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的多种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99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前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探究
【绪论】审美文化嬗变问题研究绪论
【第一章】 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的多种表现
【第二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生成原因
【第三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中的审美嬗变
【第四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中的文化危机
【结语/参考文献】审美范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型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的多种表现

  在当代审美文化园地,短小化审美文化作品的涌现已经成为一道惹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它之所以惹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出现了许多以"微"冠之的审美文化新样式,而且也是因为这些微型审美文化作品也成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再加上,资本、技术、学者等众多因素的介入,可以说,在当代审美文化园地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微现象".

  伴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微"风,微电影、微小说、快闪艺术等微文化应运而生并以傲人姿态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人随时准备发言、记录、转发评论,以信息片段化为代表的"微时代". "微"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方式的转变。

  一、"微"文本类型的增殖。

  尽管在新时期以前,甚至自古以来就有短小精悍的审美文化作品,这在诗歌领域十分多见,但是,真正以"微"冠之,并作为独立门类有意识进行创作的微型审美文化作品,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之后才大量涌现。在 2011 年,"微"字以40 多万票,当选为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而各种微型审美文化新样式则是使"微"字深入人心的中坚力量。在当前,以"微"冠之的审美文化新样式不仅包括微电影、微小说、微散文,还包括微诗、微戏剧、微评论,甚至也可以把一闪而过的快闪艺术也包括在内。"微"字当头的文化类型,在"微时代"的文化背景下迅猛发展,以网络个人"微小"的力量凝聚成强壮的势力,呈现井喷之状。这些微文本样式现如今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重新塑造着大众的审美接受习惯,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走向。

  微电影,以其最初的"微"文本形态走进人们视野,在发展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成为现如今"微文本"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代审美"微现象"中的浓重一笔。微电影自诞生之初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就存在争议。有的侧重在"微"字上,强调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有的将"微"字与电影艺术相结合,侧重对电影的压缩,不改变其艺术性的本质;有的将微电影与短视频相混合,将微电影这一概念扩大为时长短小的视频。为了对微电影有更清晰和更深的了解,在此引入概括较为准确完整的"微电影"概念。简单的说,微电影,也就是采用"微时长",一般指 30 秒至 300 秒,"微投资"和"微制作"的标准制作的微视频。

  其与微博开启的"微时代"相契合,一改往日电影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时长、大屏幕化的创作目标,反其道而行之。微电影,以 2006 年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和中央电视台法制栏目《中国法治报道》重新剪辑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雏形。从此,微电影制作从高高在上的触不可及走向了随手可拍的草根制作,从设备先进制作精良的专业人士走向了兴趣浓厚的业余爱好人士,微电影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得到迅猛发展。2010 年底,凯迪拉克投拍,吴彦祖主演的 90 秒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在各大网站同时上映,新颖简短的电影叙事以"病毒式"传播的方式迅速为凯迪拉克品牌赢得了近 30 万粉丝,引来了 22602次的转发量和 2332 次评论量。[1]

  这时,微电影概念被正式提出,随后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微电影,其中莫文蔚主演的《66 号公路》,姜文导演的《看球记》,徐峥导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天堂午餐》《温情的牛奶》等被广泛认知。

