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历史对比中的马太效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7 共54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多元视角下默顿马太效应的解析
【第一章】马太效应研究的多视角分析导言
【第二章】默顿关于马太效应的研究
【第三章】 历史对比中的马太效应
【第四章】马太效应的系统模型
【结语/参考文献】科学社会学范畴下的马太效应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历史对比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原理的宏观社会形式,现在明显地嵌套于那些导致科学资源和人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当中。"--R.K.默顿从默顿上述这句话的隐含意义看,马太效应在历史上的表现并不是太明显,社会当中存在着的选择机制,即"资源和人才的社会选择过程"是马太效应的宏观表现形式。本章将默顿所认为的"社会选择过程"放到科技史发展的宏观场景中,尝试着回答:在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里,"资源与人才的社会选择过程"有什么样的倾向在科学发展兴起的历史长河当中,马太效应具体体现在了哪些"社会选择过程"当中从历史的对比该怎么看待马太效应的原因及意义。

  (一)东西方历史上对资源与人才的选择倾向。

  李约瑟在研究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时曾经说,"我相信,用一些重要的细节可以表明为什么亚洲的'官僚封建主义'起初能够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并且使得应用到这些知识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福祉。而与欧洲其他形式的封建主义相比,到了后来它却阻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兴起。"从李约瑟的话中可以看出,东方文明中(主要指中国)确实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只是到了后来这一促进因素却没有带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和工匠是主要的技术发明者,他们的经验与技巧对实际的生产生活很重要,这时候科学创造对技术发明的贡献并没有直接的显现,因为农民、工匠这一劳动阶级的精神活动中并不是太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创造活动更多的是那些社会精英、天才们的事情,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科学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大多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并不注重于构造一个类似于西方的解释体系。这种自然知识的增长来源于"纯粹的天才洞察".因此,在这种技术发明与自然知识增长的促进模式中,一个社会如果拥有更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其中可能诞生的"有经验的农民、工匠"、有科学素养的"天才"就会越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在这种社会中也不是特别紧密,自然知识的增加与技术的发明创造与人口基数的增长也没有正相关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资源与人才的集中越来越倾向于维持社会稳定与人口增长上。

  近代科学兴起于欧洲,李约瑟认为,"所有的历史学家,不论他们的理论倾向或是偏见如何,他们都不得不承认现代科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同时进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在那个时期建立起了稳定的结构。

  近代科学的科学发现活动已经与科学实验之间密不可分,技术发明也不是仅仅靠有经验的农民与工匠来完成,而是紧紧地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结合。科学实验促进了科学发现的增长,科学发现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与检验又上升为科学知识,这一过程中培育出的有科学素养的人才可以被称为是经过专业化训练的科研人员,这种专业人员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是没有的。与古代中国自然知识增长的形式相比,现代科学知识需要的人才不是仅仅限于社会当中少数的某些天才(当然天才的作用肯定更大),反而它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职业,而这种职业需要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来接受人才,资源与人才的集中有了明确的、特定的倾向空间,这使得科学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马太效应在"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体现。

  对比上述对"人才与资源聚集趋向"的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展进步之马太效应体现在了各种社会选择过程中有利于人口增长的那些环节上,而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天才集中的社会选择并没有筛选出促进自然知识增长的人才,因此再考察一下这种社会下的人口增长与天才集中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影响人口的增长因素有很多,洪水、地震等天灾,战争、瘟疫等人祸,这些因素是或然发生的,进而不容易考量,但是可以人为把握住的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经济基础结构对人口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是"水经济",水经济的含义是:建立在水资源协作利用基础上的经济,这是因为社会成员需要共同维持水资源在社会正常稳定运转当中发挥作用,不得不建立起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运行手段,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经济、文化、政治制度都孕育而生。

