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2298字
论文摘要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 中医称之为“蛇串疮”、“ 缠腰火龙”或“蜘蛛疮”。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 , 以中老年人居多 , 后遗神经痛常在皮损已完全消退后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1]。中医与西医单用治疗疗效常不佳 ,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 , 提高疗效。2000~2013 年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 68 例 ,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 68 例 60~90 岁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中 ,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74.5岁。病程最短3 d, 最长14 d,平均病程 10 d。患病部位 :头颈部 13 例 , 胸背部 17 例 , 腹腰部 26 例 , 四肢 9 例 , 其他 3 例。

  1. 2治疗方法

  1. 2. 1中药汤剂 本病初期多为湿热困阻 , 中期多为湿毒火盛 , 后期多为火热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湿阻 , 余毒不清。临床分为湿热困阻、湿毒火盛、气滞血瘀三型进行治疗[2]。

  1. 2. 1. 1湿热困阻 方药利湿解毒汤 :金银花 15 g, 板蓝根20 g, 土茯苓 20 g, 茵陈蒿 20 g, 生地 15 g, 蛇舌草 25 g, 紫草 12 g,赤芍 12 g, 郁金 12 g, 甘草 3 g。1 剂 /d , 分早晚 2 次水煎服。

  1. 2. 1. 2湿毒火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12 g, 山栀子 15 g, 生地 20 g, 泽泻 15 g, 茵陈蒿 25 g, 紫草 15 g, 板蓝根20 g, 大青叶 15 g, 赤芍 15 g, 郁金 15 g, 甘草 4 g。加减 :病在头面部去龙胆草、山栀子加升麻 10 g、鱼腥草 25 g; 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 10 g( 后下 )。1 剂 /d , 分早晚 2 次水煎服。

  1. 2. 1. 3气滞血瘀 方药疏肝化瘀止痛汤 :柴胡 12 g, 郁金15 g, 白芍 20 g, 香附 12 g, 元胡 12 g, 桃仁 15 g, 红花 5 g, 麦冬15 g, 牡丹皮 10 g, 沙参 20 g, 生地 15 g, 甘草 5 g。加减 :年老体弱属脾虚的患者 , 去麦冬、沙参、生地 , 加淮山 15 g, 白术12 g, 党参 15 g ;夜晚痛甚影响睡眠者 , 加酸枣仁 15 g、茯苓15 g、合欢皮 20 g。1 剂 /d , 分早晚 2 次水煎服。

  1. 2. 2穴位注射 胸背部以上患位取双侧曲池 2 个穴位 ,腹腰以下患位取双侧足三里 2 个穴位 , 每个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 50 mg、维生素 B12注射液 0.25 mg、鱼腥草注射液2 ml, 隔日 1 次。

  1. 2. 3患处外敷雄陀散 药用雄黄、枯矾、密陀僧 , 各 15 g,制乳香、没药 , 各 10 g, 青黛 30 g。共研细末 , 过 100 目筛 ;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 40 ml, 调和。外涂患处 , 以结痂、保持湿润为度。以上治疗 14 d 为 1 个疗程。

  1. 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3]。治愈:皮疹消退 , 临床体征消失 , 无疼痛后遗症;好转:

  皮疹消退 30% 以上 , 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 :皮疹消退不足30%, 仍有疼痛。总有效率 =( 治愈 + 好转 )/ 总例数 ×100%。

  2结果

  经 1 个疗程治疗后 , 本组 68 例患者中 , 治愈 56 例 , 占82.35 % ;好转 11 例 , 占用 16.18 % ;无效 1 例 ;占 1.47 % ;总有效率 98.53%。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无免疫力者初次感染该病毒后 , 临床表现为水痘( 约 70% 患者 ) 或隐性感染 ( 约 30% 患者 ), 以后病毒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三叉神经节中 , 在劳累、患病、外伤及某些药物的诱因下 , 机体免疫力下降 , 潜伏的病毒会再次活动 , 生长繁殖 , 沿着神经纤维到达皮肤 , 引发病变区域的水疱和疼痛。人体皮肤任何部位都可能患病 , 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故易患病 , 据统计 :50 岁以上中老年患带状疱疹人数占总患者数的 70% 以上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在 15% 左右 , 老年人的发生率在 50% 以上 , 老年人由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减慢 , 疼痛亦较持久[4]。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肝胆不和、气滞湿郁化热化火 , 湿热火毒郁阻经络外皮肤所致。由于老年人体弱 ,湿热蕴蒸 , 壅阻肌肤 , 经络失疏 , 致使气滞血瘀 , 故常遗留疼痛不休[5]。

  本病中医治疗总的原则是 :利湿解毒 , 通络止痛。西医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初期方药利湿解毒汤 :金银花、板蓝根 , 清热解毒 ;土茯苓、茵陈蒿、蛇舌草 , 利湿清热解毒 ;生地、紫草 ,凉血清热 ;赤芍、郁金 , 清热凉血 , 化瘀止痛。中期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子、柴胡 , 清肝泻火解毒;生地、紫草 , 凉血清热;泽泻、茵蒿 , 利湿清热解毒;板蓝根、大青叶、赤芍、郁金 , 清热解毒 , 化瘀止痛 ;升麻、鱼腥草 , 清阳明肺胃之热。后期方药疏肝化瘀止痛汤 :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元胡 , 疏肝行气止痛;桃仁、红花、牡丹皮 ,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沙参、麦冬、生地 , 养阴柔肝止痛 ;淮山、白术、党参 , 健脾益气 ;酸枣仁、茯苓、合欢皮 , 定神止痛。维生素 B1具有滋养神经作用 , 维生素 B12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 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 三药联合穴位注射 ,功效倍增。外敷雄陀散 , 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 雄黄、枯矾、密陀僧、乳香、没药、青黛 , 诸药共达解毒止痛、清热燥湿之功效。本组采用中西药内服、外敷、穴位注射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 , 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 治愈率为 82.35%, 总有效率为 98.53%,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许卫平 , 龚炯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03, 36(4):245-246.

  [2] 刘清文 , 常洪山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 中医外治杂志 ,2004, 13(5):5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012 版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2:546-549.

  [4] 郑捷 , 全尧卿 , 李卫平 , 等 .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抗体与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关系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95, 28(1):22-24.

  [5] 陈德宇 .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5:162-1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