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中药汤剂内服加外洗对复发性湿疹治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5 共2256字
论文摘要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聚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非传染性、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炎症,该炎症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常常累及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通常认为该类炎症反应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联性。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渗出性、多形性、复发性、瘙痒性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称之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所谓“湿”,是指身体性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有七成是水分,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水肿、脾胃不和、大便淡薄等。我院皮肤科运用中药汤剂内服加外洗对复发性湿疹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2012年皮肤科收治的符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的复发性湿疹患者11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治疗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16~71岁,平均(44.4±10.2)岁;胸部湿疹17例,手部湿疹13例,耳部湿疹11例,脐窝湿疹10例,广泛性湿疹7例;中医辨证分型:湿热型16例,血热型18例,湿阻型15例,血燥型9例。对照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17~70岁,平均(43.9±10.5)岁;胸部湿疹16例,手部湿疹11例,耳部湿疹12例,脐窝湿疹12例,广泛性湿疹7例,中医辨证分型:湿热型15例,血热型17例,湿阻型16例,血燥型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有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2)湿疹每年的发生次数>3次,且病变以头面部为主;(3)外周血实验室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升高,并且抑制性T淋巴细胞减少;(4)患者对变应原产生即刻反应或者既往有食物过敏史;(5)划痕症反应出现延迟。排除标准:(1)对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类药物过敏者;(2)皮肤局部合并感染者;(3)近期出现腹泻症状;(4)近半个月内使用过激素者;(5)家属不同意参加本试验者。

  1.3方法。对照组根据不同分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汤剂即(1)湿热型:龙胆草10g,黄芩10g,丹皮15g,银花30g,连翘15g,苦参10g,苍术10g,黄柏10g,茵陈10g,生甘草6g。热盛加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毒热盛时加大青叶30g;大便燥结加生大黄6g(后下)。(2)血热型:鲜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黄连6g,山栀子10g,地肤子10g,茜草15g,苦参10g,海桐皮15g,生甘草10g,车前草10g。(3)湿阻型: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山药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0g,泽泻15g,徐长卿30g,陈皮10g,茵陈10g,生甘草6g。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渗出多时加萆薢、苦参;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滑石。(4)血燥型:生地30g,白芍15g,当归10g,丹参20g,鸡血藤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萆藓10g,茯苓皮30g,蛇床子10g,生甘草10g。上述方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葎散煮水进行外洗即葎散250g,加适量的清水,煮沸后15min,过滤倒入盆内,进行冲洗,2次/d,15~20min/次。

  1.4疗效标准。(1)痊愈:湿疹、瘙痒等症状全部治愈;(2)显效:湿疹、瘙痒等症状明显好转;(3)有效:瘙痒、湿疹等症状有所减轻,仍可见散在的湿疹,患者依然有瘙痒感;(4)无效:瘙痒、湿疹症状如前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论文摘要

  3、讨论

  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血风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掌指间的叫“痫疮”;发于腿足的“湿毒疮”;发于阴囊初起名“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婴儿湿疹有“干敛”、“湿敛”之分。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

  中医按照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方剂:(1)湿热型,以利湿清热为主;(2)血热型,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3)湿阻型,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明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4)血燥型,用滋阴除湿法治疗。然而,本文对照组按其辨证分型给予对症用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远期复发率不尽人意,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2.07%和6.89%,明显高于治疗组的复发率。分析其原因,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加以葎散外洗。葎散,其味甘、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将其煮沸过滤后熏洗,可以对湿疹局部进行有效治疗,进而到达清热祛湿的目的。其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治疗组经过内服外洗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1.38%,差异显著。能够明显降低其远期复发率。

  因此,对于复发性湿疹运用中药内服汤剂,结合局部熏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广瑞,杨嗣福,欧阳恒,等.湿疹治疗的难点及中医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4):253-255.
  2.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3.王欢.中医整体观在慢性湿疹中药熏洗疗法中的运用[J].河北中医,2012,34(7):10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