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4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网络共识的达成机制研究
【1.1 - 1.3】网络共识的概念界定及实际运用
【1.4 1.5】网络集体行动与网络共识的关联分析
【第二章】基于文本分析理论的数据处理
【3.1 3.2】 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
【3.3 - 3.6】网络共识类型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网络共识的达成过程
【结论/参考文献】网络共识的形成原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网络共识的类型划分

  网络具有十分强大的载重力和传播力,借助于网络技术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焦点事件都将第一时间的呈现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并通过各种前期的意义建构对事件的过程进行不同版本的演绎。作为身体不在场的上亿网民群体来说,网络成了他们了解社会的最便捷的渠道,然而网络中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的事件出现,并非每个事件都能引发大多数网民的关注和聚焦,有的事件一经出现、建构和传播就能快速聚集大面积的网民并带来持续性的关注和探讨,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会相继出现碰撞的火花和思想的共鸣;而有些事件虽然被贴上各种华丽的标签但是却不能够引发足够的关注,很快就石沉大海成为过眼云烟。当网民聚焦到某些焦点事件后,又将呈现出对不同侧重点的关心和注意,网民并不是对所有方面都能达成共同理解的,相反他们会有所选择的集中到某些层面上,并对这些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进而形成共鸣,最终实现共识。

  那么网民究竟对哪些事件能够产生关注,在关注的过程中又是对哪些具体内容产生了共同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探索这一核心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挑选出贯穿 2013 年完整的网络集体行动事件--"陕西神木房姐事件"、"海南校长开房事件"和"北京大妈被撞事件"并对这三个事件运用了网络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帖子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试图在不同层面上归纳总结出网民主体在网络焦点事件的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共识类型和内容。

  3.1 网络共识类型的文本分析。

  一般说来,网络文本分析法最重要的分析对象就是"网络文本中心思想",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上就是以事件为原始基础而呈现出的各类网民发帖和回帖文字的中心思想。不同的帖子均呈现出网民对事件的态度和理解,网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及态度变化也能通过帖子中的话语而展现出来。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房姐"、"校长"和"大妈"事件中网民不同发帖和回帖的文字内容进行中心思想概括,并试图对文字背后网民的心态走向和实现的共同情感进行归纳,进而总结出网络共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3.1.1 三大案例的文本综合分析。

  发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指的是网民针对事件在网络平台中初次发表的"主贴",其通常会以一个主标题作为发帖的主题同时这个标题也能展现出发帖人的倾向性和对事件的观点态度。初次开帖发表观点的网民通常被称为"楼主",不同的"楼主"会针对各个侧面和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和阐释,这也是一种有倾向性的态度表达;通过"楼主"有倾向性的主题表达,其他网民也会相应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回帖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在反复的交流回复过程中,网民会基于某些共同点而产生不同层面的网络共识内容。

  在本文的三大案例中,每个案例都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和热议环节。笔者对各热议环节所涉及的"主帖"进行了总结,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2.3.2):

  "房姐"事件中网民主要对"阶级情感宣泄、身份差距划归、地位挫败意识、法律偏袒意识"等方面进行倾向性表达;"校长"事件中网民主要对"道德情感爆发、官员色情腐败、执法不公不严、违背人伦道义"进行倾向性表达;"大妈"事件中网民则主要对"道德情感淡漠、互助恐惧意识、媒体歪曲造势、对外民族情结"进行倾向性表达。针对这些主帖,不同的网民也对此进行了接连不断的回复,并在反复讨论之后对上述这些层面进行了认同和共性理解过程。

  为了更加清晰的看出网民在事件中情感的变化和事件不同热议阶段所指向的不同层面,笔者将三个案例的内容和热议阶段进行综合整理和归纳。

  每个案例的发生过程是彼此独立的,主要从独立事件的角度对案例进行了概况分析。笔者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将其每个阶段的热议主题和焦点进行了整合性分析,同时结合发帖人初次发表的"帖子"题目进行联结,可以发现这三个事件无论历经了几个阶段,网民之间热议的焦点并最终达成的共同认识都离不开三个大方面:情感、目标及信念。例如:在"神木房姐事件"中,网民在初次接触到"龚爱爱"的时候,产生了诸如"雷哭"、"侧目"、"混蛋东西"等宣泄阶级情感的词汇,在"校长开房事件"中网友则用"畜生"、"无耻之徒"等描述自己的情感。而在"大妈事件"的第二阶段和"房姐事件"的第一阶段也产生了人们对"身份阶级"和"地位区隔"等基于共同目标而产生的心态不平衡。因此可以看出,三个事件在不同阶段中都展现着网民关于不同内容的聚焦,并产生共同的情感和认识,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共识表现类型。

