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201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06 共27681字
范文三:

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分析

  摘 要: 在对就业能力、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CareerEDGE”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阐释了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包括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创新精神的培育、通用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应用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分为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者的培养两个层次,并据此提出适应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包括教学方式的改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创业技能; 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竞争力的优势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在新经济体中公司和个人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这就产生了对与创新相关的一般技能和新企业产生相关的创业技能的需求,因而许多国家把创业教育作为工业政策和教育政策的重要部分。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高等教育扩张以来,大量大学生持续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学历也不再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唯一凭证,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就业能力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也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保持经济长期快速的发展,人力资本质量是重要保证,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由此,关于创业教育和就业能力的论述层出不穷,但由于国内学界对于就业与就业能力、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教育几个概念经常混用或误用,使其涵义模糊不清,并导致由此得出的结论产生偏差。因此,本文试图在厘清这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力从理论上探讨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机构相关的课程改革等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辨析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在理解就业能力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集中于即时就业( immediate employment) 。大学生的首次就业统计曾有一段时间被作为高等教育的业绩指标,但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就业能力测量方式。就业能力的涵义远比获得一份工作的含义要多得多,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学生是否通过使用其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来获得一个“大学毕业生水平的工作( graduate level job) ”。[1]

  因此出现了第二种定义———即时就业能力( immediate employability) 。它避免了即时就业的局限性,被定义为学生拥有的能获得一份“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 graduate job) 的特征,换句话说,大学生具有不需要额外培训就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三种定义则不仅包含了找到第一份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可以终身保持可持续就业的能力。Hillage & Pollard( 1998) 为原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所做的关于发展就业能力的政策分析框架,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这样定义的: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2]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还包括学生应具有将来能保持工作,并能够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可持续的就业来实现自己工作潜力的能力。可见,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3]

  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就业”与“就业能力”的含义,提高就业能力可以促进就业,但能够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能力就强。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率高就意味着就业能力高,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在给出就业能力的定义后,学者们发展了一些关于就业能力的模型,如 USEM 模型和“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

  (二) 就业能力模型。

  在就业能力研究领域,广泛被认可的是 Knight & Yorke( 2004) 的 USEM 模型。[4]USEM 是就业能力的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的首字母缩写: ( 1) 理解力( Understanding) ,它被认为比“知识( knowledge) ”的含义更广、更深; ( 2) 技能( Skills) ,或者叫技能实践( skillful practices) ,它包括了技能的配置( deployment ofskills) ; ( 3) 效能信念( Efficacy beliefs) ,包括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个人品质; ( 4)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包括学生对他们学习的自我意识和反思的能力。理解力、技能和元认知是相互支持和发展的; 个人品质贯穿就业能力的各个方面,它影响理解力的获得、技能的发展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建立。然而,USEM 是以一大堆关于就业能力学术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模型,一些非学术研究人员很难去理解它的含义,比如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很难确切地把握 USEM 关于就业能力的含义。基于此,一些学者也潜心研究,发展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比如 Pool & Sewell( 2007) 的“CareerEDGE”模型。Pool & Sewell 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使一个人能够选择和找到让他将来满意和成功的职业的一系列技能、知识、理解力和个体特征。以此定义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实践性框架的起点,该模型的设计思想是,模型中每一元素都是绝对必需的,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减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模型如图 1 所示,它列出了发展就业能力的必需元素,也表明了不同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最下一级所列的元素是大学生必需的、需要发展的要素,大学生们在反思和评估他们所发展的这些就业能力要素后,会使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这三个与就业能力相关的关键性因素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型对“就业能力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直观的回答,不仅以严密的方式从理论上清楚地表达了就业能力的概念,而且可以很容易地被实践者和学生所使用,它也被称作“就业能力关键要素(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模型。“Career-EDGE”模型为发展和评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具以及研究如何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

  二、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

  机制,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5]597对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本文着重从创业技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 创业技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Pool & Sewell( 2007) 的就业能力模型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发展“CareerEDGE”模型中最低层上的五种要素,并反思和评价发展这些要素的过程中的经验以达到自身潜在就业能力的完全释放。发展就业能力所需要的五种要素中的其中一项是通用技能的培养,通用技能通常包括创造力、适应力、学习愿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压力状态下工作、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计划、协调和组织能力等等,这其中的大部分能力都与创业技能相关。创业技能是一个人将创新和创造性想法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时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个体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识别机会的能力、领导力、对挑战做出反应和机智的行动等( Rae,2007) 。[6]可见,大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必然带来其通用技能的提高,从而增强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都应发展创业技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大学生是在已有组织中工作还是成为创业者,创业技能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一项重要的通用技能,它并不像目前很多人所认为的创业技能只是打算创业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创业精神才是创业者所独有的。认识到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区别对于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重要。