  微小说以其简短深刻、寓意丰富、艺术张力、传播迅速等显着特征走进当代审美"微现象"之中,赢得了一批批受众,也间接改变着人们的文学审美倾向。

  微小说,以微博为载体,以 140 字为上限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发表。其相对传统小说而言,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增强了传播和交流的便捷。除了根植生活外,微小说的价值还在于对于信息的分享,全民参与,分享转载,这种形式契合了片段化时代下的浅阅读和快餐时代了解信息的时代节奏和需求。正是看到微小说的独特魅力,新浪微博借助微博平台于 2010 年 10 月开展了"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 在新浪微博的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网站上,有这么一段说明:"无论是幽默、恐怖、科幻、爱情、悬疑等等,都可浓缩成 140 字以内的微小说,分享到微博。 在短短的 140 字中营造出朦胧的爱情、 诠释出深刻的感悟、表达出生活的苦乐、 展现出睿智的幽默……参赛作品体裁要求为微型小说。 一起来写微小说,说出你眼里和心里的世界".即时即写即感悟,第一届大赛组委会共收到达 23 万多份稿件。在第一届微小说大赛的带动影响下,2011 年第二届大赛收到 150 万篇微小说作品,是第一届的 7 倍。截至 2013 年 8 月 30 日 22时许,笔者以"微小说"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上搜到的结果共有 8500 万条左右 .

  从数据可以看出,微小说对大众的影响正逐步深入。存在即合理,微小说这一网络文学形式从崭露头角到影响广泛,从大赛提倡到平时不自觉自主发布,从文学作家到普通大众,这迎合了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微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有着 140 字的限制,但是微小说却用自己字数的简单,语言的精炼显示出中国汉字独具的魅力。

  微评论,始于微博微语境下的新闻评论,后因其互动性、参与性、灵活性、表达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自媒体评论之中,相对传统的短评来说微评论一般几个字到百余字不等,字数更加精简、篇幅更加短小、创作主体更加多元、点评更加针砭时弊,其常常附着于微博、论坛、社交群组中,有发帖点评、网络留言、带图点评等多种形式。随着微评论的影响深化,传统媒介例如报纸、电视媒介也开始借鉴使用微评论,将微评论更加深入的带入到了大众的日常审美文化生活之中。豆瓣短评中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微评论;由廊坊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新闻门户网站环京津新闻网专门推出了"田元微评论",其中囊括了文字性微评论、图片微评论和视频微评论;致力于"传递有价值的声音"的"胡辣汤"网站开辟"微评论"专栏,对各大报刊精彩评论进行整合,并邀请李忠卿、唐亦瑭等评论员进行深度解析;中央电视台也适时推出 25 分钟左右时长的时事深度评论栏目《新闻 1+1》;新闻报刊也在传统评论基础上适时更新推出篇幅更加短小、语句精炼的微评论,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你好,明天"、《齐鲁晚报》微评论、《新京报》"新京报快评"、《长江日报》微评论等。从微评论的发展壮大可以看出,大众正以自己的声音在审美文化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微诗歌,即微型诗,一般指三行以内短小、精炼的小诗。微型诗的美学特征除了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之外,还兼具诗歌的意象性、情感表达性、个人表达化、即时性、生活化等特征。从古至今,微型诗并不罕见,但将微型诗视为当代审美文化下快餐文化的又一写照源于微型诗在网络技术发展下突破诗人特定身份便捷自由创作的普遍呈现。《微型诗》创刊词将微型诗创作比作"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其视为一种精细、精审与精致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其"开创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的高度评价。微型诗因实现了对创作主体身份与文学涵养限制的突破走向立意的随意性与多元化。比如,非马创作的《砖》叠罗汉,看墙外,是什么。"只要你一转头,我一直为你静候,一生为期""如果你累了,可以止步看夕阳。人生的路上我陪你流浪",浙江大学曾推动"三行情书"大赛,成为如今三行诗火热的代表。除此之外,各地纷纷涌现微诗歌创作的热潮,微诗歌大赛也相继开展。

