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运用自拟中药内服外敷辨证治疗湿疹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2695字
论文摘要

  湿疹是临床上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由内外多种原因引起,病因复杂,病情缠绵难愈。临床上以皮肤持续、阵发的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可见多种形式的皮损改变,湿疹往往病程较长,数月到数年不等。临床上常将湿疹依病程时间段的不同划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三种。急性湿疹常见渗出性液体,因湿疹的病灶部分容易转换,故如果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治疗不当,将会转换发展成为慢性湿疹。因此,湿疹急性初发期的有效针对性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来,中医药在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湿敷法、外洗法、涂擦法、熏洗坐浴法等疗法都突显出中医药在外治法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自拟中药内服联合外敷治疗湿疹,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襄阳市中心医院的湿疹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7~65(39.2±3.7)岁;病程2个月~4(1.2±0.4)a;包括急性湿疹18例,亚急性湿疹12例,慢性湿疹5例。治疗组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3~60(36.7±2.6)岁;病程1个月~6(1.5±0.7)a;包括急性湿疹20例,亚急性湿疹14例,慢性湿疹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的《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确诊。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1.3 病例排除标准
  
  排除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皮肤化脓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病变患者;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见减轻或反见恶化。

论文摘要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日1次,每次1片;另用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外涂治疗,每日涂抹患处2~3次,30d为1个疗程。
  
  1.5.2 治疗组
  
  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联合自拟中药膏外敷。由于湿热之病机以虚为本,以风湿热为标。临床常见的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盛证,针对不同证候,需辨证论治。具体口服中药如下:
  
  湿热内蕴证(常见急性期),治则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起病急,瘙痒剧烈,皮肤灼热感,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内服方药①:黄柏15g,黄芩15g,苍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连翘20g,白蒺藜15g,萆薢15g,炙甘草6g。
  
  脾虚湿盛证(常见亚急性期),治则健脾益气湿止痒。起病较缓,皮损色淡,瘙痒,鳞屑,便溏,纳少,腹胀,舌质胖,苔白腻,脉缓。内服方药②:苍术10g,白茯苓30g,炒白术10g,车前子15g,泽泻10g,厚朴8g,陈皮8g,白蒺藜30g,炙甘草6g。
  
  血虚风燥证(常见慢性期),治则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患者皮肤色暗,剧烈瘙痒,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头晕,唇甲淡,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内服方药③:熟地黄10g,生地黄10g,山茱萸15g,当归10g,防风6g,荆芥8g,白鲜皮15g,玄参8g,丹参15g,白芍30g,陈皮8g,炙甘草6g。
  
  自拟外敷方药组成为:苦参20g,蛇床子20g,黄柏15g,苍术15g,香油适量,将苦参、蛇床子、黄柏、苍术捣碎后,置入香油中炸至微黄取出,待温度凉后用纱布包裹上述油渣敷于患处,每日外敷2次,每次持续30min,30d为1个疗程。
  
  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饮食禁忌,禁凉、辣、海鲜、肥甘厚腻;避免过度挠抓创面;穿着纯棉衣物。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论文摘要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延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学无“湿疹”之病名,但是对湿疹的认识却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许多病名的发病的特点、部位与湿疹相类,如浸淫疮、湿疮等。自《黄帝内经》中便有“岁火太过……甚则胸中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的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明确将上文中所言的“浸淫疮”作为一种病名提了出来,其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经考证,古人所言的浸淫疮即为急性湿疹。关于湿疹的成因,《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有“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又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疮”。指出疮疡类疾病与精神因素、饮食及外来因素相关,对后世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的探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热,发于肌肤”即由于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外感风邪,郁积于肌肤所致。众多研究表明,湿疹多是由于机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邪,或过食肥甘厚腻损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蕴。
  
  日久甚则耗气伤血伤津,致血虚风燥之证。湿疹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以素体虚弱为本,以风湿热邪为标,治疗宜健脾燥湿祛邪、泻热解毒为主。
  
  本研究治疗湿疹的方法选用自拟中药口服联合外敷治疗与西医基础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有效率为91.6%,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的77.1%。内服中药方剂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仍以清热利湿、养血润燥、疏风解毒、凉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外敷方中苦参清热燥湿、利尿杀虫;黄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蛇床子祛风杀虫、燥湿止痒;苍术健脾燥湿、祛风散邪,多药配伍,共奏燥湿祛邪、泻热解毒之功。总之,中药内服联合外敷治疗湿疹疗效显著,能够从本质入手治疗疾病,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深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5.
  [3]陈富元.黄帝内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
  [4]张仲景.于志贤,张智基.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2.
  [5]吴奕兴.针药结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60-62.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