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认识(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6104字
二、真正所谓乐者是生机的活泼
  
  梁漱溟认为,对人生苦乐之理解是孔子人生哲学最昭着的态度。梁自己关于人生之苦乐的理解认识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起初,梁漱溟在对人类心理的分析上受其父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生就是充满了欲望,用欲望解释人生,解释人的全部行为。欲望得以满足就会得到快乐,欲望未能满足即是痛苦,所有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欲望的主宰,随着人类理智的日趋发达,欲望亦不断膨胀扩大,整个人生充满了利害得失的算计,更多的情况是算计的失败,因而人世间的痛苦多于快乐。后在北大任教期间,读1论语》开头便是乐,通篇无一苦字,思想于此逐渐发生转变,随之服膺于孔家的生活之乐。何谓真正的乐,梁漱溟指出:“真正所谓乐者,是生机的活泼。即生机的畅 达,生命的 波 澜 也。”[1]44就 像 辨 别仁与不仁是从心看,乐与不乐也从心看。换句话说,真正的乐不在欲望的满足,而是在心境的调和平衡,此心境就是之前所说的仁的那副心境,是清明安和的,是安畅柔顺的,自然也是畅达洋溢的。梁继承孟子“性善论”,指出,心是人类最大的特征,即理性是人类最大的特征,正因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是时时新、时时乐的,原来的生活就是乐的,乐就在心上,并不要外面的刺激拨动。也就是说,一旦寻求外面的刺激,向外去找,运用理智算计,就会走向知的一面,走向有所为而为,那么心就会被蒙蔽,就会失掉生活的乐,就会是苦。故生机畅达洋溢则乐,不畅则苦。
  
  但是,梁漱溟认为,一般人却硬生生将原本乐的生活打断,向外找,从外面去拨动,向外寻求刺激,走上一条作乐寻乐的道路。譬如画画、看戏、听音乐,人通过这些活动而能有高兴悲伤等感情,能给他生命一个新鲜的感觉,能使他欲望满足而乐。梁指出,这是他将情致系于外,靠外面各种手段寻求刺激以使生命畅达有活泼新鲜的意思,但是这并非儒家坚持的无所为而为,并未按照生命之理去生活,它所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乐。孔家真正的乐不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相对之乐,不是要通过改变外面而使自己快乐,是在里面努力,要调节自己的心,乐由心生,是生机的畅达洋溢,是无所依持的自得之乐,是绝对的乐。总之,人生并非处处充满欲求,并不是要不断向外寻找使得欲望满足而乐,追逐欲求并非生活的重心,人生并不只是作乐寻乐一条路子,孔子始终坚持的是人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要顺着生活而生活,顺着生命自然之流行,畅达洋溢,把生活重点置于生活本身,生活并不是为了什么而生活,不要把生活化为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人类相较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类的生活是发乎无私感情的无 所为而为,完全无所依恃,此则才有孔家真正的乐。因此孔子的思想充满了对“生”之赞美,认为“人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2]138,人的生命本就是这样自然流行、畅达洋溢的,时时乐、时时新的,仁的生活是乐,有了这个乐就是仁的生活。
  
  三、所谓礼者是出于我们的心情自然之表示
  
  梁漱溟认为,礼是孔子人生哲学所要表达的最关键的精神。对于孔家之真心,梁也经历了逐渐认识深入的过程。起初,梁将人类行为的主宰归结于人理智的活动,认为人总是会趋利避害的;但随后思想发生翻转,认为主宰人类行为的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最后随着对人类心理认识的逐渐深入,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在其《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一文中坦诚此前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能混而不分的错误,并将此本能认为是真心更加错误,人类行为真正的核心动机是真心,只有真心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真心才会有无私的感情,才会有上述之丰厚质朴的感情,真心是深藏于内而表现于外者,梁将之定义为理性,即理性就是人独有的心理,如是非之心、求真之心等。“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是理智,情的一面是理性……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为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3]123梁之所以推崇孔家,最终皈依儒家,正是因为孔子及其后继者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发现“理性”实为人类之最大的特征并指出“理性”给人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用此“理性”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人世 间与人相处时的许多礼、情谊。如子对父天生就有恭敬尊重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出那般父慈子孝。前述仁者的生活是生命合乎生命自己顶合适的理,顺乎生活而生活,顺乎生命自然之规则,彼规则即是此“理性”.由此梁认为,此理性是儒家唯一根本的理,是儒家的真精神。
  
  因此,梁认为,通常所说“周孔之礼”中“礼”之本质即是“理性”,“礼”并不仅仅指《礼记》《仪礼》等书中记载的各种礼乐教条和仪式之礼等外在的形式,也非人所认为的礼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人为后天制定的。真正的孔家的礼是出于我们的心情自然之表示,是前述仁、乐之柔嫩之心所自然发出的情,是天理,是生命之理。但是“礼”之涵养却是要依靠具体的礼乐教条制度。“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 用 于 血 气;人 的 心 理 情 致 随 之 顿 然 变 化 于 不觉。”[3]106梁以自 古 以 来 用 于 祭 祀 的 礼 节 和 礼 文 为例,这些具体的礼乐程序或规定,最能直接地触动人的内心,作用于内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或肃穆、或钦佩、或敬仰等感情。所以,直白地说具体的礼乐制度是孔子为培养人的“理性”,使人心恢复和乐敏感而作,“他使你无所 得 而 畅 快,不 使 你 有 所 得 而 满足;他使你忘物忘我忘一切,不使你分别物我而逐求。怎能有这大本领?这就在他的礼乐”[3]110.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