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心理学论文

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作用及实现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7 共7153字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演进,现代战争的政治属性进一步凸显,心理战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参与力量更加多元,实施时机更加灵活,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战役战术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全方位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全局,全时空影响渗透到双方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和多种资源的比拼和博弈,呈现出军民融合发展的趋势。一定意义上讲,走开新形势下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既是实施国家安全与发展大战略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我军战斗力的明智选择。通过军民融合促进心理战发展,核心是融合,即通过相关制度机制促进军地心理战战略战术、装备器材、人力资源、研究成果等的全面融合; 方法是统筹,即通过完善领导体制、理顺指挥关系、整合和共享军地心理战资源,实现二者的一体联动和无缝对接; 平台是市场,即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军地双向共赢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当前深化心理战寓军于民、军民一体、融合发展的研究,对于加强心理战力量建设、拓展心理战实施渠道、提升心理战作战效能、实现能打胜仗要求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一、充分认识走开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意义

  现代战争打的既是军事仗,又是政治仗,更加注重舆论较量、心理攻击和法理争夺。心理战已成为比直接军事打击运用更为广泛的战略战术手段,通常表现为借助综合国力,以特定的信息传播使目标对象产生预期的心理反应,达到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面团结自己、争取人心、遏制对手的目的。

  1. 走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实施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

  进入信息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呈现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开放多元、频繁互动的新格局。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与政治领域,而是不断向经济、文化、资源和科技等各个领域扩展,成为一种综合安全挑战。

  维护国家安全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表现为强制与非强制、战争与非战争相结合,更多地倾向于以协调、对话与合作的方式谋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安全。

  尤其是随着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几率正在下降,使通过武力展示、政治对话、经济施压等方式进行心理震慑越来越受青睐,也使心理战逐步上升为国家行为,成为国家整体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情况下,单一依靠军队的力量已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迫切需要国家统领、军地协同、聚智合力,展开心理战行动,以更高效地实现国家战略目的,维护国家安全。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充分说明,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加强国防建设坚定不移的大战略,心理战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融入这种大战略中。

  2. 走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遵循现代战争规律的必然之举

  现代战争的实践表明,心理战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是贯穿战争始终的重要斗争手段,重视心理战的一方往往会赢得主动。不仅如此,它通常还先于军事行动展开,晚于军事行动结束。这就意味着实施心理战既需要军队专业力量的参与,更需要借助国家综合实力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海湾战争中,美国总统乔治·H·W 布什于开战前 3 个月批准美军对伊心理战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战争主动。更加典型的是利比亚战争,西方国家仅仅通过掌握的优势媒体资源歪曲丑化奥马尔. 穆阿迈尔.卡扎菲形象、对利比亚进行经济制裁、设立禁飞区进行心理震慑等行动,就促成了该国各派力量的分化瓦解,为最终推翻卡扎菲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充分说明,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是顺应现代战争规律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步伐,积极研究探索,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3. 走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坚持人民战争方针的内在要求

  要有效运用心理战这种特殊的作战样式打击敌人,巩固自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伊核危机中,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心理攻势和军事威胁,伊朗在加紧备战的同时,广泛宣传军民团结一致,举国同仇敌忾,以强大的民意为支撑,开展心理攻防,有效化解了西方国家凌厉的心理攻势,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敢贸然对其采取军事行动。这对我们无疑具有启示作用。在未来战争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方针,发挥军民一致的传统政治优势对敌开展心理战,而通过军民融合推进心理战力量建设,正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形势下的贯彻和运用。

  二、深刻把握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作用机理

  走开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又是从构成现代心理战的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出发,科学分析其作用机理和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1. 心理战客体的多元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心理战客体,即心理战作用对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心理战的作用对象从单一的对垒双方一线部队官兵,扩展为对方政治集团、领率机关和广大民众,影响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可谓打击目标多元、致效范围广泛。因此,仅靠军队的力量是很难应对的,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团结协作。同时,心理战是通过向特定目标群体传播信息,影响其情感、理智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使其产生预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的系统工程,仅靠军事心理战力量或国家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举全国之力,集军地之智,综合运用国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心理战资源,通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协同和配合,才能保证心理战战略目标的达成。心理战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既可以通过精确的定向作战,有针对性地对敌方政府首脑和关键人物进行心理攻击,影响其战略决策,也可以进行心理震慑,影响对方作战部队的战斗意志,还可以广泛地实施心理诱导,通过影响对方民众作用于其最高决策层,从而促使心理战行动实施更快捷、作用发挥更有效,为己方战略目的服务更有力。

