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浅析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来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作者:杨欢
发布于:2018-08-31 共6020字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新时期,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大批农业生产问题, 工业生产问题,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 农村生态破坏问题,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针对农村现状从哲学角度进行反思解读, 同时立足于现实,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积极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农村;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农村

  1 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1 农村农业生产污染

  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污染严重。首先,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而过度使用化肥。短期来看可以增加农业产量, 但是长期过量的使用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 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 并且导致土壤结块变硬, 破坏土壤团聚体结构, 不利于土地的循环利用[1]。并且, 为了避免病虫害对农产品的危害, 会频发大量喷洒化学药品。长期的泛滥使用会改变土壤和水质。塑料不可分解地膜也会大量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中。由于土地对地膜的分解能力效率很低, 导致大量地膜被遗弃到土壤中, 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妨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水吸肥能力, 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严重的白色污染[2]。

  1.2 农村工业生产污染

  农村工业生产污染主要来自于乡镇政府为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而招商引资来的高污染、高消耗的大型化工企业, 该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工业品时会大量排放固体污染物、化学气体和污水[3]。这些固体废弃物所含的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就会破坏土壤质量, 造成土地污染, 在雨水的溶解冲刷下会渗入地下或是流入周围的江河污染水质。这些废弃物挥发产生的有害废气含有有毒气体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等, 污染周围大气, 造成酸雨或是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严重的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大量工业废水在没有专门的排污处理设施的基础上, 直接排入河道, 污染农村河水和地下水, 不仅对农业灌溉带来巨大的危害, 而且还会污染人畜饮用水。

  1.3 农村生活污染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自我保护意识不到位, 导致农村生活污染比较严重。一方面, 由于人口众多, 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包括厨房废弃物, 废塑料, 废纸屑, 废农药瓶等;另一方面, 外部城市的污染也转移到农村。城市需要寻找新的填埋场所, 就把目光转向了附近成本低, 管理不严的农村。其次,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比较滞后, 缺乏专门的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 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所有的情况都导致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结果就是固体废弃物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大片的可耕种土地, 降解后还滋生和传播有害细菌, 甚至污染土壤和水源[4]。

  1.4 农村生态破坏问题

  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会大幅度开垦并且过度使用土地,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比如水污染严重。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由于过度的使用化肥, 并由于雨水的冲刷和分解使化肥流入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破坏水体的成分[5]。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村家庭缺少新能源的供给, 主要使用的是低质煤炭和柴草等生活燃料, 产生高污染的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到大气中[6]。植被破坏严重。农村出现大量的毁林开荒搞建设的活动滥砍乱伐, 乱垦耕地, 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 致使表层有机土壤大量流失, 荒漠化问题产生。这些现象都加剧了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锐减, 农村极端气候频发, 农村整体农业生产不稳定, 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

  我国农村的生态建设和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于乡镇环境建设管理行为不当, 管理力度不够。 (1) 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当地的政府盲目追求卓越的功绩, 导致高消耗, 高污染, 环境要求不达标, 环境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在当地落户, 对当地的环境生态造成严重的危害[7]。 (2) 由于没有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 导致政府对环境的管理有所欠缺。政府各部门没有相互关联, 导致出现环境问题时各自为政, 相互推卸。部门间组织协调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相关性项目安排上缺乏整体性[8]。 (3) 政府环境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为了掩盖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实, 拒绝公开环境信息, 这样就无法保证农村村民行使自己的环境知情权和申诉权, 对政府环境监督保护措施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

  2.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农村生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原因造成的, 呈现出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发展状态。首先, 由于农产品产量不高, 收入较低, 资金来源途径较少, 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 没有技术投入的资本, 导致农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缺乏先进的技术措施。由于农村对环境的认知不够, 导致对生态环境的过度使用, 导致环境受到破坏。农村的乡镇企业由于没有引进高技术的设备, 所以还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回报的方式进行生产,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利润最大化。不仅会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造成自然资源逐渐枯竭,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生态赤字不断扩大, 还使人民群众生态福利负增长和生态利益严重受损[9]。最后,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加快了对环境污染的速度。城镇化进程就大肆占用耕地, 修建广场马路和高楼大厦, 围湖造田等, 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存面貌, 由于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被破坏, 大量的工业垃圾导致公共资源大量浪费[10]。