  李约瑟分析,"中国的降雨无疑是特别季节性的,因为它是处于季风地区并且每一年都会剧烈地变化。当你考虑到灌溉对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水稻农业、北部地区的黄土田地农业来说是有多么必需的时候,并且再加上持久的洪水威胁进而需要水源保护技术的时候,你会立马发现这些工作是有多么的重要。"这些现实的情况促使了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基于"水"的社会活动序列,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作物的生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水路运输这些农业作物进而促进贸易的发展。"有三种需要--灌溉、水资源保护、税榖运输,使得'水经济'得以变为现实。"这种"水经济"对人口的需求是重大的,而恰恰也正是因为有着庞大的人口数量才能支持这种"水经济"模式持续的运行。因此,"水经济"与人口基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水经济"这个中国社会特有的经济基础结构建立起来之后,保证了在和平发展时期中国人口基数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才储备仓库在这个社会选择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拥有这样人才储备库的社会是通过怎样的社会选择来集中最智慧的人呢

  这种天才集中机制是否能筛选出促进科学发展进步的人呢

  李约瑟分析,"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公民服务(civil service)概念像中国一样深深地植根于其文化传统当中。当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对于此没有一点概念,但是你可以发现它到处都是,甚至于在平民的认知体系中。与英雄人物最终变成国王与王后的欧洲传奇故事相不同,在中国,这些故事通常是关于在考试当中取得好排名然后在官僚体系当中得到提升,或者是与一位重要的有官方背景的人结婚。"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学子们走向仕途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对人才选择的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学术倾向进而更注重于对人际伦理之类主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对客观自然世界的深思。

  统治阶级设置的"考试--众所周知,是完完全全基于文言和人文学科的,并且不包括可能在任何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科学的学科。"在这种筛选导向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社会人才库里的人才集中越发地向人文学科领域聚集,科学发现与自然知识的增长越来越是那些出于自身兴趣的天才们"纯粹的洞察"了。可见,这种循环体系的构成对科学发展有着多么的大的阻碍。

  "考虑到为什么社会会被'公民服务'概念所主导这一现象发生的深层缘由,是因为总有那么一种倾向,把控制的权利转移给中央机构。"马太效应不仅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社会选择过程当中得到了体现,而且更深层地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的权力集中制上。

  而在西方科学朦胧兴起的时代,一个社会的人口基数在这样的结构中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人口基数越大并不像上一个模型中意味着科学知识、科学人才的数量就一定越大。科学人才的集中却更多地与自身结构的完善有关联。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的技术发明就更能满足多元的商业需求,进一步在社会需要的带动下,科学知识也有着蓬勃发展的动力。所以,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后,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效应体现在了各种社会选择过程中有利于科学知识增长的环节上,而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中,科学知识增长的社会选择条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首先就是科学家对实验的重视。默顿分析,"在伽利略、牛顿和他们继承者们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对于实验得出的证据是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但是正如已经被提出的那样,实验的概念排除不了先验的假设:可以这么说,自然世界里包含着一种智慧次序,那就是当合适的问题被问到后,她会有回应。"进行科学实验是具有问题导向性的,实验就是在可控的自然条件下对自然进行追问,遵循一定的"智慧次序"后肯定会有结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知识增长的种子就被埋下了。

  其次就是商人对科学知识的重大带动。"在西方,商人似乎已经特别地与物理学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学科在中国是一直落后着的,除了指南针这个聪明、实用的发明。或许这是出于商人对确切测量工作的需要。"商人对财富有着天然的追求,而通过与科学研究这种经过"智慧次序"循环后的知识相结合,更有着无穷的魅力,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设计到加工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都流通着"智慧的次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聚集财富来促进物质生产的丰富,另一方面财富的增加也为更加精密的实验提供设备基础。在这样合理的结构作用下,科学事业也就越来越备受瞩目。

  最后就是社会精英对科学探索的高度尊重。在 17 世纪中期,英国许多上流社会富有的人士对科学特别有兴趣而且支持科学事业,"尽管这些富有人们的兴趣爱好对科学事业的发展来说没有太直接的影响,但是若把它当作对科学探索的社会尊重和更高期许的象征性表现,就特别的重要。"可以说,正是社会价值体系当中对科学探索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才会造成个人把科学事业作为人生的职业选择,尽管那个时候的大学还远远地在科学事业发展的主流之外,但是这种合理的价值导向会促进越来越多的人向科学事业靠近,越来越多的人也就意味着越来越丰富的科学知识。