  2. 心理战主体的隐匿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在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网络触角无孔不入的当今社会,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借助信息网络实施心理攻击,往往使受攻击者难以确定攻击者的身份,难以确定攻击来自何方。这就是所谓心理战实施主体的“隐匿性”。

  相较于传统心理战,现代心理战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处于网络体系中的所有人员都具备了开展心理战的可能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战战士。这就使传统的以军队专业力量为主的心理战,向平民化、军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战实施主体既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利益攸关方,或者是拥有一台连网计算机或上网手机的个体,从而增大了心理战防御的难度,也拓宽了心理战主体力量,便于充分发挥地方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扩大心理战主体力量。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截至 2013 年11 月 28 日,网民数量达到 6. 04 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 64 亿。这就使得短信心理战、QQ 心理战、微信心理战日益成为可能。现代心理战主体呈现出的全民化、一体化、隐匿化等特点,为实现心理战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有力支撑。

  3. 心理战手段的丰富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开辟了多种途径

  心理作战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战信息及其传播,它是连接心理战主体及对象的基本纽带。然而,这种手段又是不断变化、日益丰富的。当今的心理战信息已由传统的威胁恐吓、隔空喊话、情感感召等过渡到通过文化、经济的包装渗透,运用对方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己方意识形态、战略目标等心理战信息巧妙地发送出去,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在传媒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综合运用网络平台、音像制品、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手段宣扬其价值观,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他们发展和形成了拥有最先进武器的军事力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暴力心理威慑; 利用经济贸易,对社会主义国家诱压兼施; 利用战略化大众传媒工具,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国家打‘没有硝烟的思想战争’; 利用人员交往,进行思想文化和心理渗透,培植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 利用宗教势力,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利用秘密渠道,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这一方面表明,心理战的手段日益多变多样,越来越带有隐蔽性、迷惑性和欺骗性,很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我们应当对此保持高度警惕,积极予以应对; 另一方面,启示我们要大力推进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战手段,不断拓展心理战途径,实现军地携手,共筑心理战防御长城,共铸心理战进攻利剑。

  4. 心理战传媒的专业性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带来了优势互补

  心理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种传媒这一信息载体。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对现代传媒的依存度更高。时至今日,传统的传单、空漂、喊话等心理战传媒正在向新媒体为主的时代过渡,电视、广播、网络已成为传播心理战信息的最佳平台。心理战信息既可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传媒,以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传播,也可通过部队调动、实兵演习、消息发布等形式在多个领域传播。如果能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国际传播领域拥有话语权,就可能影响世界舆论,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我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心理战媒体资源,而且蕴含着大量优秀的心理战人才资源和先进的心理战技术资源。因此,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就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开发利用民间的心理战力量潜能,进而与军队专业力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使心理战整体战斗力得到倍增; 也只有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才能使军队心理战体系与国家整体信息传播体系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才可能综合协调国家一切资源,平时服务于国家整体安全战略,战时为军事战略目标服务,最大限度释放心理战能量。当前我国领海争端日趋复杂,舆论、心理和法理斗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迫切需要我们全面整合国家心理战力量,在国际上有效发声,向世界人民讲清事情真相,表明我国的严正立场和决心,最大限度争取支持和取得主动,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知难而退。

  三、积极探索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走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落实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统一领导,不断探索实践,把握特点规律,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1. 大力加强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导随着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不断拓展,伴随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心理战在国家利益博弈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将其纳人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科技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统筹整合,形成强大的心理战整体攻防力量。

  要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心理战比拼的是谋略,较量的是智慧。因此,筹划运用心理战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宽广视野,善于谋划全局、统筹各方,善于从战略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准确判断形势,准确预测未来,制订科学战略,有效趋利避害; 才能在与对手进行的心理战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进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尤其是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犬牙交错,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又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筹划推进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树立世界眼光,学会战略思维,提高谋略水平,增强战略预见性,牢牢掌握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动权。

