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传统动物美论的缺失及新美学视野的观照

时间:2014-09-05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9522字
论文摘要

  一、传统动物美论的缺失及新美学视野的观照

  “动物美”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疑难话题。美为“人”而存在,只有“人”才有审美能力,这是西方美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即便说起动物的美,西方美学也是站在“人”的立场来加以衡量的。比如博克分析说“:天鹅是众所公认的一种美丽的鸟,它的颈部就比它身体其余部分长,而它的尾巴却非常短……但是……孔雀的颈部是比较短的,而它的尾巴却比颈部和身体其余部分加在一起还要长。有多少种鸟都和这些标准以及你所规定的其他任何一个标准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而且往往正相反的比例!然而其中许多种鸟都是非常美的。”

  这里说的“众所公认”的天鹅、孔雀等鸟雀的美,都是人类认可的美。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自然物本身无法意识到的;“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动物美作为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是自然美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顶峰”,但这种美仍然为人类的主观意识而美,是契合人类喜好、让人感受愉快的美,而不是无“自我意识”的动物本身能够感受的,也不是动物有意识创造出来的。

  如果有谁认为动物有自己的美,动物也有审美力,也能感受、欣赏自己的美,就会被视为缺乏美学常识,乃至遭到嘲笑。直到当代,尼采还在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整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李泽厚也认为:“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这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主流观点。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有关这种观点的论述,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漏洞或人类中心主义缺失。比如一方面说“美是视听觉快感”、“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观的合一”,另一方面却否认动物有美,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视听觉快感”、也有自己的“生活”、“典型”和“主客观的合一”的美,可见这在逻辑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又如说美是“令人愉快的对象”、是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推导美只能属“人”所有,这在逻辑上固然没有问题,但存在着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毛病,导致对动物乃至其他自然物的滥杀滥伐,与物物有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观显然相悖。另有一些坚持“动物有美”的论者竭力说明动物具有人所认可的美,而不是动物自己认可的美,流于简单化和庸俗化。总之,在美是否仅为“人”而存在、是否仅是“人”的专利、动物是否有自己的美和审美力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破除成见,以新的美学视野对此重新加以反思,作出逻辑自洽的新的解释。

  这个新美学视野是什么呢?就是物物有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美学观。物物因何而各有其美呢?就是因顺应、适合自己的生命本性而美,这就叫“适性为美”。

  这“美”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快适的对象。“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美只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形相,正如丑是传来痛苦的物体部分的结构一样。”“当任何对象具有使它的所有者发生快乐的倾向时,它总是被认为美的;正像凡有产生痛苦的倾向的任何对象是不愉快的、丑陋的一样。”

  无机的自然物、有机的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本性,但它们没有感觉器官,其顺应自我生命本性的形态美自己无法感受,只能为人类存在,因为只有人类才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它们着想,欣赏它们,并按它们的规律去进行能动创造。

  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而具有感觉器官的动物包括人类则能感受自身的适性之美。对于有感觉器官的动物生命体而言,不仅自适己性为美,而且客观外物如果适合自己的生命本性,也会感到是一种美的对象。既然人类用“美”指称契合自己生命本性的快感对象,那么,动物也有自己的“快感对象”,按同样的逻辑,动物也有自己的“美”。“美”作为“快感对象”,并不是人的专利,而是相对于一切具有感觉机能的动物体而存在的。换句话说,“美”不只是人的快感的对象,而应是所有动物的快感对象。如此看来,“动物美”及动物的审美力的存在就具有了难以否认的合法性。

  二、人与其他动物喜好的美之异同

  生物学的实验分析表明,快感是动物生命体达到平衡协调状态的情感反应。动物生命体追求健康成长,产生快感的外界对象自然成为动物追逐的目标。客观外物所以成为主体的快感对象,源于对象契合主体的生命本性及其结构阈值。处于地球的同质环境中,不同物种的动物感官的结构阈值可能存在交叉重合状态,这就决定了不同物种的动物体可能具有共同的愉快对象、共同认可的美。人类与其它动物共同认可的美只能发生在引起感官快感的形式美、官能美领域,而不可能发生在引起中枢快感的内涵美、精神美领域。比如人类喜欢的许多美食,恰好也是不少动物感到津津有味的;动物界钟爱的许多美饰、美声,恰恰也是人类所欣赏的“;牛听音乐能多出奶,孔雀听音乐能开屏”,也是这种共同美的表征。

