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5 共7317字

  
  3. 2 主要对策

  3. 2. 1 制定长远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明确责任

  “十三五”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时期,建议各地认真做好 “十三五”或者更长时段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规划,并制定详细的推进措施。一定要量化指标,便于操作,如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多少个、落实消纳地多少面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多少面积、减少农药使用量多少吨、减少化肥使用量多少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多少面积等等,努力将 “蓝图”切块年年推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绘成。

  3. 2. 2 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地方条例或法规,约束农业生产过程和业主行为

  参照德国的 《生态农业法》和日本的 《持续农业法》,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之前,可在省内先行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地方条例或法规,使这项工作有法可依,约束农业生产过程和业主行为。

  2014 年 12 月,浙江省政府下发 《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文件就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依法加大秸秆露天焚烧查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做出规定。这类地方性的规定,对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另外,要增强业主和农民的环保意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必须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来规范,包括一些生活习惯。

  3. 2. 3 推进模式创新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投入机制创新。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浙江省已经明确,要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开展生态环保专项补助试点; 率先实现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 大力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支持新型种养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以及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配送、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等生态循环节点工作建设。省市县三级财政均应出台扶持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

  实施重大项目。加快学科建设,提升研究水平,提高服务浙江的能力。重点围绕水土修复、治理、新型种养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以及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配送、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决策咨询、联合攻关。促进科研与推广部门的广泛合作,加快现有成熟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通过召开现场会、示范区、示范点检查、验收等活动,举办管理人员和业主培训班等,统一思想,阐明要求,明确着力点。

  3. 2. 4 推出相关配套技术措施,支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全面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 鼓励业主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产,形成三级循环体系。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减量施肥、施药,防治土壤、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如采用农牧结合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平湖稻-菇-芦笋产业循环模式、蔬菜植株残体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长兴芦笋秸秆养羊-羊粪种芦笋循环模式、蚕粪统一发酵制肥等,延长产业链,减少面源污染。

  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药废弃物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加快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 加强不定期督查; 加强死亡动物 “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常态化运行机制建设; 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落实监管责任人。要建立一条由政府组织引导,群体参与,包括农药废弃物收集、运输、安全处置的有效运行链条; 要建立无害化安全处理场,既是节点,也是关键和难点。应以项目制的形式,保障建设用地、资金; 要将有序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纳入各县( 市区) 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或新农村建设考核,督促各地将回收和处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鼓励生产主体 ( 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 ,在自身小区域内,通过合理的养种结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形式,实现自身消纳,实现主体小循环。对于自身难于消纳的业主,要主动对接或者通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进行对接,尽量使沼液、畜禽排泄物得到有效处理和有效使用,构建种养平衡、产业结合、物质循环链条,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或者相近区域,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大循环。

  农作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的生长特性、需肥规律,对土地、作物、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配置,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水旱轮作、作物间套种、稻鱼共生、林下生产等模式,创造功能互补、能量循环、高效生态的种养模式。也可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创意为纽带,以动植物自然生长习性为依据,充分融合现代工业、农业、艺术等先进要素,实现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的融合。

  高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目前农业节水的主要途径有: 减少灌溉渠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 减少农田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适度干旱并不一定降低作物产量,特定生育期的适度水分亏缺,往往具有同时促进节水与增产的效果,水田干湿交替等灌溉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的水分生产率[9 -10].

  加快水土修复。水质修复涉及许多领域。首先要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及入海口水质的监测。其次要加强污染源 ( 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控制污染物限排总量。再次是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对水体污染严重的江河流域和平原河网地区以及水质在Ⅴ类或劣Ⅴ类的重点水功能区,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尤其要注重流域上下游联动治理。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会经过径流、渗漏进入水体,可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可见,土壤污染治理是 “五水共治”的重要前提之一。治理土壤污染,必须全省一盘棋,各方协作,各学科配合,特别是开发出一些共性技术,供各地应用。必须明确污染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来源。是工业污染、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染、还是土质本身的污染? 只有掌握了源头,才能对准下药。制定分类修复措施,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剑平,沈阿林。 运用政策和科技创新深化 “五水共治”工作的探讨 [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 ( 1) : 1 -4,9.
  [2] 姚燕来,薛智勇,王卫平,等。 浙江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探讨 [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 ( 1) : 23 - 26.
  [3] 赵水宏,邓祥征,战金艳,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 5) :2548 - 2552.
  [4] 朱兆良,诺斯,孙波。 中国面源污染控制对策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等。 我国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生态学报,2013,21 ( 1) : 96 -101.
  [6] 陈喜靖,沈阿林,奚辉,等。 浙江省 “五水共治”之 “抓节水”的重要性及途径 [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 1) : 5 -9.
  [7] 章明奎。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可持续防控政策与技术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15,56 ( 1) : 10 -14.
  [8] 刘启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政府行为分析 [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 ( 4) : 60 -62.
  [9] 张明生,黄有总,张国平。 浙江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 ( 2) : 173 - 179.

相关标签:生态农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