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老年病论文

从肾虚与肾实介绍从肾论治老年病的经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9 共5728字
摘要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之盛衰与衰老密切相关。笔者在治疗诸多老年病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年病患者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喘气短、耳鸣耳聋、视物昏花、发落齿摇、记忆减退、反应缓慢、腰酸膝软、腰腿冷痛、肢体震颤、失眠多梦、性欲淡漠、勃起障碍、尿频、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常、孔窍干涩、色斑增多等肾虚表现和头痛、眩晕、震颤、痴呆、胸痛、咳喘、腰痛、骨痹、水肿、腹胀、淋证、尿闭等肾实表现。笔者根据长期以来对老年病辨治的经验体会,认为从肾论治老年病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从肾虚与肾实两个方面介绍从肾论治老年病的经验,以飨同道。

  老年病主要病证

  1.常见的老年病老年病又称老年性疾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症、脑卒中等。

  1.2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老年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关节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震颤麻痹、前列腺增生症、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

  2.老年病常见的肾虚表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喘气短、耳鸣耳聋、视物昏花、发落齿摇、记忆减退、反应缓慢、腰酸膝软、腰腿冷痛、肢体震颤、失眠多梦、性欲淡漠、勃起障碍、尿频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常、孔窍干涩、色斑增多,或者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等。

  3.老年病常见的肾实表现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提出"肾主虚,无实也"之后,医界盛行"肾无实,不可泄"之论。其实,早在《黄帝内经》就论述了肾实证,如《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这些肾实证,均由邪气犯肾所致。

  笔者认为,肾有实证,但临床上很少单纯的肾实证,多为虚实夹杂证,且由肾虚生邪(或感邪)所致,或由实邪伤肾所致。老年病常见的肾实表现有:头痛、眩晕、震颤、痴呆、胸痛、咳喘、腰痛、骨痹、水肿、腹胀、淋证、癃闭等。

  老年病形成机制

  1.虚证(单纯肾虚)

  1.1肾虚在先,他虚在后《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涕泣俱出矣".这些经文说明年老肾虚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规律。肾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引起其他脏腑一系列的病证,故明代张介宾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下》)[1]58;"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生"(《类经附翼·真阴论》)[2].

  1.2他虚在先,肾虚在后明代张介宾《类经附翼·真阴论》说:"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2].五脏阴阳以肾阴肾阳为本,五脏久病,气血阴阳亏虚,必然累及其本,导致肾之阴阳亏虚,故张介宾又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杂证谟》)[1]286.

  2.实证(虚实夹杂)

  2.1肾虚在先,实邪在后肾气是防御外邪的原生力量。《灵枢·营卫生会》说"卫出于下焦",说明卫气根于肾气,肾虚则卫气亦虚,卫气不足则易致外邪入侵,外邪入侵人体之后,就可在肾虚的基础上造成实证,从而形成以肾虚为基础的虚实夹杂证。肾虚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引起瘀血、湿浊、痰浊、结石等。如肾气亏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障碍,就会导致气滞、血瘀证;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导致水湿、痰浊证,亦可形成以肾虚为基础的虚实夹杂证。

  2.2实邪在先,肾虚在后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水火之宅,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因素所造成的各种实证,只要是实邪不祛,日久就会伤肾,故有"久病及肾"之说,最终均会造成以肾实为基础的虚实夹杂证[3].

  老年病辨证论治

  1.肾虚证

  1.1畏寒肢冷特点是其冷深至骨髓,伴见手足冰冷;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内分泌失调、低体温综合征等疾病。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阴寒内盛,形体失煦,则致畏寒肢冷。故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说:"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是皆阳虚生寒也"[1]363.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四逆汤等;药用附子、肉桂、干姜、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

  1.2神疲乏力特点是常打哈欠、时时欲睡、劳心之后疲乏加重;常见于老年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肝病、糖尿病等疾病。肾气(又名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明代盛寅《医经秘旨·卷下》说:"真气,即生气也,人生动作不衰,皆赖此阳气"[4].肾气亏虚,动力乏源,形神失充,则致神疲乏力。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参附汤等;药用人参、附子、黄芪、黄精、鹿角胶等。