  创业者是建立新企业的人,为了成功创业,他们需要特别的、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技能,即创业精神,但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需要这样的特质。作为一个创业者,除了需要很多创业技能外还需要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产生有创意的点子。成为创业者不仅仅需要有技能,而且还要求有特殊的个人特质,包括冒险的倾向,这是不能被教授的,但可以鼓励和支持。冒险因素并不是一个合格毕业生必备的要素,它并不适合所有人。这种特质可能对那些计划创建自己企业的毕业生有用,而对那些打算在别人的企业中工作的毕业生并没有多大作用。正如 Watts & Hawthorn( 1992) 所指出的那样: 一些雇主担心学生们有太强的创业心从而不能适应和遵从本企业的文化。[7]对大多数雇主来说,如果一个毕业生具有创业技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企业中工作时始终抱有“创业精神”并不见得受欢迎。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创新精神”是创业技能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 二) 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我们知道,企业家才能是不能被教授的,但创业技能可以。大学生的创业技能的提高有赖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对于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的认识,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创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指以创业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组织资源、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提高应对复杂社会组织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在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职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联系在一起,指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方法和能力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8]

  简单来说,狭义的定义是把创业教育看作创办企业的教育或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业教育中的“创业”不应仅限于“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应扩大到开拓业绩、开拓事业、开创事业等更加广泛和积极的含义。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来说,我们所要实施的创业教育应是广义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应局限于促进大学生创办企业,而应是从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 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就业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业教育的灵魂。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造”,不管是创造新的企业还是创造新的岗位,都是一种开拓创新,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从 Lumpkin & Dess( 1996) 所提出的也是被学者广泛使用的企业的创业导向模型来看,企业看重的、也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创业技能包括: 自主性、创新精神、竞争进取性、积极主动性和承担风险的能力。[9]其中,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要素。创新精神反映了一个公司从事和支持那些可能产生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的新思想、新事物、实验以及创造性的过程。

  就个人而言,创新精神就是与一系列技能相关的能力,包括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大学生显示出较强的就业能力,从而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2.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在一些文献中被表述为核心技能、关键技能或可转移的技能,可以理解为通用技能是能够支持任何学科学习的技能,它并不隶属于某一特定专业,但它在任何专业能力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等,使学生学会用创新和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通用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其就业能力的目的。因此,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大学生的通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创业技能成为了连接创业教育和就业能力的桥梁。

  3. 在创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创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创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包括管理、商业、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能更为全面地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在创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因为只有有了牢固的地基,才可能建立起高楼大厦。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创业教育项目,创业教育中包括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由此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夯实其专业能力。同时,在创业教育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做到从整体上提高其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夯实了专业知识,提高其通用能力、积累了工作学习经验、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从而通过影响 CareerEDGE 模型底层的通用技能、学科知识、工作生活经验以及情商几个要素,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业教育目标及课程设置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 “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笔者认为,不一定非得创业才叫创造工作岗位,大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可以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大学生通过创业可以为别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另一层涵义则是创造性的在已有组织中增加一些原先没有的工作岗位,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填空式”就业,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就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发明、技术更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可能与社会的工作岗位一一对应,大学生再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社会的分配,而要主动探寻可能的工作岗位,通过这种方式的就业即便是不创业也可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然而,不管大学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来实现对工作岗位的创造,接受创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都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

  (一) 创业教育的目标

  在高校实行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目前,有人认为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这仅仅是一个短期目标,没有体现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长远作用。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创业技能,仅仅是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教授一些创业技巧,并不足以支撑未来创业活动的长足发展。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未来有更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创业者出现。因此,创业教育应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应急功近利。

  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即创业技能这种通用能力。通用能力的提高需要注重一些通识课程的学习,可以设置为必修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是某一门课程教育出来的结果,而是学习一系列课程的结果。如果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很难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能因此而提高。然而,现在的很多高校都是在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既然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创立企业而是培养能力,那么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不应局限于经济管理类课程,还要涉及到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通识课程的学习,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业教育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要培养新企业的创办者。如果学生想要成为创业者,则需要参加更多的创业实践活动,这部分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即便是相关的课程都开设了,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目前的高校系统中,不同专业的课程通常都是在不同的院系,分割开来进行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在推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将专业实践课程与创业类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体系,达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得到有效衔接的目的。

  (二) 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1.建立以项目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创业教育的开展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课为主、教师为中心,这种教育模式提倡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创业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竞争进取性和自主性,如果还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以创业教育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以项目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接受知识,学生听课的效果可以反馈给授课老师,老师可以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达到提高其能力的目的。

  2.将专业教育融入创业教育

  创业不是空中楼阁,创业者除了需要具有一般的通用知识外,还需要扎根于具体的专业领域,因此将专业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中是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来开设,与专业教育的隔离形成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两张皮”。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这就需要专业教育老师提高其创业教育意识和技能; 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聘请在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实践导师为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达到对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融会贯通。

  3.建设具有创新和活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需要有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只有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才可能敢于去突破常规、探索新事物,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究式学习。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要求教师围绕固有的教学大纲教学,使教师失去活力,难以创新。因此,改变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束缚,取消教师必须在某一指挥棒下教学的限制,建立更为灵活和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否则,创业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