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机械化论文

科技创新下农机结合农艺的原则与措施

来源:现代化农业 作者:常相铖
发布于:2021-04-28 共2960字

  摘    要: 农艺包括农作物选育、栽培等技术,农机指的是用于农业耕种、施肥、收获等农业过程的机械设备,两者均会对农业产量有较大影响。农业产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农艺是农机研发的指导,农机是农艺发展的补充。因此在对农用机械进行科技创新改造时,需要考虑农作物栽培方式、种植制度等,即农机的发展需与农艺相结合。有鉴于此,本次研究将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视域下,农艺和农机结合的原则及具体方法。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农机; 农艺;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各种自动化农业机械也在大部分农业区应用。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高效高产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机的使用时间较短,农民仅仅使用农机辅助农艺,因此出现了很多农机和农艺不相符合的情况[1]。传统的农艺仅仅对农作物的育种、栽培、除草除虫和收割过程进行分析,而农机的研发只针对农艺的某个环节。因此可能会出现农机收割的农作物还需要二次处理的情况,难以达到节省人力的目的[2]。基于农机科技创新的新型农业生产,需要有效结合农机和农艺。在研发农机时,对所需农艺进行一定改进;在探索农艺时,也要考虑到该项技艺应用于农机时的可行性。

  1、 科技创新视域下农机和农艺结合的原则

  1.1 、可行性原则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需要遵循一定的时节气候。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耕作作物为玉米和小麦,南方则以水稻为主。同时根据当地的地质和天气特点,耕种农作物的轮作周期和灌溉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农机科技创新制造时,必须要遵循农艺的基本内容。在设计耕作机械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所含水分、肥力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并且还需要对耕作地区的土质特点充分分析,根据土壤的软硬程度选择合适的机械材料和刚度[3,4]。在设计播种机械时,需要考虑作物间距、覆土均匀和镇压等农艺技术。合适的农机应该因地制宜、因时而制,符合农艺规律的农业机械才能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作用。
 

科技创新下农机结合农艺的原则与措施
 

  1.2 、经济性原则

  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未形成规模化,很多地区囿于经济或者地形限制,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区域性播种、耕种和收割。符合农艺规律的专业性农业机械的科技研发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其研发周期长、研制经费高,自然使用成本也很高[5]。对于很多农民而言,专业性强的农业机械使用成本高,不符合自身预期。此类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降低当年的农业净收入。因此在进行农机科技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自身经济条件和农机使用心理预期。保证农机的使用成本在农民的预期范围之内,否则价格昂贵的农机无法投入实际应用。

  1.3 、灵活性原则

  农艺内容显示农业生产包括多个环节,在耕种时需要同时考虑覆土均匀、耕作深度等问题;在除草除虫时,需要同时考虑药物残留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保证去除杂草不会再次生长;在收割农作物时,需要同时考虑作物的处理问题,防止出现作物收割完成后还需要人工二次加工的情况[6,7]。在设计农机时,需要遵循农艺的基本规律,同时加强一机多用、灵活可靠等方面的研究,使农机的使用便利农业生产,能在农业生产的各种条件下有效使用。生硬结合农艺理论的农机设计只会降低农机的可操作性,甚至降低农业生成的效率。

  2、 加强农机和农艺结合的有效措施

  2.1、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活动

  科学创新视域下的农机、农艺结合,需要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因地制宜的农业活动。首先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包括气温湿度、耕地类型、地形地貌、作物类型等,明确当地主要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和对应的农艺规范。其次需要根据不同农业合作生产类型,进行农机模式的划分。以林下经济为例,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情况下,研发的农机要符合该模式下的限制高度、机械臂灵活性等。之后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农机支出在以往农业经济活动的占比,以及对新型农机的使用成本预期。在进行农机科技研发时,将经济要素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设计标准之内。最后,在充分了解当地农艺规范之后,研发、配备针对性的农机装备。农机农艺的结合并非单纯地根据农艺设计农机,而是要结合当地环境、耕作特点。在此过程中,农艺是农机设计的科学指导,而农机的使用也会完善和改进农艺理论。

  2.2 、成立农业协调组织

  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以及农艺的科学发展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农业协调团队。协调团队包括农业相关领导干部,负责农机推广和政策性协助工作。团队还包括相关科研人员,负责农机研发以及农艺的科学发展指引。只有领导团队充分重视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项目,对新型农机的推广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协助,新型农机才能在当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相关主管部门要做好其中的衔接环节。为科研人员提供当地的农业环境信息,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前期农机研发的执行方案。在农机完成研发时,完成农机研发和制备两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在后续农机的使用过程中,对农机使用效果、待改进内容进行调研和反馈,并承担农机使用中的必要维修、维护乃至赔偿处理工作。只有形成农业协调组织处理农机农艺结合项目,才能保证两者互相促进,形成科学适用的农业合作模式。

  2.3 、提高相关知识技术水平

  研发农机和改善农艺的直接目的是有效开展农业活动,但是经由农民生产生活经验形成的农艺理论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无法完全掌握新型农机的具体使用方法。不科学农艺和复杂农机造成即使在农机科学创新情况下,当地农业产量仍然无法大范围提升。为了提高农机培训的效率,规范农艺理论,从教学形式、教学教员两个方面分析农机培训的要点。在教学形式上,由于农民农业生产任务繁重,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农业培训应该简化教育理论,制定简单易懂并且切中要点的农机使用规范。具体农机使用教学,应包含室内理论教学和室外农机实操教学两部分,并且室外教学占整体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学教员方面,应采用科研人员和充分了解的农民教学结合的模式。科研人员讲解农机内部制造、使用规范,熟练掌握农机使用的农民则对农机的具体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3 、结论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结合农艺理论的农机使用是必经之路。只有充分结合两者优势,才能使新型农业因地制宜,实现高效、高产。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农机、农艺结合需要遵循可行性、经济性和灵活性原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成立农业协调组织,为新型农机应用保驾护航;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活动,是新型农机促进农业生产的前提;提高农民相关技术水平,是新型农机应用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视域下,农机、农艺的科学有效结合,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庆政,巴桑拉姆.浅谈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7(8):214.
  [2]何云.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156.
  [3]尤彧聪.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科技创新与广东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26.
  [4]韩宝华.“互联网+”视域下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41(2):82-87.
  [5] 付中顺.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J].名城绘,2018(2):634-635.
  [6]郎晓娟.基于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344(8):67-68.
  [7]谢善深.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农业成效初探[J].湖北农机化,2020,243(6):9-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原文出处:常相铖.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农机与农艺结合研究[J].现代化农业,2021(04):65-6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