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农民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2481字
  第三节 农民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
  
  一、城镇化的大势所趋
  
  (一)法律的权威性
  
  《宪法》第 10 条第 2 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农民们虽然懂法的不多,但也知道政府征地是有理有据的。
  
  抗拒征地就是跟法律与政府对着干,没有任何法理依据,是违法的。农民们大多认为,抗拒征地不但没有好下场,还会落下不好的名声,所要付出的成本与面临的风险太大。经过权衡之后,大多数农民会放弃抗拒征地的念头。
  
  (二)城镇化的趋势
  
  2013 年 10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指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空间。”李克强也在讲话中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②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化作为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将会长期推行下去。
  
  因此,农民们普遍认为,征地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而推行的,不能因为自身利益去影响集体利益的实现。基层政府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虽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到位,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适当放弃自身的利益。在这种认知的指引下,虽然农民刚开始对征地感到失落、不愿接受,但他们在抱怨之后,都会选择接受征地。
  
  (三)农民自身的弱势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一个在经济、政治上都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导致其权利意识不强烈。再加上小农思想作祟,使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诸如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观念,并对他们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他们不愿接受征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权利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扞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农民没有能力发表言论,只能在权力受到损害后选择逆来顺受。
  
  二、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一)土地是农民的物质保障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土地为生。务农对农民来说是最安全、最熟悉的生产方式,解决了生活、就业以及发展等诸多问题,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要。因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
  
  失去了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维系了几千年的农耕传统将成为历史,对农民在生活上与精神上的冲击都是巨大的。长期依附在土地上形成的小农意识,使农民固守现状,不愿改变,普遍对征地持消极态度。
  
  (二)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
  
  一直以来,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诸如医疗、养老、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就成了农民最主要的社会保障,除了提供日常的生活口粮外,多余的粮食还可以卖出,获得货币收入,起到社会保障的功能。土地对农民来说兼具生产与保障两大功能,是农民千百年来最稳定的保护桑。现在,有的农民出去打工,有的经商,但到农耕的时候大多都会回来种地,就是因为土地为他们不稳定的生活增添了一道安全网。因此,当农民失去土地后,就没有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如果还享受不到城镇里的社会保障,他们排斥征地的意愿就会很强烈。
  
  (三)土地是农民的精神纽带
  
  农民的情感与社会交往都是建立在土地上的。有学者认为,土地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太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依赖。“经济收益可以寻找替代物,但渗于农业和土地的其他传统、文化、尊严与情感,则难以割舍和替代”.世代传承的乡土观念使土地成为维系农民情感与交往的重要载体,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起劳动、聊天,农忙时互相帮忙,农闲时互相走动,这种开放互助式的生活格局,使土地成为维系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纽带。离开土地后,建立在土地上的情感与社会关系也将被冲淡,这是其不愿被征地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城镇的收入水平高
  
  自 2005 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持续增大,除 2014 年以外,城乡收入比都保持在“3:1”以上。(如表 7)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长期影响下,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吃穿用度,纷纷进入城市追求更高的收入与更好的发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观念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认可,成为吸引农民进入城市的重要因素。
  
  (二)城镇的发展前景好
  
  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城乡的差距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丰富的文娱生活、便捷的城市交通、发达的信息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都是农村所没有的。在就业、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城镇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跟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相比,城镇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农村。很多农民来城镇打工,除了工资高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前景更好,而在农村却看不到希望。有学者在对贵州 1796 名农民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正向因素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子女教育、自身发展、交通便利、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和城市各方面服务好。这说明,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固然是全方位的,其中教育与发展对于农民来说最为重要。
  
  (三)城镇的生活压力大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无法享受到市民所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保制度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对于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 2010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六城市的调研数据表明,进城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 18.2%、29.8%、38.4%和 11.3%.②如此低的保险比例也从侧面揭示了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严峻性。其次,城市的消费水平高,生存压力大。原有的谋生手段被迫终止,新的工作还没着落,城市较高的生活成本给失地农民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最后,政府的补偿安置不到位。调研显示:不愿接受征地的农民大多以种地为生,缺乏其他谋生技能,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难以适应城市中竞争激烈的生存法则,乡土意识较为浓厚。突如其来的征地迅速改变了他们原来安逸的生活状态,缓慢的生活节奏,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征地的发起者,政府有责任向失地农民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帮助失地农民从物质上与心理上能够快速适应没有土地之后的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地区都不能给失地农民提供合理的补偿与完善的安置,导致他们在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下降,有的甚至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当然不愿接受征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