周岁,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实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 分别为中性情绪组、愉快组、悲伤组和恐惧组。
 
  (二) 研究工具
 
  情绪启动材料:剪取电影片段作为情绪诱发材料。其中, 《自然世界》 (英国自然风光纪录片) 、《憨豆先生》、《我的兄弟姐妹》、《电锯惊魂》分别用以诱发中性、愉快、悲伤和恐惧情绪。为避免被试产生疲劳或厌烦情绪, 每个视频长度控制在12分钟以内。经检验, 所选视频皆能有效诱发相应情绪。
 
  情绪自评量表:情绪自评量表有3种情绪的评价题目 (愉快、悲伤和恐惧) , 采用九点评分法, 8为最强, 0为最弱。
 
  生活事件问卷:采用经过翻译和修订的Weinstein (1980) 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包括24个生活事件, 其中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各占一半且在问卷中交叉呈现。让被试对每个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发生在参照群体 (一般大学生) 身上的可能性进行比较判断。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数字表示可能性大小:1=低于一般大学生, 2=略低于一般大学生, 3=相等, 4=略高于一般大学生, 5=高于一般大学生。让被试在相应的数字上打勾。对消极事件做反向计分, 若被试最终所得平均分大于3, 则说明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乐观偏差。
 
  (三) 实施过程与数据处理
 
  实验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 在多媒体课室同时段进行, 由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学生担任主试。实验开始前告诉被试, 我们要做一个有关情绪体验的实验。实验流程如下, 先播放一段10分钟左右的视频, 让被试充分感受视频营造的气氛, 看完视频后统一填写一份问卷。该问卷由个人信息、情绪自评量表和生活事件问卷三部分构成。填完后, 现场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对有效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剔除原则如下:对中性情绪组, 任何一种情绪强度达到“3”的都视为无效问卷;对其他三组, 目标情绪强度小于“3”或出现复合情绪中的非目标情绪大于“3”的也都视为无效问卷。
 
  三、结果
 
  (一) 各情绪组的乐观偏差总体情况
 
  分别将四组被试的乐观偏差总均分与3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四组被试的总均分都极显著大于3, 其中, 中性组t (46) =9.08, p<0.001, 愉快组t (42) =12.59, p<0.001, 悲伤组t (40) =7.43, p<0.001, 恐惧组t (41) =7.76, p<0.001。说明无论在哪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乐观偏差。为探究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是否同时存在Ⅰ型乐观偏差和Ⅱ型乐观偏差, 分别对各组被试在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上的总均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各组被试都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乐观偏差 (p<0.05) 。各组被试的乐观偏差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1。
 
  表1 各组被试的乐观偏差总体情况 (M±SD)     
 
  (二) 各情绪组的乐观偏差比较
 
  进一步对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被试乐观偏差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各组之间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F (3, 168) =8.93, P<0.01.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愉快组与其他3组都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即愉快组的乐观偏差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 其他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三) 不同效价事件的乐观偏差比较
 
  表2 各组被试在不同效价事件上的乐观偏差比较 (M±SD)     
 
  *p<0.05;**p<0.01;***p<0.001;
 
  分别对各组被试在不同效价事件上的得分做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各组被试在不同效价事件上的乐观偏差得分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表现为无论在哪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对消极事件的乐观偏差都明显大于对积极事件的乐观偏差。
 