  2012 年,全国公安文联现代诗歌版发起了"微型诗创作小时赛"活动;2014 年,诗中国论坛举办"爱国·国庆"微型诗大赛。

  微博,作为 2009 年典型微文化之一引领着"微文化"整体时代的到来。将微博这一用户平台视为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作为研究,主要是着重于其技术依托下的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微"化,微博作为"微现象"大量寄存的传播工具和载体平台,依靠借助广泛的微博客受众为"微现象"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与短、小的时尚特征也成为一种"微"文化现象。微博,即微博客,是一种实现即时发布消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用户平台。2009 年,新浪受到美国埃文·威廉斯母微博理念的启示,在国内首度推出了以 140 字为上限发表内容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一经推出,即引来大众的狂热围观,大众纷纷注册微博账号,在微博上@好友,发表即时心情看法,转载最新新闻报道,一时间,"你围脖了?""你今天织围脖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工作闲暇,会友交流的一大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11 年 6 月,微博用户总量已从 6311万增长到 1.95 亿,半年内增幅高达 208.9%.《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 2013 年 6 月,微博用户增加到 3.31 亿,占到网民的 56%.由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在网民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影响之深远,辐射范围之广。

  快闪艺术并非以"微"字开头,那之所以将快闪艺术纳入"微现象"之中进行分析研究,正是因为快闪艺术同其他"微现象"文化文本一样,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革新,在短时间内展现行为本身,同样具有微时长、微投资、平民化等特点,并且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快闪艺术,用"来也如风,去也如风"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正如"快闪"字面意思一样,悄无声息的来到、在短时间内做出让旁观者诧异的举动之后迅速撤离。快闪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短信等方式召集互不相识的人,在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做出提前商定好的举动,以期引起旁观者的注意。换言之,其与其他"微现象"文化文本一样,有着相同的发生根源、体现出相同的文化诉求,折射出相同的社会现象。这种无厘头的集体行为举动,最初于 2003 年 5 月发生在纽约曼哈顿,由行为艺术家比尔通过电子邮箱号召大家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着一条机械恐龙大喊。快闪族因此而得名,随后风靡全球,在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在中国,快闪舞蹈、快闪母乳喂养、快闪呐喊等频频上演,在引起人们视觉震撼和心里疑惑的同时,成为一种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的文化现象。快闪行动因为最初的无厘头、搞怪,常被视为一种嘻哈士的恶作剧,一种无意识的集体行为。随着快闪行动的增多,快闪行动更加注重艺术性、行为性和目的性,从集体无意识走向了集体有意识,人们利用快闪行为的高注意度宣传自己认同的思想理念或者批判社会现象进而倡导良好的社会行为。正如国内博客郑云深说道:"Flash Mobs 的行动,本身有很强的反讽。他们通过夸张、模仿、无厘头等,以多数量重复产生群众性受关注效果,从而将原本只漂浮在隔离的个人内心的社会观念聚集成可以实践并产生效果的行动…… Flash Mobs 选定发生在公共空间而非私人空间,场所的选择本身,就显露了行动背后无意识的社会批判。"[1]

  综上,可以窥探"微"文本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广泛。微电影、微小说、微戏剧、微戏剧、微博、快闪艺术等的出现,实现了微文本类型的单子向多远化发展,微文本类型完成了增殖、凝聚成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体系,即"微现象".

  微文本类型的增殖,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当代审美文化"微现象"壮大的根基。

  二、微文化活动的涌现。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正逐渐融入主流文化,呈现出火热状态。电影、小说、评论等名词前面冠上一个"微"字,一跃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构筑着"微现象"的文化主体类型。"微现象"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正在向大众述说着"微现象""以微知着"的文化影响力和生活渗透力。

  以微知着,"着"在汉语中的常见解释即为"显明、显出、明了".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事物以"微"典型特征呈现并以"微"之特点被大众广泛接受。"微"不是一个单小的事件,也不是一个微小的现象,恰恰是微小的活动形成的庞大的现象。事件是指不足以成为现象的单一案例,现象则偏重普遍存在的众多事件基础上的一种集合。

