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文献计量学论文

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3801字
摘要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人才是创新的关键。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因此政府与社会应更加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而我国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1].

  从研究成果数量以及影响力来看,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对研究问题进行反思,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分析现有的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从"量"和"质"两方面探讨我国研究现状,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出建议,这也是我国这一相关领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文献的搜集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年限为2003年至2014年。以"高校教师"并且包含"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通过进一步人工筛选,排除重复发表、内容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联系不紧密的文献,共搜索到199篇文献。其中25.60%的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7.04%的文献来源为学位论文,详见表1.为了确保文献样本的质量,使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研究着重对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51篇,78.46%)和学位论文(14篇,21.54%)共65篇进行分析。

  (二)文献计量要素

  根据研究需要,借鉴权威专家探讨的计量要素确定了作者、学科领域、被引次数、参考文献、课题级别5个要素,详见表2.

  (三)内容分析类目体系

  参考借鉴了陈丽等所采用的类目体系,即对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分别进行分析[2],详见表3.

  (四)文献的编码与统计

  对核心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分别从1~51和1~14进行编码,并将文献按文献计量要素分别录入EXCEL表中。针对类目体系,将仔细阅读文献并分别赋值。对信息不全的文献,命名为缺省值。最后将类目赋值的结果直接录入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的年代分布

  根据图1,可以看出文献总数、核心期刊、学位论文的年代分布基本是一致的,数量大致在2007年达到峰值,并在2010年至2013年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二)研究问题的分布

  统计分析得出81.24%的文献都涉及了多个研究问题。其中,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52篇,占80.00%)、分析影响因素(34篇,占52.31%)、预防措施的探讨(9篇,占13.85%)、研究者提出的干预策略(25篇,占38.46%),如图2所示。

  (三)研究方法的分布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使用思辨定性法(41篇,占63.07%)。进一步统计,使用实证方法的研究工具有SCL-90(28篇,占68.29%)、SRMHS(4篇,占9.76%)、自编问卷(9篇,占21.95%),如图3所示。

  (四)研究性质的分布其中应用研究(42篇,占64.62%)在研究中占大多数,而理论研究(13篇,占20.00%)与综合研究(10篇,占15.38%)相对欠缺,如图4所示。

  (五)作者活跃性、文献被引量的分析

  其中,邱秀芬公开发表了3篇文献,研究表现较为活跃。在对文献被引次数分析时,陆桂芝的《论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被引次数最多,可见其研究的影响力较大,详见表4和表5.从表5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影响因素、现状、措施对策等问题很关注。

  (六)课题的年代分布

  由图5可以看出,2010年与2014年的课题总数量最多,而在2011-2013年之后课题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与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变化趋于一致。

  (七)参考文献种类

  研究引用中文期刊288篇,以65.86%的比例成为参考文献最多的种类,研究者对外文文献(60篇,12.45%)的参考较少,如图6所示。

  (八)学科领域的分布研究者学科领域的分布可以反映研究问题的跨学科性,如图7所示,心理学领域(25篇,38.46%)贡献最大。

  经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与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一)研究问题不全面,探讨不深入

  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例如:朱爱民、张虎祥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4],而刘纯姣、王金道等则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5-6].由于研究现状与研究取样、时间等因素的差异,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朱小茼等提出职业压力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7],欧朝辉等研究发现高校人际氛围可以正向预测教师心理健康[8].干预措施方面,黄辛隐等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完善的团体心理训练计划[9].

  此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探讨较少。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较多是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探究,而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创新性研究还存在不足。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涉及多个研究问题,但对各个方面的探讨都不够深入的现象。国内80%的研究都同时涉及了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问题,如:陆桂芝从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及维护措施3个研究问题着手[10],但是并没有做到深入探讨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问题;而潘孝富则选择了高校管理气氛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关系这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11],这种集中精力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

  总的来说,研究者并没有发掘新的研究问题,而且对现有问题的探讨也并不深入。所以近10年的研究成果普遍影响力较小,并没有出现深刻而精辟的观点。

  (二)研究设计固定,研究工具单一

  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有63.07%采用了定量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些实证研究多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研究设计,即"发放问卷-回收统计数据-描述基本状况-探讨影响因素-提出干预对策".类似于罗小兰运用干预前后测试[12]、吕雅英采用半结构式访谈[13]等方法来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很少。采用个案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者更是几乎为零,这也限制了研究的发展,导致了研究成果的片面性。问卷法是一种横断收集数据的方式,已有的研究并没有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来探讨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了研究几乎没有涉及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变迁、干预对策的有效性等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68.29%的文献实证研究都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测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但能否对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仍存在很大争议。此外,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编制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量表,提高研究信效度。在研究工具的编制中,俞国良等编制了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并报告了其信效度[14],郑红渠等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15].然而,国内尚未编制并公开发表针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量表。

  (三)基础研究不充分

  在研究性质统计中,只有20%的文献是基础研究,15.38%的是综合研究。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几乎沿用了其他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俞国良[16]、兰卉[17]、边玉芳[18]等都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认为应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界定其心理健康,而且标准只反映了教师现在的心理状态,并未考虑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未来发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否完全等同于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在理论探索中,相关性研究较多,例如马雪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其教学效能[19].然而,关于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等理论方面缺乏研究,其概念的界定也很模糊。理论指导实践。如果理论基础不扎实,研究者提出的干预对策等应用方面便容易变成空谈,从而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对策等实践性研究的盲目性。

  (四)研究发展停滞不前

  从2010年开始,研究与课题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非由于过于饱和导致研究数量下降,恰恰相反,由于研究问题不全面、研究方法单一、基本理论研究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国内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难以突破创新,研究成果停滞不前,从而进入了研究发展的"瓶颈期".

  近10年针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总体数量并不多,这也表明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国内高校教师的研究刚刚起步,遭遇困难是必然的。但是理论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又亟须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应该正视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

  五、建议
  
  第一,研究问题需要创新并且进一步深入。应该注重对理论方面的探讨,不仅要对核心概念、关键因素的作用机制等加强研究,而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措施也需要提出完善的对策。同时,需要编制相关研究工具,提高实证研究的信效度,进一步研究怎样建立综合全面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由于现有研究与中小学教师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并延伸其成果,但是不能一味模仿与验证研究,还需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状况与群体的特殊性,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第二,研究设计需要综合化。在研究思路上,心理健康本来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是必然趋势。为了避免研究方法的简单化与单一性倾向,应该加强纵向研究,并积极使用实验法、个案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第三,关注国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问题的关注点、研究思路的切入点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国外动态,并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四,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课题立项以及支持力度,激励国内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行关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而课题立项应该侧重于研究基本理论、探索研究方法等方面。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