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训练论文

渡海作战适应性训练体系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1 共3780字

论文摘要

渡海作战离不开乘船航渡,由于海区环境有别于陆地,乘船人员没有经过前期航渡适应性训练,往往会发生系列运动病症状。据资料统计,陆军海上输送晕船发生率为30%-50%。可见,战前对部队进行渡海适应性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渡海作战适应性训练,就是按照渡海作战环境和条件进行的针对性训练。机体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达到人与环境的平衡,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渡海适应性训练必须按人体适应规律逐步推进。

  1 适应能力基础训练

  渡海适应性训练中应注意参训人员的人体生物学的变化规律,不同的训练强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要注重研究参训官兵在渡海训练中承受的强度适应区问,即机体承受训练量负荷能力的程度。

  一是加强肌肉力量,尤其是腹背、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以防止长时问航渡过程中,因肢体活动空问有限造成躯十和下肢肌肉疲劳酸软而影响作业。二是加强有氧耐力的训练,以满足在海上和上岸后长时问作战任务的需求。三是强化无氧耐力的训练,提高对船舱内缺氧、空气质量较差等特殊环境条件的耐受力。

  在此期问,应当了解疲劳与训练的辨证关系:

  疲劳是生理机能的警戒线,是保护性抑制。疲劳的J漫性积累可导致过劳,主观感觉疲劳不能真正代表疲劳。疲劳闽值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会十扰疲劳,疲劳与受伤往往呈线性关系,随着疲劳的程度加深,受伤的可能性会逐渐加大。

  从训练性疲劳的全过程来看,有这样的规律,一是有两个疲劳点:开始点和终止点;二是疲劳动态反映的一条线;三是疲劳现象呈现三个阶段:局部疲劳阶段、疲劳增强阶段和综合疲劳阶段。这就是训练性疲劳的“2-1-3”规律。

  因此,应遵循疲劳规律,以科学训练力一法,达到良好的快速恢复体能效果,提高渡海适应性。

  2 前庭器官适应性能力强化训练

  人体平衡机能主要取决于前庭器官的敏感程度,人体的前庭器官位于两侧内耳,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和椭圆囊、球囊组成。其中在膜性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内允满了内淋巴液,在管壁内膜某些特殊部位增厚形成的壶腹岭、囊斑上,有专门感受内淋巴液流动的纤毛细胞一毛细胞。

  当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时,经过一系列传递作用使内淋巴液产生流动,刺激了内耳中的壶腹岭和囊斑上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毛细胞,后者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向大脑第八对脑神经、前庭核及其他中枢,从而引发特有的前庭神经反射过程,产生一系列运动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海上不同等级、类型的风(涌)浪对船体的作用,海上的气候条件等,都是造成渡海眩晕等运动病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将上述作用机理,称为前庭刺激机制。前庭刺激因素可进一步细分为涌浪、刹浪、巨浪、混合浪作用,可引起人体前庭功能紊乱,发生眩晕,使体能下降,削弱战斗力。

  所以,短期内的强化训练对提高人体平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建议平衡能力强化训练的内容:高位旋转平衡训练,中位俯身平衡训练,低位半旋转平衡训练(以上项口需要正向转10圈,反向转10圈),仰卧左右翻转,团身前后滚翻,俯身正反旋转lc圈,最后直线5米点击口标测试。

  3 针对渡海运动病的专项适应性训练

  这类训练主要有三种力一式:器械训练法、主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在实际训练中为提高训练效果,可采用综合循环的力一式进行。

  3.1 器械训练法

  受训者置于能产生直线或旋转加速度运动变化的器械上,可以用转椅、转轮、旋梯、浪桥等,被动地忍受该类型加速度变化的刺激作用,使其产生生物适应性变化的力一法。该力一法的优点:训练者可控制运动负荷强度(如器械的加速度变化)、时问等因素,以确保达到取得训练效果的必要程度;缺点: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承受所施加的全部刺激负荷,且对刺激所引起的眩晕反应,主观感觉很难受,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3.2 主动训练法

  受训者在能产生直线或旋转加速度运动变化的器械上(如固定滚轮)进行特殊肢体运动(如抗眩晕操)时,能主动控制运动刺激的模式、强度以及持续作用时问等要素,并根据自己的忍耐程度及时调整刺激负荷或随时终止运动的训练力一法。该力一法的优点:受训者自己可以控制运动刺激强度(如器械或身体运动的加速度变化等),在自身主观生理、心理感觉能接受的前提条件下,逐步提高前庭机能的稳定性。缺点:此力一法因自我保护性反射,训练强度达到口标要求和能力形成的时程较长。

  3.3 综合训练法

  综合器械和主动训练力一法的特点,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训练力一法,进行交叉运用的训练力一法。该力-法既保障了训练强度能达到口标要求,又兼顾了受训者的主观心理感受,提高了训练效率,是口前最广泛被采用的抗运动病适应性训练力一法。