  但如果据此以为人类与其他动物喜爱的美是完全一样的,就以偏概全了。王充《论衡 · 感虚篇》指出“:传书曰:‘匏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或言‘: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尚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此虽奇怪,然尚可信。何则 ? 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禽兽见人欲食,亦欲食之;闻人之乐,何为不乐 ? 然而鱼听仰秣、玄鹤延颈、百兽率舞,盖且其实。”王充认为动物也能感受美,这是值得肯定的;又指出禽兽能够乐人所乐,这也符合部分事实。但他认为禽兽“耳与人耳同”,动物感受的美与人感受的美是完全一样的,则经不起事实检验。人与其他动物的物种本性和生理结构不尽相同,不同动物之间的物种本性和生理结构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动物所喜爱的美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人类与其他动物喜爱的美也是如此。比如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够看到、听到的是一定波长、频率之间的光波与音波,而猫却能看到人所看不到的,蝙蝠却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猫、蝙蝠的视、听觉愉快对象肯定与人不一样。狗啃肉骨头摇头摆尾,熊猫吃坚硬的竹子其乐无穷,但人如果咬骨头、竹子就会碜牙;鸭钻阴沟觅食臭鱼烂虾津津有味,人看了就呕吐,吃了就生病。对于个中道理,庄子早已指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嗜)鼠。”

  人类喜欢吃蔬菜和荤菜,麋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猫头鹰和乌鸦嗜好吃老鼠。不同的物种喜爱的美味是不一样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率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他还讲了则寓言故事,说明鸟性与人性不同,喜好的美食美声美居也不同,如果把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强加到鸟类身上,就会产生悲剧后果:“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北齐刘昼进一步阐释说:“鸟兽与人受性既殊,形质亦异,所居隔绝,嗜好不同,未足怪也。”“累榭洞房,珠帘玉扆,人之所悦也,鸟入而忧;耸石巉岩,轮菌纠结,猨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栗;《五韺》《六音巠 》,《咸池》《箫韶》,人之所乐也,兽闻而振;悬濑碧潭,波澜汹涌,鱼龙之所安也,人入而畏。”

  美国学者安吉尔所着《野兽之美》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动物有它们的美,这些美有的能为人所接受,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有的则不能为人类所认可,但不能否认对动物自身而言是美的。在这里,人类千万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中心,无视其他动物认可的美,甚至自以为是地践踏其他动物认可的美。

  三、从达尔文到普列汉诺夫:西方美学关于“动物美”的分析

  西方美学史在动物有自己的美这个问题上,18 世纪英国的哈奇生和法国的伏尔泰较早有所涉及。哈奇生说“:我们既然不知道在动物中有多少不同种类的感官,我们就不能断定自然中有任何一种形式之中没有美,因为对于旁的动物的感觉力,它也可能产生快感。”

  伏尔泰曾假设站在动物的角度揣度说“:如果您问一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就是他的雌癞蛤蟆,两只大圆眼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部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脊背。”

  而对这个问题作出丰富而深刻论析的是 19 世纪初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指出,美是“人”以及其他“低等动物”的视听觉快感对象“:人和低等动物的感官的组成似乎有这样一种性质,使鲜艳的颜色、某些形态或式样、以及和谐而又节奏的声音可以提供愉快而被称为美。”