  2.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文化原因

  由于农民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从农村环境问题不断升级, 农村地区教育不发达, 长期保留了保守落后的文化观念。受到利益至上的观念, 乡镇只注重城乡经济发展, 过度利用生态资源, 其次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蔓延, 导致城乡环境问题不断加重[11]。而且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不仅不能预见破坏环境的后果, 更不了解破坏后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后果, 也不知道环境利益遭到侵犯时应该怎样进行投诉, 怎样去寻求帮助。狭隘的逐利思想。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不高, 所以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 就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不自觉的破坏环境, 致使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影响到了农村村民的自身生命安全, 也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2.4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因素很多, 首先, 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人口一直占据着重大的比例, 农村落后的观念导致人口不断上升, 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其次, 农村生态缺乏健全的环境保护设施。我国农村不仅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池, 也没有专门垃圾处理厂和专门的环保人员, 其他环保设施更是匮乏。不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也是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再者由于没有颁布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对农民们没有起到规范的法律约束, 致使农民没有与生态环境和谐处的意识, 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解读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体现了人与生态之间实践的辩证的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生态观念的核心, 该核心是马克思根据自己对于人与生态关系的看法通过理论批判和时间批判提出的, 是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立足点。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3.1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自然先于人类, 人类源于自然[13]。人类将自然界进行改造, 适应人类生存, 那么自然界对于人类将具有了双层的含义。一方面, 自然界不是独立存在的, 每一种生灵都是其组成部分, 包括人类。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 并通过加工改造变成适合人类生存的物质产品[14];另一方面, 自然界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然界和人类的精神世界相关联, 交替更。自然界和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不断的相互传递,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共存[15]。总之, 人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类的发展需要大自然的帮助, 大自然的存在也需要人类的协助。

  3.2 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纽带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条件。马克思指出劳动可以将人和自然界相互分离, 也可以将人与自然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人类在劳动中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适合人类生存的产品产出, 为了生存和利益, 人类可以有目的性的加工这些物资资源, 劳动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传递的方式, 这一意味着劳动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 也是物质转化的桥梁[16]。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来改变大自然, 只有人类的劳动才能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通过改造来促进人类发展, 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某种意义上说, 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 而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 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改造成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17]。同时, 人类主动的改造从自然界中有选择行开采的物质资源, 来满足人类正常生活的需求。这就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不同, 恩格斯在《自然的辩证法》中指出:动物的生存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动物按照自身所属一代一代的繁衍、复制自身, 使自身更加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的生活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 只有朝着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改造自然挖掘大自然的潜力才能为人类服务。在这之中, 人与自然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着。

  3.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 人类需要尊重保护自然, 达到和谐相处的关系, 马克思曾提出过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所以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长期以来, 人类只是为了自身的工业发展不断征服自然, 致使生态系统失衡[18]。人类不正当的乱砍乱伐、大量排放污染物、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使得大自然伤痕累累。人类没有正确认识大自然, 只是一味地索取,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 没有理性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这样就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18]。同时, 人类不合理的征服自然, 缩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 导致其他生物大量灭绝, 不利于人类发展威胁人类生存。导致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恩格斯提出: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的发展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人和自然共存。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4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4.1 完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保护环境的一个有力措施就是完善法律法规, 制约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正当开采和破坏污染[19]。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下尽量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是基础, 还需要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此外, 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 还缺乏相应的法律”因此, 必须建立一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法律, 不断完善当下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和技术上的缺陷, 扩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还要加强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方面的立法工作,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技能反映国情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并且要禁止高污染高消耗的中小型企业向转移, 以立法的形式从源头根治这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20]。

  4.2 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经济发展, 就必须要消耗资源, 但是如果没有高效的利用资源, 不断的高消耗, 低产出就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这种方式是难以实现小康的。为了提高自然界产出的物质资源的利用率, 就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改变以前的生产方式, 科学高效的生产利用资源, 合理处理污染物,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21]。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就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进, 加强生态净化设施技术的研究, 加快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 以及农村清洁、方便和经济的新能源的研究推广和使用。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科技管理, 大力研究环保技术, 开展科技技术攻关, 促进农村环保技术应用。此外, 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帮助农村地区向集约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依靠先进的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绿色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减少使用化肥农药, 多使用天然有机肥。不能随意破坏耕地, 滥垦乱伐, 爱护植被, 多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4.3 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

  加强农村的生态保护意识, 首先, 政府部门需要宣传和教育农民们如何合理开垦土地, 保护自然环境, 以合理正确的方式来从自然界中获取利益最大化。危害村民的健康为代价来获取短期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农村地区的居民作为直接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他们既享受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成果, 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其次, 培育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新型农民。要使农民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自我约束, 自我提醒,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努力加强乡镇居民的主动自我保护环境的意识, 避免污染环境。激发农民保护生态意识, 让他们自觉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 宣传和教育就是关键。最后, 大力开发生态农业, 运用先进合理的生态农业观念代替落后的农业模式, 在保护自然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农村第二产业,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尤其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业等, 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占伟.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13.
  [2]姜晓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崔连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唐贵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10) .
  [5]梁流涛, 曲福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J].软科学, 2010, (8) .
  [6]张顺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7]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 2015.
  [8]韩跃民.转型期我国生态利益矛盾及协调机制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5, (9) .
  [9]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10]高雪莲.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11]陈佳眉.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化农业, 2017, (8) .
  [12]李尚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14.
  [13]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4]温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5, (6) .
  [15]王乐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6]盛明伟.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D].兰州:兰州大学, 2014.
  [17]陶静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观照[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18]梅荷艳.阐扬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0.
  [19]张颖.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6, (9) .
  [20]晓荣.生态文明视阀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 2016, (10) .
  [21]陈群元, 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 2007, (3) .

原文出处:杨欢.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2):5-7.
相关标签:环境问题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