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真、善、美的信仰何以被淡化、遗忘

时间:2014-11-15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659字
论文摘要

  一、何为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将其奉为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笔者之见:信服和尊崇,意味着内心接纳和崇拜、情愿遵从和奉行;如何判别一个人是否有信仰,有信仰与无信仰的区别在哪里?笔者解析,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各自潜在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意愿,但这绝非等于有信仰,充其量只是一种原始品质,这种品质在外界因素的诱引下,会发生动摇、淡化甚至蜕变.而信仰则能以其稳定、充沛乃至强大的动力使人不断地自觉排除外界因素的困扰,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楷模,是信仰的力量才能铸就.据闻,国外对中国有这样的评说--中国人大多数没有信仰,这便是我们时常提及的社会乱象折射出的信仰危机,笔者感叹,真、善、美的信仰何以在这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中被淡化、遗忘?

  二、真、善何以在中国开始流失

  1.论"真"--迅速转型的社会让国人"乱了方寸"所谓"真",涵盖讲真话、求真理、做真人.讲真话,即不奉承、不虚夸、不违心;求真理,即崇尚科学、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做真人,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踏实本份、敢于担当.当今中国,稍微年长的中国人,应该有这样一种集体感受--省吃俭用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似乎一夜之间,好日子从天而降,不少人变得殷实;不少人变得富足;不少人甚至暴发,物质生活开始丰富,物质欲望迅即膨胀,人们在时代突如其来的反差面前,变得"束手无策"--见利忘义、见钱眼开、阿谀奉承、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嫉恨攀比、爱慕虚荣、奢侈浪费等邪恶风气在中国蔓延,不少信仰淡薄的中国人在义与利的重大考验面前被"束手就擒".且不说追逐利欲的商界虚假肆虐,政府官员贪腐的层出不穷,就拿本应该是一方净土的学校来讲,在培养目标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条危险的路径--单纯升学观念.更甚者,"学商"面孔暴露无遗.大学里,学校赚教授的钱;教授赚学生的钱司空见惯;社会上,"学而优则仕"开始盛行,功名利禄成为莘莘学子的唯一追求,大大扼杀了学生对追求真理的渴望;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求真"的学风每况愈下.

  此外,我国的文化领域及文学艺术作品也在不断渗入虚伪浮躁、投机贪婪、趋炎附势等丑陋风气,文学大家钱中书老先生曾对此予以尖锐的抨击:他在临终前,参加了一次文学作品研讨会后,以他一贯犀利深刻、入木三分、幽默诙谐的风范,对研讨会作了三句话的"精彩"点评--来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花了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话锋直指--与会人士的资质"杂乱";评论评判的"老好"作风;会议期间的吃喝玩乐…….

  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儿童和青少年们已被这样的环境所玷污:一位母亲每周一送自己 3、4 岁的孩子去一所条件相当不错的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孩子抱着母亲的腿哭闹着不肯进去,这时,幼儿园的老师出来了,孩子一看老师来了,立刻擦去眼泪,对老师说:"老师,我来了,我可想你了"此刻此景,老师或许欣喜;母亲震惊不已;笔者心在颤动;国人顿感悲哀--孩子小小年龄就已丧失童真、开始虚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里生存.

  2.论"善"--社会现状暴露了国人的"先天不足"众所周知,在中国,由于猜忌、讹诈、自私、胆怯酿成的人间悲愤--弱小的生命被蹂躏;倒下的老者无人扶……一幕幕、一桩桩,不断冲击着国人的善良底线,暴露出国人信仰缺失的"先天不足":一位老人在一家商业广场门口的路边突发心脏病倒在地上,他手举着老年证不断地向来来往往的路人求救,5 分钟过去了,无人相助;10 分钟过去了,仍无人肯帮,无奈之下,老人躺在地上,用他那不停颤抖着的手掏出钱来,用嘶哑的声音吃力地重复着:"我不是骗子,我有钱,请帮我拦车".此后,两名女孩上前扶起老人,拦下出租车,驶往医院…….倘若老人没有丧命,实在万幸,但与人为善的情操变得如此软弱,公民之间的信任变得如此苍白,此乃国人之耻辱;此乃中国之不幸!笔者想要追问,路人之中,难道就没有共产党员吗?

  共产党员应该说是有信仰的,且不说见义勇为,真正能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作为信条的究竟有多少?恰恰相反,不少共产党员与此大相径庭.是这种信条不够高尚吗?

  还是高得脱离实际、难以践行?显然都不是.那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触及灵魂,进而指正思想,规范行为.笔者认为,是义务与责任的区别所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往往被确认为一种义务,通常来说,义务的公共利益性高于责任,但个体约束力却低于责任,不尽义务或许会被社会所唾弃,不尽责任将接受良心的谴责,因此,信仰追求应当是义务和责任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信仰自由的国度,各类宗教信仰,都推崇博爱和从善,有些信徒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点赞的,在过去的时代,单位分房、工资升级,名额有限、争执激烈,上演人性丑态、闹剧也是常事,而这些信徒却心存不屑,坦然自若,不会争名夺利、甚至投机取巧,这在居然有几代人同住一间斗室,住房条件普遍艰苦的当时,能有这样的姿态,实属不易,他们的豁达和大度是内心信仰的外化.