  动物具有对“色彩”、“形状”、“声音”的“美感”或“审美观念”:“美感——这种感觉曾经被宣传为人类专有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记得某些鸟类的雄鸟在雌鸟面前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羽毛,炫耀鲜艳的色彩,而其他没有美丽羽毛的鸟类就不这样卖弄风情,那末当然,我们就不会怀疑雌鸟是欣赏雄鸟的美丽了……非常喜欢以色彩鲜艳的东西装饰自己玩耍地方的集会鸟,以及以同样的方式装饰自己窝巢的某些蜂鸟,都明显地证明它们是有美的概念的。至于鸟类的啼声,也可以这样说。交尾期间雄鸟的优美的歌声,无疑地是雌鸟所喜欢的。假如雌鸟不能够欣赏雄鸟的鲜艳的色彩、美丽以及悦耳的声音,那末雄鸟使用这些特性来诱惑雌鸟的一切努力和劳碌就会消失,而这显然是不可设想的。”

  “审美观念——有人宣称过,审美的观念是人所独具的。我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指的是某些颜色、形态、声音,或简称色、相、声所提供的愉快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应该不算不合理的被称为美感;但在有文化熏陶的人,这种感觉是同复杂的意识与一串串的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开他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唯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他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世界各地的妇女都喜欢用鸟羽来装点自己,则此种鸟羽之美和足以供装饰之用也是不容争论的。我们在下文还将看到,各种蜂鸟(humming-bird)的巢,各种凉棚鸟(bower-bird)的闲游小径都用各种颜色的物品点缀得花花绿绿,颇为雅致;而这也说明它们这样做决不是徒然的,而是从观览中可以得到一些快感的。……对于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所取得的这类快感,无论我们能不能提出任何理由来加以说明,事实是摆着的,就是,人和许多低等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有愉快的感受。”

  动物对美色、美声的展示与欣赏,集中出现在求偶季节。雄性动物向异性显示、炫耀色相音声之美,而异性也懂得接受,这说明动物是有审美力的“:就绝大多数的动物而论,这种对美的鉴赏,就我们见识所及,只限于对异性的吸引这一方面的作用,而不及其它。在声音一方面,许多鸟种的雄鸟在恋爱季节里所倾倒出来的甜美的音调也肯定受到雌鸟的赞赏,这方面的例证甚多,亦将见于下文。如果雌鸟全无鉴赏的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的劳动与感情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

  “许多种鸟的雄性之间的最剧烈竞争是用歌唱去引诱雌鸟。圭亚那的岩鸫、极乐鸟以及其他一些鸟类,聚集在一处,雄鸟一个个地把美丽的羽毛极其精心地展开,并且用最好的风度显示出来;它们还在雌鸟面前做出奇形怪状,而雌鸟作为观察者站在旁边,最后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做配偶……我实在没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雌鸟依照它们的审美标准,在成千上万的世代中,选择鸣声最好的或最美的雄鸟,由此而产生了显着的效果。”

  由于性的原因,动物之间种种美的“表演”和“欣赏”主要出现于繁育时节。比如有些鸟类,“一到春天,他们的任务是,找个显着的地点止息下来,把爱情的全部曲调毫不保留地全部倾倒出来,而雌鸟呢,从本能上就懂得这副曲调,一经听到,就赶到这场合来,进行她们配对偶的选择。”

  一种叫比百眼雉的公雉有一身构图非常精美的羽毛,“一到求爱的季节,公雉确乎把它们抬出来卖弄一番……等到求爱季节一过,这一套却又全都收拾了起来。”

  某些雄鸟用来媚惑异性的种种生理结构,会在繁殖季节发展起来,但“如果公的经过阉割,这些结构就会消退,或终身不会出现。”

  达尔文还以那些通过鸟兽吞食排泄的方式将种子散布开来的植物其果实往往都是颜色十分艳丽的事实来说明,果实色彩的艳丽是鸟兽审美力选择的结果:“花是自然界的最美的产物,因为有绿叶的衬托,更显得鲜明美艳而易于招引昆虫。我做出这个结论,是由于看到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凡风媒花从来没有鲜艳的花冠。有几种植物经常生有两种花:一种是开放而具有色彩的,以招引昆虫;另一种却是闭合而没有色彩,也不分泌花蜜,从不被昆虫所访问。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如果在地球上不曾有昆虫的发展,植物便不会生有美丽的花朵,而只开不美丽的花,如我们在枞、橡、胡桃、榛、茅草、菠菜、酸模、荨麻等所看到的那样,它们全赖风媒而受精。同样的论点也可以应用在果实方面。成熟的草莓或樱桃,既可悦目又极适口。卫矛的华丽颜色的果实和冬青树的赤红色浆果,都很美丽,这是任何人所承认的。但是这种美,是供招引鸟兽的吞食,以便种子借粪便排泄而得散布。凡种子外面有果实包裹的(即生在肉质的柔软的瓤囊里),而且果实又是色彩鲜艳或黑白分明的,总是这样散布的。”

