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7-07-11 共5247字
  论文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医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目: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与男性肝炎后肝硬化相关骨营养不良的研究
  
  选题依据、目的与意义
  
  我国是全球感染病毒性肝炎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1.3亿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会进展至肝硬化。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及文献报道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当中大部分合并有相关骨营养不良及骨质疏松症。但是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与男性肝炎后肝硬化相关骨营养不良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为此我们拟对这一课题加以研究,以期揭示(BMP-2)与男性肝炎后肝硬化相关骨营养不良发病机制间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慢性肝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OP)目前国内外均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据不同文献报道,慢性肝病合并OP的发生率为12%-55%[1-3],骨折发生率为5%-20%[1].由于慢性肝病病因不同,研究方法、研究群体的差异,使OP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骨密度异常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报道。
  
  1.国外:Schiefke等[4]测量了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骨密度,其中慢性丙型肝炎30例、慢性乙型肝炎13例,发现骨密度下降25例(58%),诊断OP8例(19%)。Cijevschi等[5]的研究显示9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比例为30/93(32.3%),且骨密度降低与低体质量指数(<20kg/m2)、胆汁淤积、Child-PughC级、较长病程(>10年)等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Wang等[6]分析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骨活检结果,14例(82.4%)存在程度不等的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细胞萎缩、减少或消失,骨小梁变细、断裂,骨小梁间隙增宽。Crawford[7]等研究113例肝硬化患者得到结论为:骨转换率随病情加重而加速。Sokhi[8]等测定104例肝硬化患者BMD发现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均存在骨密度下降的现象。
  
  2.国内:王义国[9]等观察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密度(采用DXA检测),发现普遍并骨量减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付明生等[10]研究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明显存在有骨营养不良。马新秋等[11]研究了肝硬化Child分级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关系,以上资料均提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合并OP.
  
  病毒性肝病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多位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过相关的综述,包括维生素D和钙代谢异常、营养不良、性腺功能减退等。近年研究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参与了骨代谢过程。IL-1、IL-6、TNF-α是较强的骨吸收因子,可共同促进破骨细胞形成,诱发骨吸收,影响正常骨重建,IGF-1是主要在肝脏合成的骨形成强刺激因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IL-6、TNF-α明显升高,IGF-1明显降低,均可引起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导致OP.还有文献[12]报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降低。提示细胞因子可能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OP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生理状态下,骨代谢一般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方面,它受体内某些激素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的调节,从而维持代谢平衡近年研究[13]表明,来自基质中的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髓腔间充质细胞等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分泌细胞因子,并调节骨代谢,这些细胞因子甚至比激素更重要,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些细胞因子调控机制的障碍影响了骨代谢过程,使骨形成-骨吸收偶联出现失调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在众多影响骨代谢的细胞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起到了十分关键的调节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最早由Urist在脱钙骨基质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成员。大部分BMP在C端含有7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其中6个在内部形成二硫键,1个参与肽键间二硫键形成,使2个多肽键连接成二聚体,这种典型的局部二硫键结构称为半胱氨酸结[14],成熟的BMP结构均为1个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分子。研究表明BMP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15],可作为动物体内骨诱导剂诱导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形成骨组织。临床上又可作为骨移植剂,对骨折修复、骨量维持均有显着疗效[15-18].BMP有1型和2型两种受体,它们分别起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的作用。属于细胞跨膜信号受体,TGF-β蛋白家族信息均由这两种受体传递,BMP与其受体结合形成异四聚体复合物(由两个1型和两个2型受体组成)时,便可启动信号通路[14-19],它主要通过激活Smad途径和P38一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途径传递信息,且这两种途径有协同作用[20].BMP一般存在于骨基质中,破骨细胞在溶骨过程中释放酸性物质溶解骨基质,可诱导其活化的BMP则通过与周围胞膜或胞浆内受体结合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或者在其他因子如TGF一β的协同作用下使软骨和骨分化为成熟的软骨及骨。
  
  根据氨基酸排序不同,可将BMP分为不同亚型。目前已确认18种BMP亚型,即BMP1~18,但BMP-1不属BMP家族,它主要参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活化。BMP家族通常是指BMP2一11,它们属于同一亚组,而BMP12一14属于另一亚组,可称为软骨形态发生蛋白(CDMP),它们诱导软骨形成能力较成骨作用强[21].BMP-2、4、6、7、9具有骨诱导性,其中BMP-2、7已应用于临床,BMP-2位于人染色体20P12上,是最早发现的BMP,在胚胎发育与细胞分化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22].它不仅可诱导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系细胞,而且也可促进骨骼矿化[23].此外,BMP-2还能促进成骨细胞标志基因骨诱导蛋白(()P)、核心结合因子a1(Cbfal)、碱性磷酸酶(ALP)、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等的表达,这些基因相应蛋白在骨细胞分化中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24].
  
  研究内容范围
  
  本课题研究所选入组对象均为成年男性,研究组及对照观察组的入组对象均排除内分泌系统和肾脏系统疾病。立题出发点主要考虑排除性别因素所导致的干扰,因为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普遍会出现骨代谢转换水平增加而骨密度下降的现象,以及内分泌和肾脏系统疾病所导致的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经排除性别因素,自身合并疾病因素干扰后,通过对比入组对象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水平我们期待发现男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BMP-2)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别。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QCT骨密度测量仪检测骨密度值作为判定骨质疏松依据。我们遵循这一评判标准通过对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检测左侧桡骨下1/3处骨密度值进行比照后通过对数据比较分析,希望得到男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下降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含量之间存在相关联的直接依据。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