  综合以上"房姐"事件、"校长"事件及"大妈"事件的不同阶段可以看出,网民在此三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层面上的态度转变,第一、第二阶段网友在讨论中形成了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例如在"房姐"事件中,网友"假若沧桑"开了题目为"陕西房姐在京持 20 多套房产,让我对 GCD失望"的帖子,随后 2000 多条关于炮轰房姐的回复纷至沓来,产生了网友的情感愤怒和失控情绪。网友第二、第三阶段形成了共同目标的网络共识,并对其产生共鸣,进而达成一种共识随之对事件当事者进行抨击和炮轰;例如在"校长开房"事件中,网友"贾也"的"三问万宁校长开房"的帖子引发了网民从情感向目标共识的转变,网友在该主帖下对阶级差距、法律偏袒及情感均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对校长进行了极大的谴责;而综合事件的第三阶段可以看出,网友基于对社会公平和正义良知等美好愿望的基础上形成了信念层面上的网络共识。

  由此通过对文本的整合分析,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上的网络共识,即: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基于共同目标的网络共识和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共识。

  然而,在这三个层面之下仍包含着诸多具体的共识类型,对此类型进行具体划分还需要对案例文本中的高频词汇进行具体分析。

  3.1.2 案例文本的高频词汇分析。

  通过对三大案例中网民发帖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房姐"事件、"校长"事件还是"大妈"事件,其均指涉三个大方面--共同情感、共同目标和共同信念,即"2.3.3"、"2.3.4"中所说的"三大分析类目"及所指出的内容。在本文中,笔者将三个案例中网民表现出的具体"阶级情感宣泄"、"道德情感爆发"、"道德情感冷漠"及"互助恐惧意识"等方面概括为"情感类共识",因为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的共识均与情感有关;将具体的"身份差距划归"、"地位挫败意识"、"官员色情腐败"及"媒体歪曲造势"概括为"目标类共识",在此类型中网民均对自身自我成就及利益实现等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将具体的"法律偏袒意识"、"人伦道义公正"等概括为"信念类共识",因为这些均体现了网民对人性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了具体将三个层面上的网络共识类型进行细分,笔者在此处对三个层面下网友发帖中的高频词汇进行解读和总结,并对具体类型进行划分。

  此图展现的就是基于高频词汇分析的情感类网络共识。网民在对情感内容产生共识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道德底线的约束及正义感的驱动,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民情绪的不理智爆发,从而产生了"愤怒释放"、"情绪失控"及"情感失望"等具体情感类共识。

  以上就是对基于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具体共识类型划分。其中"阶级区隔"强调的是不同阶级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和歧视,例如在"校长"事件中体现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情况,警方会倾向且偏袒于"校长"而不顾对小学生的伤害;而"官民差距"则强调当事人是否"为官",在法律面前这种权势大于公平的显现体现的非常明显。

  而最后一个方面--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共识,则体现在网民对于更高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其体现着网民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3.1.3 基于案例文本的共识类型。

  在一系列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之上,笔者通过对案例的综合性分析和对案例高频词汇的分析后,将网民在案例不同阶段表现出的态度进行了整合并清晰的发现:该三个案例中网民大体上在三个层面上能够实现共同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共识,这三个层面为--情感层面、目标层面及信念层面。

  由此可以概括出,基于案例文本分析出网络共识类型有:情感类、目标类及信念类。

  其中,基于共同情感形成的网络共识主要侧重于阐述网民在焦点事件中针对事件当事者的"非法行为"及"违背社会规范"的诸多行径展开的基于情感不满而实现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愤怒释放"、"情绪失控"及"情感失望"等诸多具体表现而呈现这一内容。

  基于共同目标形成的网络共识则侧重于表达网民对于事件当事者对非法资本、不正当利益的勾结、阶级的不平等现象及为赚取噱头而歪曲事实等行为进行的抨击和争论,试图通过集体网民的共同呼吁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改观。

