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儿童审美特征与美术欣赏指导研究

时间:2020-01-14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作者:李莹莹 本文字数:2137字

  美术欣赏论文(最新8篇范文)之第七篇

  摘要:儿童审美特征由于受到其审美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美术欣赏作为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审美特征,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欣赏内容, 设定合适的欣赏目标, 在生动的对话中开展欣赏活动。

  关键词:儿童,审美特征,美术欣赏,指导

美术欣赏论文

  一、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

  在对“儿童”的年龄划分上, 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是根据身体的发育, 有的是根据心理的变化, 也有的根据学校的制度来划分。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 (年纪比“少年”小) 。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 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 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 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 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通过国内外各领域对“儿童”这一时期年龄阶段的界定,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

  儿童阶段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本文中提到的“儿童”主要是指学龄儿童阶段。儿童阶段的年龄比少年小, 同时又与少年期有所重合, 基本上处于小学学习阶段。

  二、儿童审美特征

  对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家费希纳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设计了相关的实验, 开始了对实验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审美特征由于受到其审美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具体来说,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审美对象感知的直观性

  感知的直观性是儿童审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当他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 通常是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具体可感的方式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这种直观的认知方式也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他们对事物的外观有着浓厚的兴趣, 艳丽的色彩、鲜明的节奏、物体的运动变化等感觉特征明显的外观都会引起他们迅速的注意。

  (二) 审美思维的主观性

  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定名为“自我中心的思维”, 并解释说:儿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 所以常常把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认识相融合, 也就是“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 “把世界人格化”。比如在孩子的眼中太阳会笑、小鸟会哭、河流会唱歌、猫咪会想妈妈等等。

  (三) 审美想象的活跃性

  “儿童的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儿童富于想象的特点是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联的。“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都是好朋友的关系、不同的颜色是有不同的情绪的、画中的人物和动物是正在对话的, 这些都是审美想象的结果。

  (四) 审美情感的强烈性

  “美感是感知、领悟、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以情感为统摄、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在审美过程中, 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是情感”。没有情感便不能进行审美活动, 儿童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不仅具有情感, 而且是源自生命的、较为强烈的情感。这种源自生命的感动常表现为肢体上的活动,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他们常常跨越现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 将自己融入作品中。

  三、儿童美术欣赏指导

  美术欣赏课作为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如何在欣赏活动中进行指导,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感兴趣的欣赏内容。现实生活中可欣赏的自然景物和美术作品是极其丰富与复杂的, 教师必须对之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编排。儿童作为欣赏、理解的主体, 有自己的经验、兴趣、认知特点等, 这些“前理解”对于美术欣赏活动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儿童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寻找与他们生活贴近的作品, 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 接近儿童最近发展区的, 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

  其次, 教师要根据欣赏内容, 设置合适的欣赏活动目标。例如在新课标中提出:“观赏自然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学段学生“欣赏·评述”领域的目标。目标中强调是培养儿童对美术欣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这一总体性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教学设计时, 要根据具体欣赏内容设置合适的目标。

  最后, 教师要在生动的对话中开展欣赏活动。对话是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一种平等的、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关系, 儿童在整个过程中, 积极参与, 切身感受, 达到一种内在的自我交流, 是主动的, 创造的, 会获得深刻的审美愉悦。同时, 面对不同学段儿童不同的个体审美差异, 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去发现和理解他们生动有趣、充满幻想的想法, 并鼓励他们大胆突破美术作品表面传达出来的信息, 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 美术欣赏活动应注重儿童的积极参与, 努力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 引导儿童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 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 引导儿童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 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加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李永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点击查看>>美术欣赏论文(最新8篇范文)其他文章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