  达尔文还批判了“生物是为了使人喜欢才被创造得美观”的传统信念,提醒人们注意:动物快感所追求的视听觉形式美虽然与人类有相同之处,也能被人类欣赏,但却不是为取悦人类,而是为了取悦自身的异性而产生的“:大多数的雄性动物,如一切最美丽的鸟类,某些鱼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以及许多华丽彩色的蝴蝶,都是为着美而变得美的;但这是……由于比较美的雄性曾经继续被选中,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人。鸟类的鸣声也是这样。”

  与此同时,达尔文指出:动物对美的快感与人类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切动物都具有美感,虽然它们赞美极不相同的东西”。人类能够欣赏的美色美声,动物未必都能欣赏:“显而易见的是,夜间天宇澄清之美、山川风景之美、典雅的音乐之美,动物是没有能力加以欣赏的;不过这种高度鉴赏能力是通过了文化才取得的,而和种种复杂的联想作用有着依存的关系,甚至是建立在这种种意识之上的。”

  不过,当达尔文很“有把握地”断言“我们和下等动物所喜欢的颜色和声音是同样的”,“人的审美观念,至少就女性而言,在性质上和其他动物的并没有特殊之处”,甚至说“从大多数野蛮人所喜欢的令人讨厌的装饰和同样令人讨厌的音乐判断起来,可以说他们的美的概念较之某种下等动物,例如鸟类,是更不发达的”,则不仅主观武断,而且自相矛盾了。

  尽管如此,达尔文通过生物学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动物也具有对于人类认可的视听觉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审美力并不是“人类专有的特点”,动物具有迎合自己物种异性快感的美,而不是迎合人类快感的美,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极富启示意义的,值得给予充分肯定和重视。

  达尔文的这些研究意义非凡,但囿于“美为人而存在”、“美感是人特有的感觉”的传统观念,所以响应者寥寥。19 世纪后期,尼采一方面说:“‘全部美学的基础’是这个‘一般原理’: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审美满足即生物学满足”,“审美状态仅仅出现在那些能使肉体的活力横溢的天性之中,永远是在肉体的活力里面”,“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这实际上肯定了动物有自己的美。但传统的美学观念还是让他不顾自相矛盾,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立为完美的尺度”;“他在美中崇拜自己”;“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其实人自己是“美的原因”、“美的原型”。20 世纪初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慧眼独具地大段引述、介绍了达尔文关于动物有美的论断。他肯定:达尔文“证明美感在动物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达尔文所引证的事实证明了:下等动物象人一样是能够体验审美的快感的;我们的审美趣味有时候是跟下等动物的趣味一致的。”

  普列汉诺夫本人也承认:“人们以及许多动物,都具有美的感觉,这就是说,他们都具有在一定事物或想象的影响下体验一种特殊的(‘审美’)的快感的能力。”