  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共识相比于前两者,具有更明显的精神层面的指涉,其体现出网民在事件发生到一定阶段时会产生期望事情向更善、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呼吁社会公平、道义伦理等内容,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社会秩序和运行方向。

  由此,在下文中笔者将具体的对网络共识的具体类型划分进行分析和概念化过程,并将辅助具体的案例帖子文本对以上内容加以说明。

  3.2 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

  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是建立在对网民主体意识内容的总结概括之上的,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化编码和分析类目建立的过程中可知(见表 2-5、表 2-6),网民在事件过程中出现的直指"社会不良风气、教育缺失、信任危机、民族情怀、个人经验对比、无力感表达"等的内容均指向同一层级的内容--主体意1性追求。网民在网络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关注的内容有别于现实社会中的"制度性"内容,相反则是"非制度性"内容。这种"非制度"性体现为网民在网络互动中较少的涉及真实利益的互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感性的满足,正是因为网络互动内容的情感指向带给了网民一种"预期性信任",这种信任可以使得网民在没有人身威胁的前提下尽情的抒发自己的不同种情感,因此引发出了网民情感类共识内容,即本节所说的"基于共同情感的网络共识".

  3.2.1"愤怒释放"型网络共识。

  在大多形成一定规模网络集体行动的焦点事件中,总蕴含着网民关于一些违背正常规范或超越心理接受底线事件的愤怒情绪,这些愤怒的情绪较多的建立在一些经济腐败、私下揽财、道德沦丧等违背人们情感价值底线的事件之上。

  "愤怒释放"型网络共识指的是:网民针对事件中当事人的某些违背社会规范、超越道德底线和突破基本情感的做法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愤怒和抗议。这种情绪在网络环境中会不断强化和扩大,最终产生了群体性的关于愤怒情感释放的网络共识,进而在网络环境中产生"愤怒"、"抗议"、"抗拒"等一系列反常规的行为。"愤怒释放"型网络共识的出现和爆发往往建立在人们对正义、真善美的最初要求,也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朴素向往。因此,每当出现各类违背社会最基本底线的事件时,人们会十分敏感的引发拷问,并期望这类现象得以改观。

  "愤怒释放"型网络共识在"陕西神木房姐"事件的"身份揭秘"阶段、"海南校长开房"事件的"抨击校长"和"谴责警方"阶段和"北京大妈被撞"事件的"小伙被遣送"阶段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3.2.2"情绪失控"型网络共识。

  在本文选取的"三大案例"中在某些阶段和"截点放大"处,网民会因为事件的某些发展过程产生情绪放大和失控,进而造成网民群体产生基于共同情绪的网络共识。该处所说的"情绪失控"型网络共识指的是:网民群体在焦点事件发生的某个环节时因为事件当事人的某些过激做法而产生非理性的情绪爆发现象,产生例如"破口大骂"、"言语攻击"、"连续刷屏"等现象。

  "情绪失控"型网络共识之所以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主体原因,其具体内容如下:(1)情绪表达渠道不畅。以网民身份呈现的主体在线下都是社会的公民,其行动言行等都要受到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制约和控制,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公民表达机制仍不健全,公民的很多消极和愤怒情绪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表现,因此网络恰恰为公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让公民转化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所有情绪。(2)主体情绪管理偏差。"情绪失控"型网络共识的出现大多是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大范围聚集后出现的,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往往是对事实的粗浅分析或错误认识后得出的,有时会出现极大的偏差理解,造成不正确的情绪失控现象。

  "情绪失控"型网络共识十分明显的体现在"北京大妈被撞反被外国小伙诬陷"事件的前两个环节,以及"海南校长"事件的"抨击校长"的环节。

  3.2.3"情感失望"型网络共识。

  "情感失望"型网络共识也是在对三个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后得出的情感共识内容之一。这种"情感失望"体现在网民对于现实的无力感表达,例如:我们都认同学校是最纯粹和远离世俗的地方,但是近几年来,不断发生的"校园性侵"事件让人们大跌眼镜,人们也表现出对现实失望的消极情绪;以及人们希望公正公平的法律却不断出现"偏向权贵"的现象,逐渐让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事例产生极端的失望和不信任。"情感失望"型网络共识指的是:网民对某些社会中本不应出现却出现的不公平及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产生的一种无力感和失望感,并在群体互动中产生"消极话语"、"极度失望"、"失去信心"等一些列的表现,这种情绪在特定事件及环境的影响下会不断放大造成不良的社会情绪。

