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通江县耕地质量低下的原因与加强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2934字

  通江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全县共有耕地约7.83万hm2,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由于耕地的不科学利用,耕地质量水平不断下降。耕地质量水平是决定作物产量、品质、效益的首要因素,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必须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坚决杜绝“耕子孙田种当季粮”.

  1 我县耕地质量现状

  我县共有耕地约7.83万hm21田约4.12万hm2,旱地约3.71万hm2,中低产田地面积6.1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9.05%.海拔800m以下的耕地约5.1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6.3%,主要集中在民胜、广纳、铁佛、麻石等南部中低山区,这一区域土地较肥沃、农业基础设施较好,是我县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海拔800m以上的耕地约2.6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7%,主要集中在铁溪、至诚、洪口、沙溪等北部高山区,这一区域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我县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冲积土、石灰(岩)土等5个主要农业土壤类型,其中水稻土是我县最大的土类,约占农业土类面积的52.6%,面积约4.12万hm2,其次是紫色土占38%,面积约2.98万hm2.我县土壤普遍存在缺素矛盾,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同时,传统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加速了耕地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做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作,全面加强“田网、路网、渠网”等“三网”的配套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改进,耕地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但整体质量水平还较差。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是我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我县耕地质量低下的原因

  2.1 缺素矛盾突出

  一是耕地质量水平严重不平衡,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地貌,全县呈北高南低态势,全县坡耕地约占七层以上,县域内水量较充沛,年降雨量约1 200m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有效耕作层不稳定。全县耕地质量水平呈南高北低,南部中低山区土地较肥沃、农业基础设施较好,是我县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北部高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二是我县土壤缺素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所以加强我县耕地质量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2 施肥方法不科学

  一是“三重三轻” 现象较突出,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二是表施和撒施现象较普遍,我县常有0.67~1万hm2耕地实行表施和撒施,占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造成了肥料流失和严重浪费,据调查,我县肥料利用率仅为27%.不科学的施肥方式和方法,造成了土壤板结、理化性状改变等,传统的施肥方法严重影响了我县耕地质量水平的提升。

  2.3 耕作制度落后

  一是我县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作物为主,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单一,轮作、套作种植面积极少,连茬种植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土壤养分比例失衡,磷钾及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同时,土壤中寄生病菌数量增多,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二是种植大量用地作物,很少或基本没有种植大豆、绿肥等养地作物,用养没能有机结合,耕地大面积过度利用,造成土壤养分丢失严重,耕地越来越贫瘠,传统的耕作制度加速了我县耕地质量水平的降低。

  2.4 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南部中低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基本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而成的,现年久失修,塘库淤塞、渠堰垮塌、管泵老化等现象严重,造成耕地排灌能力日趋低下,耕地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北部高山区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处于未建设状态,耕地质量一直居于较低水平。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地防汛抗旱能力较差,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较低,严重阻滞了我县耕地质量建设的进程。

  2.5 耕地污染严重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我县常年施用化肥约3万t(折纯量),农药约200t,农膜约600t,农药、农膜、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危害,同时,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县域内大小企业共100余家,涉及煤矿开采、水泥生产、食品加工、农资生产、牲畜养殖等,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污染农田,影响了耕地的正常使用,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途径,广泛宣传科学用地养地知识,引导农民既要关注“地上”的生产量,也要关注“地下”的生产力,花大力气改变“重用地、轻养地”的耕地利用方式。二是做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前,我县已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1个,在广纳等地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要继续加大耕地质量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定期做好耕地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我县耕地质量有效监管制度。

  3.2 推广土肥新技术,建立科学耕作制度

  一是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新技术。目前,全县配方肥年施用量达2.2万t,年推广面积达6.67万hm2次,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切入点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施肥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全力实施沃土工程。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经济绿肥和商品有机肥料;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大力推广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新场、涪阳、广纳等10个乡镇进行了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并进一步大面积推广。

  3.3 依托项目支持,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2008~2015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成基本口粮田约5 666.67hm2,项目涉及48个乡镇、217个农业行政村。按农户人均建高产稳产田333.33m2计算,我县至少要建成基本口粮田约2.27万hm2,还有建设缺口约1.47万hm2.我县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较大,必须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争在2016~2025年内完成1.47万hm2的建设任务,全面提升和巩固基本口粮田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户增产增收能力。

  3.4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县耕地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2010年底,我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64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0.96%.2011~2020年,我县规划建成高标准农田3.11万hm2,涉及18个乡镇、130个行政村。其中,“十二五”规划建成1.66万hm2,“十三五”规划建成1.45万hm2.通过国土资金完成1.27万hm2,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整合农业、水务等部门项目资金)完成1.84万hm2.

  3.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

  一是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做好畜禽粪便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做好废弃农膜的回收处理工作。二是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做好企业乱排、乱放、乱倒等“三乱”的监管工作,加大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防治力度,推进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全力提高耕地持续生产能力。总之,要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胡召华,杨甲华,陈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9):80-83.
  [2] 任笑媛。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5-6.

相关标签:地质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