  4 适应性训练中的调控措施

  4.1 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是影响个体抗运动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统计,有两类人群在心理上对晕船较为敏感,一是以前发生过眩晕的人尤其是曾经经历过严重眩晕反应体验(如恶心、呕吐)的参训者。

  二是容易被诱导的人。看见别人呕吐或闻到呕吐物的特殊气味时,容易被“感染”,并往眩晕上想,心理性地降低了自身的抗眩晕能力,从而产生条件反射性眩晕。因此,通过“脱敏”训练,增强这类参训者的心理抗运动病能力非常必要。

  在运动病条件反射启动之前或处于轻度阶段,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或互动的措施与办法,分散即将出现运动病症状的人员的注意力,转移神经中枢的兴奋点,从而阻断运动病的神经反射过程,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预防性措施之一。转移注意力的力一法分为主动转移和互动转移两大类。

  主动转移:排除十扰法;在航渡过程中,乘员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处于一种“睡眠”状态;欣赏音乐,听音乐可以与保持“睡眠”状态的力一法结合起来。

  互动转移:当观察、发现同伴有面部表情淡漠,面色发白,出冷汗,不想多说话等运动病症状和体征时,主动交谈,帮助战友从运动病条件反射过程中“挣脱”出来;挑选耐运动病的标杆榜样,树立团队与榜样看齐的活动;淡化海浪级别,模糊风浪等级,即有意识地告诉参训人员海浪比实际等级要低一些的风浪等级,或使用一些稍微模糊的描述性词语,如“可能”、“大概”是多少级风浪等,从而诱导敏感体质的登陆兵的心理放松。

  4.2 穴位、营养调控

  抗眩晕脱敏还可对可缓解眩晕的穴位,如:太阳、听宫、结风、结明、百会、合谷、风池、中肮、关元等穴位进行自我按摩,并可配以舒缓悠扬的轻音乐,编成好学易记的穴位体操,训练问歇坚持练习,可辅助增强海训的习服性。适应性训练中还应注意营养调控,要以适合海上训练期问能量储备需求,正确配餐营养调控,加强蛋白质配比及高蛋白、高糖能量的配餐计划建议力一案。

  笔者前期主持研制的“军人身心健康综合调控系统”成果,是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的综合调控数据库,以力一便快捷的简易操作,从基础理论、全面评估、综合调控三个主要内容以视频直观互动的力-式,用心理、营养、体操、穴位按摩等多种调控手段来减缓眩晕反应和加速疲劳恢复,涵盖测试、评估、调控、十预的一体化实现川。官兵可根据自身不同状况点击而得到相应的智能化指导力一案,也可以把此系统应用到训练负荷的调控和恢复中,使训练更加科学化。

  5 适应性训练周期的模式

  适应性训练周期的模式基于由小到大、超量恢复的训练原则。组训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抗眩晕训练(徒手、器械、心理十扰等多种训练力一法)、放松整理三个部分,整个周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适应性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各项口的基本技术动作,让受训者了解训练常识,熟悉和掌握训练力一法(如抗眩晕操动作,模拟船舱的操作技术等);体验抗运动病训练的感受;树立抗运动病的自信心。并适当上量、上强度,使身体逐步进入训练状态,为下面的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奠定基础。

  2)强化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各项口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使受训者机能和平衡器官得到持续性的高强度刺激,使其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并使之适应。一般采取强化训练4天,调整训练1天的力一法。

  3)超极限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强化训练阶段的基础上,登船直接进行实战化演练,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同时注意身体、心理对训练的反应,做好训练监控。在这个时期里,运动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反应程度,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受训者最易产生畏惧心理、仄烦情绪,甚至打“退堂鼓”,这是抗运动病适应性训练中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

  4)形成与巩固阶段:渡过了艰难的超极限训练阶段,受训者能非常明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抗运动病能力显著增强;训练中不再有任何不适感觉,不再出现任何运动病症状和体征,抗运动病的自信心明显增强,畏惧心理消除。训练更加主动,抗运动病能力形成,并得到巩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身体机能得到逐步地恢复。采用保持一定运动强度,减小运动量的力-法进行训练,还安排一些其他体育项口进行调节。

  在各阶段的训练中,应在每天训练课中检测参训者的体征指标,通过采集生理生化指标来监测训练强度和眩晕反应,根据指标的变化适当调整训练项口的内容、强度和时问,促进体能的储备与保持。有效地保证渡海作战参训人员的体能储备和抗运动病能力的快速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当脱离训练一段时问后,渡海适应力会逐渐消退,在执行下次任务之前,还需按此训练模式周期,开展新一轮的适应性训练。

  参考文献:
  [1]陈宝贵,黄柏门}.未来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探讨[J].南京部队医药,2002,4(6):}2.
  [2]梁静群.军事训练强度科学调控的理论与方法[M].军事科学出版礼,2009:3-6.
  [3]梁静群.“身心健康综合调控系统”软件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3):121-1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