  最近,笔者看到了鲜为人知的实情披露,泰坦尼克号在沉没之际,有不少场景令人感动不已、铭心刻骨:泰坦尼克号失事时,当时世界第一首富亚斯特四世也在船上,他把妻子玛德琳送上 4 号救生艇后,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站在甲板上,大副默多克曾命令亚斯特上船,被亚斯特愤怒的拒绝:我喜欢最初的说法(保护弱者)!他把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位爱尔兰妇女.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头颅被烟囱打碎……尽管他的资产足可以建造十几艘泰坦尼克号.固然,富有不能作为苟且偷生的理由,但在生死抉择面前,信仰赋予的心理暗示却能使人变得坚定、无私、无畏!

  三、美--如何成为大众的精神向往和追求

  无真、无善,难为美;无大爱、无大义,难成壮美.笔者坦言,过去的时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德育、美育曾对国人真、善、美的信仰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间,民风淳朴、民心善良.而今,我们的德育乃至美育仍在继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在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强烈地感悟到责任意识培育的薄弱,众多独生子女中,抱有对父母家人关心、关爱的责任意识的为数不多,抱定为国家、社会尽心、尽力的责任意识者更是寥寥无几.由此,笔者推断,问题就出在信仰的植入上.直面时代、社会的巨大变更,关乎信仰的植入是否在与时俱进,培育的力度是否足以抵御社风的侵蚀.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的某些学校让人啼笑皆非的做法:河南省某中学对违纪学生的处罚--迟到罚款 200元、旷课罚款 400 元、不请假外出罚款 1000 元,处罚之后,私底下再把钱退还给家长.笔者不禁想问,这种"双簧",是想让学生从小就深切领会"金钱万能"?还是想启蒙催化拜金主义?!难免有评论,多数中国人把获取权力和金钱看成是生活的一切--成功;中国人正在逐步演变为金钱的奴隶,这种集体信仰的堕落和茫然,虽有着时代交替、社会乱象的牵引,但教育的虚空,更让人忧心如焚--祖国的未来,未来的祖国,如何赢得尊重和信任;如何有能力快速前行;如何有力量去抵御外辱!

  为此,党的十八大对公民的信仰已有清晰明确的指引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笔者见解--国人只有以此为美,引以为豪,才能成为大众的精神向往和追求.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应该是有这种审美基因可以挖掘的,关键是如何激起、渲染、启迪和人格化,使青年学生逐步唤醒信仰之情;明晓信仰之理;崇尚信仰之美;成为有信仰之人.

  1.爱国之美,美在担当

  回首并不遥远的中国历史,国人面对列强,发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心声;面对贫困,喊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言壮语;而今当下,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与否,需要国人怀揣中国梦,铁肩担道义,这种举国上下的群情振奋、集体担当,有赖于国人锲而不舍的忠肝义胆--爱国信仰.

  2.敬业之美,美在敬畏

  何为敬业,即对工作和事业的热忱;对职守和责任的敬畏.请允许笔者再次提及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令人难忘的敬业之美:在船长发出弃船命令后,全船 50 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幸存,其他全部殉职.其中一号报务员约翰.菲利普,从凌晨二点船长下达弃船逃生的命令后,无论船上如何惊恐慌乱,海水肄溢,他却始终坚守在发报机房,直到船体全部沉入冰海,他的姿势在不停地拍发"SOS"上定格!

  3.诚信之美,美在自重

  中国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历来尊崇诚信,以诚为本,以信为荣的千古佳话盛传于世.且说当下,父亲多年劳作,不断积攒,只为英年早逝的儿子偿还生前债务;兄弟不辱失事身亡的兄长,为其生前企业的员工如期凑齐派发的工资;高一学生对自己骑车不慎碰坏的轿车不离不弃,勇于承当……,笔者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子债父还的忠厚;兄弟意愿的默契;诚实学生的坦然,更让笔者感到豁然和亟待的是这种品行的传扬--为人的纯粹和阳光;处世的慎独和坦荡--他们在尊重和扞卫着自己的人格.

  4.友善之美,美在良心

  大家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是老祖宗对人之本性的解说,笔者对此的见解:人在生命之初,涉世之初均心怀善念,各种恶意均为人间世道,后天环境所致.既然没有人生来就冷酷无情、铁石心肠、麻木不仁,那么,后天如何保存这种善念,放大这种善念,直至升华为仁行义举,则需要对良心这棵精神之树的呵护与浇灌,而所谓的良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的根植,信仰是唯一珍贵和无穷的雨露和养分!

  最后,笔者想借用一个传说来呼吁和唤起国人信仰的回归.据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遇到无论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终可以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就是信仰.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