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教学论文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中师计算机教学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7 共5103字
  第 1 章 绪 论
  
  首先分析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其次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从而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论文的框架结构,最后对本次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传统的中师计算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的班级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一言堂”、“满堂灌”,即平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一节课可以容量大,传授的知识点可能多,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阻碍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思维得不到拓展,缺少了动手的机会,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抑制。
  
  中师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还受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最近几年来,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家放宽高校招生计划,连年扩招,导致普通高中的普及,许多地方就出现了“普高热”,[1]中等师范这类学校在招生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就可想而知。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源不足,二是招收的学生质量有问题。最终就是招生数量急剧减少、生源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通过分析以上原因,不难看出,中师的课堂教学肯定会出现大的问题,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各学科(包括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太不理想。中师学校要想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应该从课堂教学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2007 年 12 月 20 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第十二条规定“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重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在信息社会里,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我们强化研究,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背景,将它引入计算机学科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选题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所以,中师的计算机教学应当把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改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和学会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组活动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安排的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把他们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要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应该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这也正是小组合作学习所需要的一种重要技能。有效的小组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加深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性认识
  
  长久形成的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机械的听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甚至大大阻碍了这种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是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听众”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彼此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才能完成小组的任务,赢得小组的荣誉。组员间即使出现小矛盾小摩擦其他成员也能积极主动的调解,这样渐渐的组员间就会形成一种融洽、友爱、亲密的伙伴关系。小组成员之间分配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尽量让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自己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贡献,才能有成就感,自身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识,对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加深对小组学习模式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有利于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组内成员依照各自分配的任务认真合作,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组内有学困生,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也能逐渐跟上小组的步伐,掌握好了恰当的学习方法,也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和观点。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搞科研开发,要想成功,单凭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
  
  动物们都知道合作捕食成功率高,人是高级动物更应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应该成为现代人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应该让即将成为小学教师的中师生早日养成,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将来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有重要意义。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有利于计算机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在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教师不能旁观,应积极深入各学习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各知识点的情况,在合作过程中有无困难,为学生扫清障碍,并及时调整学习进程。教师的参与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动力,能激励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上说:为了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应当寻找学习伙伴。罗马的哲学家塞内加(Seneca,L.A.)先生对合作学习推崇至极,他说:当你在教别人知识的时候,你自己相当于又学习了一遍。其他学者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奥勒留(Aurelius,M.)、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mas,St.)等人都曾在自己的着作里提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18 世纪初至 1789 年法国大革命间,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也都提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18 世纪,约瑟夫·兰喀斯特(Lancaster,J.J.)、和安德鲁·贝尔(Bell,A.)开始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在英国做了大量有关合作学习小组的实践活动。19 世纪早期,美国纽约市创建了美国第一所兰喀斯特学校,合作学习的思想也随之传入美国且得到了发展,美国的公立学校重视合作学习,当时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倡使用合作学习。19 世纪末,美国的特里普利特、英国的特纳及德国的迈耶开始进行与竞争行为有关的因素的系统研究,那时候,人们对合作的了解越来越多。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这种理论和体系就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得到了一些教育学者的重视,并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得到了系统研究,学者们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本世纪初,合作学习理论相对成熟。
  
  总结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不难发现,几十年来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个研究小组:一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兄弟(Johnson,D.W.&Johnson,R.T.)领导的小组;二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夫妇领导的小组;三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4学的罗伯特·斯莱文教授领导的小组。
  
  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但总的说来只有三种类型:正式的合作学习、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和合作性基层管理。
  
  总的来说,国外合作学习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集中于合作学习的基础理论研究,由 20 世纪 30 年代勒温和道奇发展起来;二是集中于实证研究,由斯莱文等后继者发起;三是对合作学习评估工作研究[4].
  
  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5].
  
  2.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在 20 世纪的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接触到了合作学习,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此说我国的合作学习比西方国家起步要晚。
  
  我国学者的成就主要有王坦在2001年10月出版的《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和2002年 7 月出版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2003 年庞国斌和王冬凌编着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等。当今,我国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点有数十处之多,影响力较大的有王坦主持的“合作教学与实验”、浙大教授盛群力主持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展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通过分析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我们国家对于合作学习的初期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几乎与教学实践相脱节,“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尝试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但对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则更少”.
    
  2001 年 5 月 29 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二十三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自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合作学习理论才从纸上走入了中小学的课堂,开展了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实验,但这些实验主要是照搬国外的方法,有的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合作学习理论和方法做了改良创新。
  
  近几年,基层教师也加入到了研究合作学习的队伍中来,纷纷在各种期刊杂志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研究成果。例如,山东经济学院发展改革与高等教育研究室的刘玉静老师,在 2009 年 10 月 25 日《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文章《让合作以道德的方式进行--交往伦理学视域下的合作学习研究》,她认为,用交往伦理学的观点来说,合作是一种以相互理解为基础的交往行为。发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往并非都是合乎道德的有效的合作。其中,主体之间的控制式交往是一种不平等的合作,主体之间的表演式交往则是一种虚假的合作。另外,一线教师的文章层出不穷,举例如表 1-1.
  
  一些教育学者在实践中结合合作学习理论总结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合作式竞争学习的实践”“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等。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标
  
  (1)探索中师计算机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师计算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更多的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出在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模式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中师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交流的机会,使教学相长;学生间加强沟通,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使中师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得到提高,活跃班内的气氛,中师生的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加强,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选题的背景,这个选题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有没有具体的现实意义,从报纸杂志书刊或网络上收集必要的资料。
  
  (2)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通过分析总结,初步研究探讨了“五步”教学模式,基本的教学流程大致包括五个环节:学(预习自学)--研(互助合作)--展(交流展示)--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标)。
  
  (3)在中师的计算机学科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教学效果上有没有变化,教学中的优势明显不明显,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师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有必要性。
  
  (4)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论。
  
  理论分析法:从理论上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中师计算机教学中的方法。
  
  教学实验法: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问卷调查法:通过该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1.4 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五章,论文结构如图 1-1.
  
  1.5 研究创新点
  
  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逐步应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研究探讨了“五步”教学模式,基本的教学流程大致包括五个环节:学(预习自学)-- 研(互助合作)--展(交流展示)--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标)。这种教学流程,既有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