  四、讨论
 
  (一) 乐观偏差的普遍存在
 
  乐观偏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而非消极事件。虽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个体的这种认知与客观情况相符。但对于群体而言, 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大于平均水平, 经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小于平均水平, 则显得不切实际, 因为这不符合概率原则。因此, 乐观偏差是一种有偏估计。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乐观偏差, [6]但却未有研究探明乐观偏差是否具有跨情绪的普遍性。因为乐观偏差作为一种认知倾向, 同样会受个体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 那么在负性情绪影响下, 个体是否仍然存在乐观偏差?这是本研究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根据研究结果, 我们得知, 无论在哪种情绪状态下, 被试都表现出明显的乐观偏差, 且都同时存在I型乐观偏差和II型乐观偏差。这表明, 即使是悲伤和恐惧这两种负面情绪也未能消除被试对未来生活事件的乐观估计。对被试这种跨情绪的乐观偏差现象, 我们可以从乐观偏差产生的认知机制加以理解。认知机制假设, 当个体进行比较判断时, 会受自我中心主义和聚焦主义的影响。[6]认知的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更多地关注与己有关的信息而忽略与他人相关的信息的倾向。聚焦主义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事件 (或特定方面) 而较少同时关注其他事件 (或其他方面) 的倾向。例如, 让被试对未来生活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时, 受自我中心主义和聚焦主义的影响, 被试更容易想到自己或忽视他人经历相同事件的可能性, 且更多地关注积极事件而非消极事件。在直接比较测量中, 被试受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大, 因为被试始终处于比较的焦点位置。所以, 在各种情绪启动下, 被试都表现出的明显的乐观偏差或许与测量方式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改变测量方式入手。
 
  (二) 不同情绪对乐观偏差的影响不同
 
  我们比较了四种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总均分, 结果发现, 被试在愉快情绪下的乐观偏差明显大于其他三种情绪下的乐观偏差, 其他情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即各组乐观偏差程度有如下关系:愉快组>中性组、恐惧组、悲伤组。这与Lench等人的研究结果有相同之处, 即个体在消极情绪下比积极情绪下表现出较少的乐观偏差。[7]所不同的是,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被试, 其乐观偏差程度会略小于中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这进一步证明被试的乐观偏差会受其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 只是不同性质的情绪对乐观偏差的影响方向不同。可能的原因是, 积极情绪加强了被试对自身经历积极事件的回忆, 同时抑制对消极信息的提取, 因此, 愉快情绪下的被试, 在对未来生活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进行判断时, 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乐观偏差, 而悲伤和恐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则比中性情绪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较小的乐观偏差。
 
  (三) 不同效价事件上的乐观偏差存在差异
 
  进一步对各组被试在不同效价事件上的乐观偏差做差异分析, 结果发现, 被试在四种情绪状态下都有一致的反应倾向:对消极事件的乐观偏差 (Ⅱ型乐观偏差) 远大于对积极事件的乐观偏差 (Ⅰ型乐观偏差) 。为什么被试会有这种倾向?我们试着从乐观偏差产生的动机机制对此进行解释。乐观偏差的动机机制认为, 自我保护和自我提高是人类自我提升动机的两个方面, 也是乐观偏差产生的原因。[11]当个体想到消极事件将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会产生焦虑, 为降低这种焦虑, 他 (她) 便无意识地激活自我保护动机, 从而产生消极事件更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认知倾向, 即表现出Ⅱ型乐观偏差。而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可以维持或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即自我提高的动机使个体表现出Ⅰ型乐观偏差。有研究者认为, 自我保护动机比自我提高动机在乐观偏差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12]因此, 与Ⅰ型乐观偏差相比, 被试的Ⅱ型乐观偏差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滕召军, 刘衍玲, 刘勇, 等.乐观偏差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 (12) :1-10.
  [2]Weinstein, N. D. 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9:806-820.
  [3]Weinstein, N. D. 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susceptibility to health problem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982, 5:441-459.
  [4]陈瑞君, 秦启文.乐观偏差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11) :1822-1827.
  [5]王炜, 刘力, 周佶, 等.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1) :47-51.
  [6]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7]Lench, H. C., &Ditto, P. T. Automatic optimism:Biased use of base rate information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4:631-639.
  [8]Frazier T W, Strauss M E, Steinhauer S R.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as an index of emotional response in young adults[J]. Psychophysiology, 2004, 41:75-53.
  [9]Gross JJ. Antecedent and response 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224-237.
  [10]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 2003, 35 (3) :352-357
  [11]Chambers, J. R, &Windschitl, P. D. Biases in Social Comparative Judgments:The Role of Nonmotivated Factors in Above-Average and Comparative-Optimism Effects[J].Psychology Bulletin, 2004 (5) :813-838.
  [12]Sedikides, C, &Gregg, A. P. Self-Enhancement:Food for Thought[J].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3:102-116.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省儿童医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原文出处:陈增鹏,袁丹,邓科穂.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乐观偏差[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5):87-9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