  "微现象"作为微文化活动的一个集合,包含着微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既有微文本项目和网站的开拓,也有微类型大赛的开展,也有针对"微现象"的专业化的文化点评。微文化活动也正从最初的小试牛刀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微文本项目的开展和专业化网站的建设,是微文化活动大量涌现的表征之一。以网络技术和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专业性微文化网站的建设正在兴起,具体项目和计划的筹划与开展也呈现井喷之状。微电影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可以称得上是"微现象"之最。每年数不胜数的产量催促着专业化微电影网站的建设,像"V电影--最大的微电影平台"、"微电影频道"、"久久微电影"、"56 微电影"、"金象微电影"等微电影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知名视频软件奇艺网、腾讯视频、暴风影音等均在网站首页开辟出微电影专区,使其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同排列。与此同时,微小说吧、"微小说--精选"、"微小说--原创微小说阅读与发布网站"等微小说专门网站对对经典微小说进行整合汇集,网站的开设实现了微小说阅读的日常化。更有热心网民自己喜爱的微小说整理发布在人人、博客、天涯等社交网站,再一次对微小说进行了转发传播。专业网站的建设对微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与此同时,微文本项目的开展也激发着微文化的创新与再生。有些网站以微电影拍摄计划、微电影计划书的招募等专业项目的形式对微电影从文本到拍摄完成进行项目设定和资金支持,以带动微文本的长远发展。由新浪视频、合润传媒、乐视网联手打造的《梦想的力量》微电影计划已启动;搜狐视频、中影集团和诺基亚也开展实施 "七部短片成就一部大电影"创意活动;土豆网携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爱的深呼吸"用影像关注气候的公益微电影项目;优酷网推出的"11 度青春"系列微电影成为观众的娱乐领地。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微电影项目以抢占微电影市场先机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微小说是伴随着社交网络和门户网站发起的大赛而被推到历史前台的,但微小说绝不仅仅止步于社交网络,从网络走向纸质媒体使自身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2009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中华文学选刊》召开微博文学座谈会,并于 2010 年设立了《微博精选》栏目。从微文本网站的建设到相关项目的持续开展中可以看出,微文化这一现象正方兴未艾,必将发展下去。

  微文本类型专业大赛的开展,是微文本活动集中涌现的又一表现。微文化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弄潮儿,不仅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对官方传媒、专业机构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促使了专业大赛的开展,为微文本的集中展现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微电影的发展迄今为止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列举国内举办的专业微电影大赛已数不胜数,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南方微电影大赛、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中国国际微电影节、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等等,这些大赛的主办方多为中央或地方广播电视台及其知名出版社。其中2012 年 4 月 15 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凤凰新媒体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微电影大典如期在北京举行,活动受到大众积极的反应共收到微电影作品达 1 万多部。微电影大赛已引起各方电视台、出版社及其专业学术学会的重视,地方电视台及地方学会也纷纷开展微电影大赛,大众的创作热情被进一步激发。2010 年 10 月 27 日,新浪微博的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的举办拉开了微小说大赛的序幕,有评论家点评道"首届微小说大赛引发了微小说在网络上爆发性的流行",随后又举办了第二届微小说大赛、第三届微小说大赛、光明微博微小说大赛、我的中国梦--网络微小说大赛、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其中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在 30 天海选时间内,共收到 150万部参赛作品,平均每天收到 5 万部微小说。2011 年新浪微博事业部副总经理曹增辉表示,为了进一步推动微小说的发展,新浪微博将于 2012 年 3 月推出微小说产品平台,将微小说变成微博的常规内容之一,微小说推动平台的建立、平台促进微小说的发展。豆瓣、贴吧等社交网站也对微小说进行整合转载、如《最感人的那些微小说》《微小说,精选 20 篇》等的点击率一直持续攀高。