  总而言之,在科学兴起时代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科学知识的增长、天才的集中与科学资源的聚集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越来越明显。宏观的社会选择确定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而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没有形成科学发展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没有将科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样的高度,科学知识增长的体系也缺乏必要持久的动力因素。

  这个汇总表主要想表达默顿所说的"资源与人才集中的社会选择过程"在东西方两种社会结构当中明显的不同倾向,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在本篇论文在下一节进行了一些思考。

  (三)从历史对比看马太效应的意义。

  总结分析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对比、归纳方法的局限性。对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归纳的时候,难免将其与其他的现象进行比较,而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在逻辑上仅仅是两者之间的差异,毋庸置疑的是差异并不能完全代表事物的原因,它是事物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在描述马太效应原因的时候,默顿认为科学家具有超强的魅力,科学家个人有着杰出的科研能力,在一个团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因为这些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特征,所以才会与其他因素产生聚集增强的效应。这诚然是一种解释传统,也很有说服力。但是仔细一想,就发现它确实不一定是必要条件。

  默顿在《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二)》一文中,还提到了对于马太效应原因的"机会结构(opportunity structure)"理解,他举的是教育界中对于过早表现出天赋的人会给予更多的机会与奖励这个例子,这在前文"马太效应的研究范式"一章中已经论述,这种从"非个体"角度出发的解释传统与前面的个体角度解释传统正好是互补的。它不注重于从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来总结事物的原因而是注重从共同拥有的特点来探寻原由,也就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把握住细节,从群体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把握住趋势。

  科学的产生和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马太效应在历史视角下的社会展现已在前文论述,可以把结论总结如下:在社会活动中总有那么多的复杂选择,在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有那么种趋势,倾向于选择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因素,所以在有选择能力的主体开展实际活动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选择各种路径的优先权排序,这个优先权的判断最终影响到了各种因素的聚集。这个解释传统是站在群体角度出发的,和默顿"机会结构"解释视角是一样的。

  用这个解释逻辑再来简单回顾下之前的内容。本章中介绍了李约瑟提到的"水经济(water economy)"概念,把它当作促进古代中国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结构,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与人口基数密切联系,进而可以在逻辑上认为它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水经济"这种模式的产生就很难用个体视角去解释了,因为很难找到对它建立起到决定影响的个人,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群体优先选择而产生的。在中国历史上,群体性选择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影响,而这种选择并没有促使人才与资源向科学进步的方向集中,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形不成完整循环,自然科学事业也很难发展。

  不过,这种模式也给出了一条归纳马太效应原因的路径,即上述的群体解释路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当个人的意志与群体意志相互影响,并被群体观点束缚的时候,人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就会跟随大众的选择。当群体优先权的排序把某项事物排在首要位置时,就会造成人才与资源向这个方向的集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句很响亮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整个社会氛围把理工科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促使了选择理工科的人数远远多于选择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数。当然此处不宜对此产生的影响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但从这可以看出群体性选择的优先排序是深深影响到了人才与资源的聚集过程。

  席文曾经精辟地指出,"通常有种等同于情感上的假设:若是某个文明拥有着科学革命的潜力,那么它就应该有着相同于西方发生过的模式,与在西方出现的机构和社会变革一样的方式。"这种情感假设不可能不影响到对东西方文明里科学进步脉络的比较,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给予学者们极大的启发,让人们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元角度去看待科学、理解科学。

  马太效应所指的是社会资源与人才向某个科学中心聚集的现象,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明时很容易观察到这个现象的存在。东西方文明当中都有一种促进科学知识增长的循环过程,对比分析这两个过程中的科学资源与人才不同聚集倾向,能让我们容易地看到科学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脉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