  要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既需要军地协同、各方联动,还需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应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吸纳军队和国家外交、宣传、教育部门以及主流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方面参加,明确各部门在组织心理战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以便有效协调军地资源,统揽心理战行动。一方面实施战略筹划,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国家安全战略,明确一个时期的心理战目标和重点方向,加强科学指导,分工负责抓好落实。特别是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出台时,应针对面临的形势,对可能引起的国际舆论反响提前作出预判,搞好心理战谋划布置,积极主动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争取理解和支持。对敌对国家向我进行的心理攻击应快速作出反应,果断予以反击。另一方面组织对心理战重大问题的研究攻关。对心理战建设和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采取课题立项形式下达研究任务,力争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还要统一领导并适时组织开展军地联演联训活动,确保指挥顺畅、组织严密,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拿出解决措施。当有作战行动时,还应协调各方力量,协助军队开展战役战术层面的心理战。

  2. 着力解决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问题无论对于我国还是我军来说,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如何强化组织领导、如何与国家安全战略对接、如何实施国家层面的心理战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要紧贴国情军情开展教育训练。尽管心理战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军事上多有运用,但往往是战役战术层面运用的多,战略上运用的少,以军队为主体开展的多,军民结合开展的少,无论是思想观念、战略思维、还是方法手段,与今天的形势任务、特别是现代战争特点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强化军民融合的意识,结合国防教育,组织全民进行心理战相关知识学习,使大家认清开展心理战的重大意义,增强投身心理战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心理战教育训练,既要坚持平战结合,构建心理教育训练内容体系,又要把握特点规律,确保心理教育训练的科学性; 还要着眼提高实效,探索心理教育训练的有效途径,搞好强强联合,统一使用高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媒体的心理战专业人才,发挥最大效益。

  要围绕实战需求做好各项准备。走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需要长期积累、扎实准备,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否则,就会给战时埋下祸根。这就要求心理战军民融合建设紧贴实战需求,紧跟作战样式转变,深刻认识存在的短板弱项,加紧研究解决制约心理战作战效能提升的矛盾和困难,在激发全民参与心理战建设、研究心理战战法训法上狠下功夫。应紧密结合战时政治工作预案,根据不同作战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军民融合实施心理战进攻与防御的预案、战法。

  要瞄准前沿领域抓紧探索研究。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心理战的军民融合发展,既在国家和军队建有专门心理战研究机构,还重视发挥民间思想库的作用,坚持军民一体开展心理战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和应用价值都比较高,在心理战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吸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军情、民情,走出一条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还要紧盯世界各国心理战发展前沿,组织军地力量对重大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注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战对策和方案,促进我国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水平的提高。

  3. 探索建立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这同样适用于心理战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搞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重要保证。

  建立需求对接机制。心理战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平时与战时需求的重点不一样,因此搞好需求对接至关重要。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心理战机构,都应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时机,找准心理战装备器材、人才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需求,以避免重复开发。对地方各级动员机构来讲,应按照国防潜力统计法规要求,把心理战国防潜力的底数摸清。这是实现需求对接的重要环节。应坚持逐级对接,既可以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点对点对接,也可以由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召集军地各方进行统一对接,实现优势互补。

  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心理战军民融合建设涉及军地诸多部门和单位,彼此互不隶属,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协调各方行动。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看,应把心理战军民融合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军民融合发展体系中,依托各级国防动委机构,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军地各单位、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综合办事机构,顺畅指挥关系,明确职能分工; 还应进一步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定期会晤、联合办公、交叉审查、需求对接等制度,明确军地共同议事规则,负责心理战各项工作计划的综合统筹以及相关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不断提高心理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既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推进心理战军民融合建设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应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对军地的优势项目以及相关资源分布、具体潜力潜能等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需要能够迅即到位; 另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技术合作,打破军民通用技术的利益壁垒,制订统一标准,加强交流合作,确保平时相互促进、战时相互转化; 再一方面,应坚持成果共用,推动军地心理战研究最新发展成果尽快向战斗力生成转化,真正建立起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强大的心理战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作炎. 信息时代的心理战[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4.
  [2]吴兆雪,马延琛. 中国新安全观与构建和谐世界[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6) .
  [3]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 -11 -18( 1) .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解放军报,2013 -11 -16( 1) .
  [5]高明峰. 论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的发展走向[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 1) .
  [6]蒋杰. 信息化条件下战略心理战策划与实施[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