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儒家、道家思想体系中环境哲学思想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4 共3869字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正确科学客观对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现在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它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早在几千年前,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在几千年的不断继承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知识财富,影响着每一种社会形态和思想观点,他们在朴素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天人合一"、"仁爱万物"、"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和为贵"、"万物莫不有"等哲学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是儒家环境哲学的思想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刻表述.从儒家庞大的思想体系来看,"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中人生的理想和最高境界,亦是中国哲学中的主导哲学思想.虽然道家也表述"天人合一"思想,但从起源和发展的影响力来看,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最大,也最重要.

  孔子及其弟子所着述的《论语》一书中,孔子直接讲"天"的地方有19处之多."天"在其每个出处中都有其本身的内涵,通过对其总结归纳,孔子及其弟子所指的"天"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意志之天",如《论语·雍也》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八佾》中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先进》中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二是"运命之天".如《论语·颜渊》中说:"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三是"自然之天".如《论语·阳货》中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是"义理之天".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行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与人的关系,他在《孟子·离娄篇》中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也.是故诚者,天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有方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的行为,也就不会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天道,追求诚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思诚"就是求诚以合乎诚的境界,即人之道,因而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明确提出人与人"合而为一".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了宋代,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他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任何万物是天地所生,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人与万物的形体,统帅气的变化的本性,也就是万物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人只是天地中的一物,因而从"天"的本性来看,儒家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虽然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认知和阐释,形成了不同学派,但大家普遍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人与自然和和谐共生.

  (二)"道法自然"是道家的自然思想基础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是天地生成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万物要和谐相处.因此,他以"道"为根本,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他在其着述的《道德经》中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德"是道的成果,道所创造的万物.作为老子形而上学的"道",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仅产生"万物",而且也是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基础和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所推崇的"道"既是生成论上的又是本体论上的.

  庄子也以"道"为原则,阐述了"天人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根据来自《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看来,顺从自然而运行就是"天乐",贵在"无为".顺乎自然仿效天地而行,遵循天道和天德而进取,使万物复归自然,这就是我们现代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盛世太平",这是古代先贤认为治世的最高境界和最高价值观.因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基本哲学思想.

  二、"仁爱万物"、"万物平等"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伦理思想

  (一)"仁爱万物"是儒家环境哲学的伦理思想

  孔子以"仁"为其思想的核心,他在《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说不求仁德的人不可能久处贫困,也不可能久处安乐.有仁德的人会自觉安处仁道,有智慧的人懂得行仁可以受益.虽然孔子的"仁"是关乎人际道德的理论,但是从爱人扩展到爱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推广到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成为几千年来大家所遵循的一种普世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据统计,《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之多,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因此,儒家认为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从生物和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出发,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关心关爱也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应该从各自的处境和需求出发,以敦厚仁爱的本性,博爱万物,亲近万物,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这种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所遵循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宋代以后,儒学的生命哲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朱熹认为天地之心是万物生长化育,它赋予万物生的本质,从而生生不息,这种"仁"是统一的生命的,而且是"百行之本"、"众善之源".

  (二)"万物平等"是道家自然伦理思想

  "道生万物、万物平等"是古典道家万物平等的理论依据.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认为,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视万物平等,无贵贱之分,对万物一视同仁,这是"守中".万物"道生之,德育之","志于道,据于德",因而要遵循"道法自然"、"厚德载物".他深刻表述了人类要时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它既是客观的规律所致,也是人类的"至德"所反映.

  庄子以《齐物论》为题,他在文中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 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从"道"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分彼此的,没有贵贱之分的,都是平等的.因而,"仁爱万物"、"万物平等"的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伦理思想.

  三、"天地之性和为贵"、"万物莫不有"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思想

  (一)"天地之性和为贵"是儒家的环境哲学价值思想

  "和"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西周末年,由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深刻思想,他认为"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主张世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这是关于"和"的思想和概念最经典的论述."和"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儒学道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政是以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从"和"的思想体系来看,儒家认为"和"既是一种行为目标,又是一种行为方法,它追求事物与行为之"各得其所"、"求同存异"、"执两用中".因此,儒家主张"人与天地参",即"中庸",这样就能实现人地人的和谐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人类在工业文明后所致力达到的目标.因而,宇宙的状态是"和",万事万物的状态也是"和",人类的目标和行为的正常状态也是"和".

  (二)"万物莫不有"是道家的自然价值思想

  道家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肯定自然的价值.老子以"道"为最高价值,他的"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用"无"表述天地之始,用"有"表述万物之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十分肯定"道"的价值,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意思是说,"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说不出,但是它创造了万物,养育了万物,只要人不贪婪,它就有无穷无尽的功用,人人都能过上宁静和谐的生活.

  庄子认为,天下万物繁多,千变万化,都由"无"所生,是有价值的.他在《至乐》中说":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中,特别注意到人与自然的矛盾,主张"自然无为"的生活.他们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用,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要素负责,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而且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对他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要做得更好些,这样才体现人的价值的全面性.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他在《骈拇》篇中说,"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通过这个道理,反对"以人灭天"的不道德的做法,因而他强调自然的本性,遵循自然的客观法则."和为贵"、"万物莫不有"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思想.

  以儒家、道家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朴实的环境哲学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困境的思路及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子等:《四书五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
  [2] 张 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3] 李 鸿,金涛:从"天人合一"看儒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叶舒宪:从生态人类学看老庄的社会理想[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P8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