  1.3记忆减退特点是往事有时可忆、近事常常忘却;常见于老年性贫血、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等疾病。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健忘》说:"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5].《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藏志",《灵枢·本神》说:"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肾气亏虚,髓海空虚,脑髓失充,则致记忆减退。治宜补肾填精,方用龟鹿二仙胶等;药用熟地黄、制首乌、黄精、鹿角胶、石菖蒲、远志等。

  1.4腰酸膝软特点是腰部有空虚感、或者酸楚不适,休息也难减轻;常见于骨质疏松症、腰椎病、风湿病、退行性骨关节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气亏虚,肾府失养,骨髓失充,则致腰酸膝软。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参杞杜仲丸等;药用人参、附子、熟地黄、鹿角胶、杜仲、桑寄生等。

  1.5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特点是性反应迟缓、性兴趣冷淡;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垂体微腺瘤、慢性肾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肝病、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气亏虚,鼓阳无力,作强不能,则致性欲淡漠、勃起障碍。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赞育丹等;药用人参、黄芪、附子、淫羊藿、仙茅、熟地黄、黄精、鹿角胶等。

  1.6耳鸣耳聋特点是鸣声低微,听力渐减,病程漫长,经久不愈;常见于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在窍为耳".《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气亏虚,无以上荣于耳,耳失所养,则致耳鸣耳聋。治宜补益肾气、滋补肾阴,方用耳聋左慈丸、济生苁蓉丸等;药用熟地黄、制首乌、黄精、人参、黄芪、鹿角胶、石菖蒲、磁石等。

  1.7视物昏花特点是视物不清,双目干涩,发展缓慢,经久不愈;常见于老年性白内障、黄斑盘状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明代赵献可《医贯·眼目论》说:"治目者,以肾为主,目虽肝之窍,子母相生,肝肾同一治也"[6].肾精亏虚,无以上荣于目,目失所养,则致视物昏花。治宜补益肾精、滋补肾阴,方用杞菊地黄丸等;药用熟地黄、制首乌、黄精、龟甲、石决明、女贞子、密蒙花等。

  1.8两颧潮红特点是伴有身体炸汗、手足心热;常见于围绝经期综合征、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两颧属肾,肾阴亏虚,阴虚阳亢,阳亢生热,虚热熏蒸于面,则致两颧潮红。治宜滋补肾阴、清降虚热,方用知柏地黄丸等;药用知母、黄柏、生地黄、丹皮、玄参、天冬、龟甲、鳖甲、地骨皮等。

  1.9失眠多梦特点是不易入睡、睡中易醒,常做恶梦、梦境清楚;常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疾病。
  
  清代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方脉不寐合参》说:"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而易知"[7].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不寐》说:"年高人,阳衰不寐"[8].肾阴亏虚则心血失养,肾阳亏虚则心气失充,均致失眠多梦。治宜滋补肾阴、温补肾阳,方用孔圣枕中丹、地黄饮子等;肾阴亏虚常用生地黄、五味子、龟甲、磁石、龙骨、柏子仁等,肾阳亏虚常用人参、羊红膻、灵芝、刺五加、远志等。

  1.10小便频数,或小便失禁特点是随饮随尿、饮一溲一,不伴尿痛,亦无尿灼;常见于尿道综合征、膀胱老化症、膀胱过度活动症、腺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上》说:"肾虚者……或为两便失禁"[1]25.肾气亏虚,气化失职,开合失司,藏泄失常,膀胱失约,则致小便频数,甚至小便失禁。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桑螵蛸散、缩泉丸等;药用人参、附子、桑螵蛸、覆盆子、山茱萸、补骨脂、益智仁、鹿角胶等。

  1.11大便泄泻,或大便失禁特点是大便完谷不化,甚至泄泻清水,多无便意及腹痛,打喷嚏等即可引起大便失禁;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中风后遗症,以及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等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上》说:"肾虚者……或为两便失禁"[1]25.肾气亏虚,固摄无权,大肠失约,则致大便泄泻,甚至大便失禁。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药用人参、附子、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芡实、金樱子等。