  由民间大众自发传播到官方的组织评审,针对各种"微现象"的大赛的举办,说明微文化、"微现象"已步入主流媒体的视野,成为一种潮流文化,这也是之所以称之为"微现象"而非"微"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业人士的参与、专家学者的理论推动是微文化活动涌现呈现健康发展的保证,可以说,专业化点评是微文化活动涌现的一大标志,同时也是微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文化活动的大量涌现、及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时代特性,引发了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的普遍关注。部分研究审美文化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或者具体的某一文本,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研究视角的专业论文,这些作者既包含学院派学者,又包括从事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兴趣爱好人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王小平从文化政治角度分析写成的《"微时代"微文化的"文化政治"阐释阅读》,张吉林写的《当代审美文化视域中的微电影研究》作为 2014 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之一刊登在《电影文学》2014 年 18 期上,诸如此类的专业论文数不胜数。除了专业论文的理论性分析研究,专家学者们还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进行研讨论争,就微文本相关问题进行面对面讨论。诸如,《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于 2012 年在上海举办,其中就提及微博时代的文化传承问题;苏州市首届微电影研讨会于 2014年 10 月 17 日在吴江市盛泽镇举行;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协、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金鸡百花奖电影节第一个研讨会"微电影研讨会"于 2013 年在武汉举行。专业期刊的专栏介绍、专家学者深邃的理论探析、专业论文的大量涌现,这些专业性的视角和前瞻性理论均为"微现象"专业化奠定了扎实的理性基础,在洞察不足的同时为未来"微现象"的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微文化活动不仅仅吸引来了专家学者,而且带动了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这体现在明星以及专业人士在"微现象"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造势的效果之外,还参与到后期的点评、批判环节。首次微小说大赛评审中,邀请了一批知名作家、编剧、资深媒体人,如蒋方舟、张大春、路金波、王小山等。

  微电影大赛的评审也邀请了一批专业媒体人、学院学者和资深创作者。其提出的意见建议站在专业学术的角度深入浅出,点评到位,观点客观,针砭时弊,观察入微,其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准确到位,提供了生活化、学术性、前瞻性的视野和眼光。在微电影方面,专业制作团队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着名导演姜文的《看球记》、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网易娱乐于 2010 年底推出了"明星微电影"系列,其邀请明星大牌作特别演出,冯小刚、舒淇、姚晨主演的《转机》、李冰冰的《闺蜜》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网络点击率和口碑。"美好 2012"大师微电影活动则将视野集中于名人大师创作的微电影,其播出了顾长卫导演的《龙头》、许鞍华导演的《我的路》、蔡明亮导演的《行者》等一批优秀导演的作品,为微电影这一独特电影类型的传播起到了领头带动作用。微小说的热度传播也吸引了大批的公众人物参与其中,台湾着名词作家方文山参与首届新浪微小说大赛并成功挺进 50 强,宁财神、姚晨、高晓松等也在微小说大赛中一展身手。这些足以说明微文化活动普及范围之广,也从侧面反映出微文化活动涌现的数量之多方能引起专业人士的广泛重视。

  微文化活动的大量涌现,不仅仅表现在微文化类型的增殖,也可以从专业性网站的建设、专业项目的开展、专业人士的参与、专家学者的重视方面进行反观。

  自下而上的活动开展,加之自上而下的专家学者理论指导、明星带动效应,两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将"微现象"推到了文化视野的前沿,使"微现象"成为被更多大众所了解并熟悉喜爱的文化现象,成为一种全社会、各层次均认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社交网络平台下的生动有趣又有爱的喜闻乐见的审美文化现象。

  三、微文本受众的攀升。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虽然表现形式为短、小、快的特性,但其展现数量并不微小,"微现象"是由微小的审美活动凝聚起来的数目庞大的现象,并不可等闲视之。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微现象"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露出头角并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工具的使用,网民的增加推动了"微现象"的以小知大并成为一种不可不谈的文化新趋势。

  "微现象"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网民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4.85 亿,网络普及率达到 36%,同时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 6311 万以惊人的数目激增到到 1.95 亿,半年增幅高达 208.9%,成为用户数量上升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1]

  正是依托网民群体的发展壮大,微博注册用户才得以增加,以此促进了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微"字文化现象的崭露头角。据《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 2012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 亿,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 3.88 亿,较 2011 年底增加了约 3279 万人,自此,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2]

  据《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 201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91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2656 万人,联网普及率为 44.1%,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 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说明手机对互联网普及的促进作用重大,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1]

