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昆虫学论文

浅褐新襀雌虫的主要鉴别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30 共1719字
论文摘要

  襀翅目Plecoptera昆虫,又称石蝇,身体一般小至中型,体色多为浅褐色到黑褐色,该类昆虫在除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大陆上均有分布记录.稚虫大多生活在通气良好的水域中,有气管腮;该类昆虫对水中的化学物质反应较为敏感,可用于检测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同时也是一些珍稀鱼类的食料.

  新襀属 Neoperla 是襀科 Perlidae 中的第二大属,目前全世界已知 200 余种,中国已知 70 余种.浅褐新襀 Neoperla flavescens 是朱元鼎 1929 年根据采自杭州的标本描述的新种,但原有的模式标本在战争中已毁失,本文所用的标本是依据近期在河南和山西采到的标本重新记述的.因该种雄虫已在近期重新发现且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对雌虫进行补充描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来源
  本文采用的材料部分来自河南科技学院昆虫标本馆馆藏的浸泡标本,部分由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同行赠送,现存河南科技学院昆虫标本馆.

  1.2 标本采集和保存
  成虫大多栖息在溪流、小河沟边的灌木或石头上,可利用昆虫网扫网捕捉.此外,可以使用水网收集生活在水中的稚虫,或用手翻掀石头,可以在石头上发现稚虫.由于该属具有趋光性,故可采用灯诱收集此类群的成虫标本.襀翅虫的飞翔能力较弱,因此灯诱时将光源放在距河流较近的地方效果最好.将同一地点、同一日期采到的活体标本投入装有体积分数为 70%~75%的乙醇的管内,加上标签即可.

  1.3 标本观察、描述
  1.3.1 观察前处理 液浸标本取下腹部置于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中浸泡 5~10 min,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备用.要根据标本的保存情况灵活掌握浸泡时间.

  1.3.2 观察及绘图 由于该类昆虫个体较小,所以必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绘图时,选取合适角度,用九宫格绘制结构图,并用硫酸纸覆墨.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襀属鉴征该属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小至中型,灰褐或黄褐色;2个单眼,且单眼间距离较近;中后头节缺.雄虫腹第7背板具隆起区、骨化斑或三角形后突;第10背板分裂成左右2个横条形半背片.阳茎管骨化,在管基部背面有2个隆起,且管上有刺斑或突起,有的管上还有环纹或颗粒.雌虫下生殖板不发达.

  2.2 浅褐新襀 Neoperla flavescens Chu, 1929(图 1)【图1】
论文摘要
  
  雌成虫前翅长17.5~19.0 mm,后翅长15.0~16.0 mm.单眼2 个,黑色,单眼间距离略宽于单眼直径.头宽于前胸背板,黄褐色,但在单眼三角有一长三角形的褐色区域,且头部前缘有 1 深褐色 V 形色斑;复眼黑色;触角黄色.前胸背板黄褐色,其上有褐色不规则图案,并且前后缘及中纵带深褐色(见图 1- a);足黄色,腹部黄色.

  翅透明,脉褐色;亚前缘脉前端有 9~12 条横脉,后端有 1~4 条;亚前缘脉不到达翅外缘,径分脉在翅外缘有3~4 条分叉,R4+5 脉和 M1+2 脉在后者的基部汇合,形成径中横脉;前翅有 5~7 条中肘横脉,后翅有4~8 条中肘横脉;前翅臀脉 3 条,第 1 臀脉端部弯曲;后翅臀区宽大,臀脉 5 条,第 2 臀脉在后翅有3 个分支,与第 3 臀脉通过 1 条横脉相连,后翅第 2 臀脉有时端部分叉(见图 1- d、图 1- e).第 8 腹板淡褐色,轻微骨化,中央有一大的褐色的纵向的骨化区域,约占腹板面积的三分之一(见图1- b);后缘中部向后略延伸,覆盖第 9 腹板前缘;下生殖板中央明显可见 1 半月形凹槽.生殖道外形似球形,较小,膜质,无特殊变化,但在受精囊茎基部有褐色褶皱;受精囊基部较粗大,轻微骨化,淡褐色,边缘色略深,呈弯曲的管状结构(见图 1- c).

  观察标本:1♂,1♀,河南洛阳嵩县木札岭,2012.Ⅷ.19,李卫海采.1♂,1♀,山西沁水下川,2012.Ⅶ.27,采集人不详.

  3 结论
  
  该种不同采集地及同一采集地的不同个体间除大小、颜色略有不同外,翅的脉相也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文献原始描述的记载看,模式标本亚前缘脉前端有9~12条横脉,后端有3~4条,本研究所用标本的亚前缘脉前端均有12条横脉,山西的标本在亚前缘脉后端则仅有1条横脉;模式标本后翅有4~5条中肘横脉,而河南和山西标本后翅中肘横脉均有8条.但这些标本的头部斑纹、第8腹板及受精囊结构形态上较为一致,是较为稳定的鉴定特征.

  参考文献:

  [1] 杜瑞卿,王庆林,张征田,等.EPT 昆虫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昆虫学报,2008,51(3):336- 341.
  [2] 徐希莲.水生昆虫与水质的生物监测[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1):66- 70.
  [3] 黄小清,蔡笃程.水生昆虫在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2):72- 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