  1.12气喘、气短特点是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常见于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疾病。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5].肾气亏虚,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则气喘、气不接续则气短。治宜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方用人参蛤蚧散、黑锡丹等;药用人参、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山茱萸、补骨脂、硫磺、黑锡等。

  2.肾实证

  2.1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有头痛、胸痛、癃闭;常见于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

  头痛:特点是痛在巅顶后项,痛处固定不移,其痛犹如针刺。督脉内通于肾,上行风府,入络于脑;肾合膀胱,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肾气亏虚,推动无力,气血瘀滞督脉与膀胱经,循经上干于脑,造成气血瘀滞头部而致头痛。治宜温肾行气活血,药用人参、附子、细辛、川芎、延胡索等。

  胸痛:特点是痛处固定不移,其痛犹如针刺,常伴手足冰冷。《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气亏虚,推动无力,气血瘀滞足少阴肾经,循经上干于心,造成气血瘀滞心胸而致胸痛。治宜温肾行气活血,药用人参、附子、桂枝、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等。癃闭:特点是排尿不畅,或者排尿困难,或者点滴不下,不伴排尿灼痛。《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肾气亏虚,推动无力,气血瘀滞于足少阴肾经,进而造成气血瘀滞膀胱而致小便不通。治宜温肾行气活血,药用人参、肉桂、牛膝、穿山甲、琥珀、王不留行等。

  2.2湿热内蕴证主要证候有尿频、尿痛;特点是常伴尿急尿灼,而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常见于慢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9].肾气亏虚,御邪无力,感受湿热,湿热内蕴膀胱,则致尿频、尿痛。治宜补肾清热利湿,药用人参、刺五加、黄柏、金钱草、车前子、牛膝等。

  2.3水湿内停证主要证候有水肿、腹胀;特点是腹胀是以脐腹为主、与进食无关;水肿常伴肤色淡白、且手足冰冷;常见于慢性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肝病等疾病。《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肾病者,腹大胫肿。"肾气亏虚,气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水停腹部则腹胀、水泛肌肤则水肿。治宜温肾化气行水,药用人参、附子、肉桂、茯苓、猪苓、泽泻、五加皮、牛膝等。

  2.4寒湿闭阻证主要证候有骨痹、腰痛、子痛;特点是痛处冰冷,痛而沉重,房劳加重;常见于腰椎病、骨质疏松症、风湿病、退行性骨关节病、慢性肾衰竭、慢性附睾睾丸炎等疾病。肾主骨,腰者肾之府,睾丸有外肾之称。肾阳亏虚,阴寒内盛,寒湿闭阻骨髓、肾府、外肾,少阴经气不通,不通则痛,则致骨痹、腰痛、子痛。治宜温肾散寒祛湿,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杜仲、狗脊、独活、白术、茯苓等。

  2.5痰浊壅盛证主要证候有咳嗽、气喘、眩晕、痴呆;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内耳眩晕症、颈椎病、老年痴呆等疾病。

  咳嗽、气喘:特点是痰多味咸、动则气喘。《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肾病者……喘咳身重".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水湿内停,酿生痰浊,痰浊循经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则致咳嗽、气喘。治宜温肾化痰平喘,药用附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紫苏子等。

  眩晕、痴呆:特点是头重昏蒙,不伴吐涎。督脉内通于肾,上行风府,入络于脑;肾合膀胱,膀胱经从巅入络脑。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水湿内停,酿生痰浊,痰浊循经上干于脑,蒙蔽清窍,从而产生眩晕、痴呆。治宜温肾化痰祛湿,药用附子、肉桂、茯苓、半夏、白术、天麻、远志、石菖蒲、牛膝等。

  此外,老年病的肾虚证候还有脑鸣、多寐、脱发、齿摇、多唾、心悸、纳呆、腹泻、遗尿、肉痿、消瘦、闭经等;老年病的肾实证候还有牙痛、乳癖、腹痛、便秘、结石、肥胖、闭经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参考文献:
  [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46
  [3]周安方。肾藏象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
  [4]明·盛寅。医经秘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0
  [5]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59,117
  [6]明·赵献可。医贯。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98[7]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63
  [8]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86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