  其中微博用户数目增加到 3.31 亿,微博使用率达到 56.0%.2013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 21.7 小时,每天上网时间超过 3 个小时。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如今我国网民数量已占到国内总人口的近一半,这也能充分说明网络群体是当今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文化及其"微现象"正是依托庞大的网民以微博以本体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庞大的网民数目是"微"成现象得以产生的根基和先决条件,在电脑网民和手机网民与日俱增的今天,可以说每一个网民都可能参与并推动了微文化文本类型的传播,构建并形成了"微现象".每一位网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都可能转发微小说、点击微电影、支持微公益,也就是说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潜在的"微现象"的受众和传播者。以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网民数目在未来依然会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尽管"微民"们表达的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甚至是微言碎语,但在不经意之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2]

  "微现象"必然借着网民数目继续增加的东风成为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长久出现的文化现象。这也宣示着"微现象"必有的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号召力。2010 年全国有 3.6 亿手机网民,2013 年已达到 5.91 亿,超越 PC 网民,而2011 年中国移动手机院线票房收入更是在 8 个月内突破 5000 万。

  《老男孩》上线仅一周,其站内浏览量就突破 300 万次;上线半个月后,在线播放量已经达到 4700 多万(尚不包括下载离线收看以及其他方式转发)。片中那句歌词"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引起了无数"70 后"、"80 后"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怀旧风潮。70 万元的投资,16 天的拍摄周期,45 分钟的时长……截至 2013 年初,在优酷网上的点播量超过 5198 万次,如果按照门票一张 30 元计算的话,《老男孩》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 15 亿人民币。

  国内地时间 2010 年 6 月 8 日凌晨 1 时,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 Moscone West会展中心举行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 iPhone4.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被国人戏称为"爱疯 4"的电子产品席卷全球,成为一种风尚。《爱疯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的主题就是"不要让世界因科技而冷漠".

  影片由中国新锐青年导演麦田执导,是我国第一部解读 iphone 手机用户心理的微电影。影片在网上推出后,周点击量突破 100 万,并被网友转发至猫扑、天涯、人人网、及国内各大活跃论坛及视频网站,瞬间形成热门的社会话题。该片一举获得优酷网评选出的 2011 年互联网年度人气微电影奖项。

  作为第一部由社工自己拍摄制作的反映社工工作和生活的微电影,《木子》 一经推出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也赢得了近百万的点击量。

  作为国内影视营销领域的专业公司,合润传媒算是微电影浪潮的先行者。自从 2010 年涉足微电影,合润利用原有影视剧制作经验,推出了一系列颇受市场欢迎的微电影作品,并专门成立了微电影品牌--合润创制。作为品牌内容创制领域的领跑者,继《老男孩》的续集《赢家》后,合润传媒 2011 年集结了一群微电影的优秀制作团队和网络最具影响力的主创班底,推出了以"发现爱,相信爱,分享爱"为主题的《@爱》系列微电影。此系列微电影一共分为 10 个爱情故事和 10 种爱情观,在共同的主题下,每部每集 30 分钟的系列微电影一经推出,风靡网络,在新浪、乐视、凤凰、土豆、电影网、风行网以及人民视讯移动新媒体等几大发行平台上点击量过亿,其中《安娅的自白》与《一见钟情》点击量更是突破 3000 万大关,引发的网络话题无数。"@爱"一炮而红,上亿次的网络点击量、18 万微博转发量,一连串的数字让"@爱"系列一举成为 2011 年度最具影响力及点击率最高的收官大作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的微文化及其"微现象",无论是从微文本的增殖,还是从微文化活动的涌现,到"微现象"受众的攀升上来说都展现出"微现象"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凸显着以微知"着"的文化效果。"微现象",以"微"知着,"微"言大义,无"微"不至,"微"成为微时代下的一种特色,"微"成为技术时代下的审美文化现象特征之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