  四、从周钧韬到汪济生: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动物美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达尔文的进化论着作和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翻译到我国并广泛传播;但受传统的西方美学信条和“美离不开人类实践”主流观点的制约,在 50 年代末的美学大讨论和后来出版的若干美学原理教材、美学理论专着中,达尔文“动物有自己的美和审美力”的论述几乎从不被涉及。80 年代初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美学界迎来了春回大地的复苏和自由论辩的春风。在周钧韬撰写的一本名叫《美与生活》的普及性美学读物中,罗列了许多动物“爱美”的有趣现象。他写道“:昆虫,一般来讲雄的比雌的长得漂亮,鱼类、鸟类也是这样。我们常见的野鸡、孔雀,还有赤鲤鱼,雄的比雌的漂亮得多。有的动物还有许多特殊的‘美的装饰’,如肉冠、肉垂、肉瘤、角、长羽等。到了求偶时期,这些美饰会大放异彩。孔雀的开屏艳丽无比,赤鲤鱼的光斑和光线斑斓迷离,火鸡和西班牙斗鸡的朱冠光彩夺人,角眼雉的蓝色肉垂鼓胀起来,犹如晶莹的宝石一般。这些美饰,突出于身体的一个部位,于争斗是不利的,甚至会因此而导致败亡。鹿的枝角和某些羚羊的角,虽然原为攻击或防御的武器,但如英格兰有一种鹿,其角的分叉竟有十二个之多,于争斗是极为不利的。在长期的生物进化中,这些东西并未退化,可见另有他用,‘装饰’是不是也是一种用处呢?”“还有些动物不仅有美的装饰,还有跳舞、唱歌等审美活动。百灵鸟、画眉、鲸鱼的‘歌喉’是那么迷人。科学家曾对鲸鱼跟踪六个月,作了大量的水下录音和摄影,发现鲸鱼的歌声优美曲折,浑厚,有时微带尖细。一八五六年,航海家诺特霍夫在描述船舱下一条鲸鱼的歌声时说:‘它像一个人那样,唱着一种扣人心弦的,忧郁的曲调,并不时夹着汩汩的高音。’

  一九七七年,美国向银河系发射的‘航程一号’、‘航程二号’宇宙飞船里,装有一张能保存十亿年的唱片。唱片的最后部分就是一段鲸鱼的歌。……如果说鲸鱼是‘天才的歌手’的话,那么龙虾就是‘杰出的舞蹈家’了。

  跳舞是雄龙虾向雌类求婚的方式,其过程是:雄龙虾缓缓地从雌龙虾的背后爬到前面,按‘8’字形来回跳舞,大约重复进行十五分钟,然后交配。”

  周氏承认动物界有“爱美”的现象,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他所说的动物喜爱的美是从“扣人心弦”、使人愉快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的,这就使得他最终又自相矛盾、违背事实地得出结论“:美只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离开人类社会,在动物界……都无所谓美。美是对人而言,对人而存在的。”

  表现了对“美是人的专利”的传统观念的恪守。

  值得关注的是 80 年代后期汪济生出版的《系统进化论美学观》一书。该书不仅对达尔文的动物美感论作了详细的引述和足够的肯定,而且从自己试图建构的美学体系出发作了有益的扬弃和深刻的发展。汪济生开宗明义“:美是动物体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

  “美的出现,总是由生命体来判断的。美的事物,总是引起生命体的自动趋向。美的出现,总是以生命体的肯定的情感、情绪的自动出现为准。”“这里的‘生命体’,包括一切动物,也包括人。”

  五觉快感都是美,它们对整个动物生命体而存在。比如视觉美:“动物机体部的基本需求中,食欲是几乎首当其冲的,而我们就可以在动物求食的活动中发现视觉美感活动的基本形态。……虫媒花植物当然首先是以它能为昆虫提供食物而吸引昆虫的,可是为什么虫媒花又会越发展越美丽……呢?原因看来……就是:昆虫在寻找到食物时,不但先注意花的可食性,而且还像一位被富贵生活娇宠坏了的绅士一样,要选择那些对视觉也有愉悦美感的食物。

  这样,在这些‘昆虫鉴赏家’,‘蜂蝶审美专家’的挑剔之下,这场自然选择运动,使那些更美丽的虫媒花植物博得青睐,获得授粉的优势,繁衍不绝;而那些比较不美丽的虫媒花植物便受冷落,缩小了传种接代的规模……所以,我们说,自然界色彩缤纷夺目的异卉奇葩,是昆虫动物鉴赏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又是它们非凡审美趣味的证明。”