  "情感失望"型主要体现在"校长开房"事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中,网民不仅对校长的伦理丧失行为产生愤怒和失望,也对警方的不主持公道的行为产生了消极情绪,网民在互动中用对话表现了这一失望情绪。

  3.2.4 情感型网络共识的案例分析。

  主要通过对"北京大妈被撞"事件中呈现的情感型网络共识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情绪失控"和"愤怒释放"型网络共识十分明显的体现在"北京大妈被撞反被外国小伙诬陷"事件的前两个环节,而"情感失望"则体现在对"外国小伙行"为的失望上。"北京大妈被撞反被外国小伙诬陷"事件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反转型"社会事件,如图 2-3 可知,此事件经过了"两大转折点",并形成了网民关于"大妈讹钱"和"小伙有罪"两个阶段共识内容的形成。

  在"大妈被撞"的第一阶段中,"情绪失控"型体现在此事件被报道的初级阶段,新京日报的摄影师李某发布了"图文真相"对"大妈事件"进行建构,并在 12 月 3 日凌晨发布了名为"大妈'碰瓷儿'有图有真相"一文,文章中图文并茂的对大妈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让并未在场的网民措手不及并接连产生了对"大妈"义愤填膺的攻击。名为"chqwhb1"的网友在此文章出现后紧接着开贴,对此进行回复:"东北大妈被撞后,医院检查没什么伤,但她能赖在地下一两个小时不起来,要不是强制把她拖到路边,在路中间再发生二次伤害又该谁负责,以前就看过一位妇女有点小摩擦赖在路中间被后来的车撞死的报道,被磕磕碰碰也是难免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传统美德啊!大妈为什么要闹这么大呢?""歪打领带 1"回复到:"有病!"来表达自己的失控情绪,网友"红树一汉"回复说:"东北人!",这种回复方式表现出其对东北人的蔑视和不屑,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上的攻击。"亏空袭人"的一句"顶你,东北人就是最好,真流氓假仗义","hv772010"又继续回复到:"东北人就长了一张好嘴","边见"发帖说:"赞成楼主的观点,当时看了视频就感觉这个东北大妈是货真价实的东北大妈!!用无赖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真替中国人掉价",之后数十条"赞赞"的回复都表明了网民对"大妈有错"的集体理解,这些言论一出,不仅对大妈造成攻击,还对东北人进行了全盘否定,体现了在事件的初级阶段,网友在媒体错误意识的引领下对事件达成的共同认识和误解。

  在这一阶段中,网友的"情绪失控"型的网络共识展露无遗;而紧接着记者杨锋对"图文真相"的报道产生了疑问并对此事件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发现事件远没那么简单,通过对摄影师李某(李学什)前后行为的对比,发现大妈并非是单纯的"碰瓷儿",反而在事件录像中出现小伙的各种不良行为:"一般二娃"在论坛中针对杨锋的调查补充发布帖子说"从现场网友上传的事件后半段视频可以看到,大妈继续哭诉寻求支援,外国渣男开始用流利的中文骂人,并夹杂着英语骂,有个别地方听不太清楚,渣男虽然比大妈离拍摄者更远,但是他骂人的脏话却非常清楚流利。"此事件经过记者、当事人及目击者的进一步介入和澄清,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所有的过错都指向了"摄影师李某"和"外国小伙",随后第二阶段的关于抨击"记者"和"小伙"的"情绪失控"型共识又逐渐产生。例如:楼主"yufg2010"在题为"中社记者李学仕,必须向大妈道歉,否则"的主贴,并用"这世界,都怎么了!有讹诈的,有仙人跳的。

  还有不分青红皂白,诬陷歪曲路人的。特别是,中新社记者李学仕,中新社记者李学仕"等激烈的语言对记者进行攻击,随之关注此事件的网友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从"抨击大妈"的战线转移到了"抨击记者"的队伍中,来势凶猛而且伴随着诬陷了大妈的愧疚。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呈现可见,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不明真相或水落石出后都会引发网民的失控情绪,并带来非理性程度上的情感共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