  “在动物体机体部的基本需求中,性欲几乎是仅次于食欲的。而我们也可以在动物性欲满足过程中,找到渐渐渗透进去的视觉审美活动的形态。按一般的概念来说,性活动,只要活动双方具有性生理机构不同的条件就可以了。可是情况并不如此。异性双方,还要从对方的色彩感觉上进行美感的比较和选择,从而使毛色愈美的鸟兽愈能多获得繁衍子孙的机会,也愈能保持和发展美丽的性状……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奇百异的美丽鸟兽,在某种意义上,是鸟兽经自己审美鉴赏选择后的作品。”

  “我们也要指出植物和动物在繁殖中审美选择活动的不同性质。植物,尤其是虫媒植物,虽然也是在繁殖活动中越来越美丽,但这种美丽却不是它们自己审美力的结果,而是动物对它们审美的结果。动物则不同。动物自身的愈益美丽,却是它们自身审美能力的证明,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异性体相互之间的选择来进行的。”

  “令蜂蝶留念不舍的鲜花,也正是令人类心醉神迷的……人和昆虫在花这一事物上具有了‘共同美’。……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人类目前所欣赏的美丽的花朵,正是‘昆虫园丁’们以他们的审美鉴赏力首先为人类挑拣筛选出来的。”

  作者据此批评传统观念:“如此看来,大自然中植物的万紫千红,动物界的五光十色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动物界视觉器官的审美趣味。这大概会使美学界那些为人独尊主义者着急起来了。”

  “今天的许多人们,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美学家,一方面陶醉在自然界的鲜花带给他们的视觉愉悦之中,一方面又无限地拔高自己的美感的性质,认为不可和其他昆虫、动物的美感(其中不少人还干脆认为它们根本就没有美感——原注)同日而言。这即使不可叫做数典忘祖,起码也可说是令人遗憾的。”

  动物有自己的五觉快感及其认可的美;动物的五觉快感与人的五觉快感可能部分重合;动物的生存、进化的功利过程也可能同时表现为超功利的纯快感形式的审美选择过程,动物愈益美丽是自身审美能力的证明,虫媒植物越益美丽则不是自己审美力的证明,而是动物对它们审美选择的结果。这是汪济生关于动物美论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不过,他被达尔文所举的动物与人共同认可的视听觉美的实例所迷惑,赞同和肯定达尔文“我们和下等动物所喜欢的颜色和声音是同样的”的主观臆断,认为“达尔文的结论是自然的:既然鸟认为美的人也认为美,那么其美感标准在这一点上这一方面当然是一样了”,忽略了人与动物快感对象之美的更多不同,这是需要小心甄别、警惕的。

  肯定动物有契合自己本性的快感对象之美以及对快感对象的审美感受能力,不仅是笔者关于美是适性的、有价值的快感对象的本质新解的逻辑推衍,也是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潮流的应有之义。不过,由于研究美学的人文学者本身不是动物学家,无法确知动物的感受和情感,对动物快感对象的美即审美力的有力论证和详赡论析尚需得到动物学、生物学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支撑。

  尽管达尔文、汪济生等人在这方面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无论逻辑的自洽性、周密性还是论析的丰富性、精确性,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今天,当我们突破了“动物没有自己的美和美感”的传统概念,理直气壮地给“动物美”及其美感能力正名之后,必将可以大大促进这方面的研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认可的美发展得最为充分和丰富,人类研究美的目的是为了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所以美的研究的重点仍然应该放在普遍令人愉快的“人类美”上。

  参考文献:

  [1] 博克 . 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 [M]//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 第五册 ).
  [2] 黑格尔 . 美学 [M]. 朱光潜 , 译 . 商务印书馆 ,1981.
  [3] 尼采 . 偶像的黄昏 , 悲剧的诞生 [M]. 周国平 , 译 . 三联书店 ,1986.
  [4] 李泽厚 . 美学四讲 : 第二讲 [M]// 美学三书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5] 祁志祥 . 美在适性——关于“美”的本质的全新解读 [J].社会科学战线 ,2013,(9);道家“适性为美”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1,(5).
  [6] 托马斯 · 阿奎那语 .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M]. 商务印书馆 ,1982.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